首頁 > 經典文史 > 什麼是榷易院?宋朝的經濟貿易爲何如何發達?

什麼是榷易院?宋朝的經濟貿易爲何如何發達?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的經濟貿易爲何如何發達?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太平興國元年,趙匡胤設立名爲“榷易院”的機構,規定所有舶來品都由政府專營。宋·高承《事物紀原·東西列班·香藥》中有說:“太平興國中……始議於京師置香藥榷易院,增香藥之直,聽商人市之,命張遜爲香藥庫使以主之。此蓋置官之初也。”《事物紀原·榷易》中也有:“大中祥符二年二月,撥並榷易院入榷貨務,而使名不除也。”

什麼是榷易院?宋朝的經濟貿易爲何如何發達?

在當時,一切來自國外的產品,都是由官方渠道販售到廣州、交趾、泉州、兩浙,禁止私人經營。根據《宋會要輯稿》的記載,在當時但凡私營價值超過一百文的海外貿易品,就要按律懲處,達到一定數額還會被判處流放。這樣一來,雖說朝廷將對外貿易權攥在手裏,卻構造了高成本低收入的外貿體系。但這種外貿體系,靠朝廷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介於這種情況,趙匡胤不得不進行改革,推行“有限禁榷制”,將所有舶來品分成兩個部分:

一部分仍維持着政府專營;

另一部分則作爲通行品,允許私人銷售。

不過,即便是通行品,也必須要在朝廷開設的“官市”中銷售,由政府進行監管。到了淳化二年,朝廷逐步放寬了限度,允許一部分通行品在其他市場進行交易。仁宗上臺後,進一步放寬了政策。不過,宋仁宗時期的寬鬆政策僅限於進口商品,對國內商人出海貿易的限制依然非常嚴格,而且,這種政策隨着時代發展大有與日劇嚴之勢。

什麼是榷易院?宋朝的經濟貿易爲何如何發達? 第2張

可以說,宋王朝的外貿控制,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市舶司所在地的經營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是效益卻始終差強人意。那些距離市舶司較遠的地區,民間走私的現象相當頻繁。宋神宗時期,曾於廣州擔任了六年知州的程師孟啓奏朝廷,請求廢黜明州、杭州兩地的市舶司,整合爲廣州市舶司。不過,這一請求沒有得到宋神宗的許可。

後來,朝廷推行了《元豐市舶條》,規定杭州、明州兩地區的杭州、明州兩地的市舶司專門負責與高麗國、日本國之間的貿易,而廣州市舶司則負責其他十餘個亞洲國家的貿易。顯然,宋神宗想要將廣州打造成大宋對外貿易的重點城市。不過,這項政策推行之後收效不好,所以該條例在施行一年後便名存實亡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是因爲該條例中存在的弊端較多。例如:泉州這樣的城市,本可利用季風在春夏兩季內進行遠洋,但按照這項規章泉州的商人必須實現前往廣州領取公文,在返航之後還需繞道去廣州交稅,以至於,每一次出海都得在國外漂泊兩年,使貿易週期延長到三年。泉州的商人,只能搞些違法經營才能回本,去往南國的商船越來越少,上繳到廣州的商貿稅自然逐年下降。

當時,有不少泉州的官員請奏朝廷在泉州開設市舶司,而廣州的官員則請求宋神宗放寬專賣制度,遺憾的是這些請求均未得到批准。直到宋哲宗上臺後,泉州市舶司才被設立。不過,雖然市舶司於泉州設立,卻並未改善實際問題,朝廷規定市舶司的主管官員需由各路轉運使擔任,這也使中央對商貿的控制權越抓越嚴。到了宋徽宗時期,各地市舶司已經變成由朝廷派遣專職官員的直屬機構。

從宋代的對外貿易中,我們能夠看出古代封建王朝對外貿易的發展規律。

什麼是榷易院?宋朝的經濟貿易爲何如何發達? 第3張

唐代乃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已經擁有領先世界的技術實力,但這些技術卻沒能形成產業。其根本原因就是商貿與農業、手工業不同,無法在集中控制下迅速增長。貿易,是一種與自由息息相關的產業。早在兩週時期,齊國就已經開始專賣漁鹽,而西漢時期王朝又開始了鹽鐵專賣。唐朝設立了市舶司制度,宋朝則使這種本該開放的制度變得閉塞。

到了明朝中葉,西歐國家大力支持本國的商隊進行自由貿易,外國人的船隊可以不受限制地往來於中國,而中國商人則礙於官方的限制無法與之進行競爭。這也就是爲什麼明朝擁有領先世界的鄭和船隊,卻沒有在遠洋貿易方面有所建樹的根本原因。到了清朝,雖然當時已經出現了外貿的概念,但當時的外貿僅侷限於洋人進口,卻沒有中國人進行出口。

清朝時期的外貿,似乎又回到了宋代推行《元豐市舶條》的怪圈。朝廷對外貿的壟斷,直接造就了大量從中漁利的貪官污吏,也讓整個國家的經濟陷入窘境。當外國人嚴重地威脅到中國的經濟時,封建統治者只能進行限制進口。西方國家無法從閉鎖的中國獲取利潤,所以,他們便只能憑藉船堅炮利敲開東方古國的大門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