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沙陀騎兵的兵制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軍制有什麼優點?

沙陀騎兵的兵制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軍制有什麼優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沙陀騎兵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唐僖宗中和四年,曾經風光無限的起義軍首領黃巢率領着一千殘兵向兗州逃竄,四年前還在長安登基稱帝的黃巢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淪落到這個地步,當然此時的他也沒有心情去想這些,只恨自己沒多長几條腿,要不然肯定能把後面的追兵甩掉

正在追趕黃巢的是一支樣子很奇怪的軍隊,他們都是騎兵,身材高大,全身上下穿着黑衣,爲首的是個獨眼將軍,用別人聽不懂的胡語指揮着手下士兵,這隻軍隊追趕黃巢已經一年有餘,看樣子今天是勢在必得了

終於,黃巢的一個手下忍受不了這樣亡命天涯的日子了,在虎狼谷短暫休息的時候,他趁黃巢不注意,砍下了老大的首級,隨即向身後的追兵投降,至此,歷時八年的黃巢起義宣告結束,那位獨眼將軍因功被唐王朝封爲隴西郡王,他就是唐末軍閥李克用,五代後唐王朝的奠基人,他手下那支奇怪的軍隊被人稱爲"鴉軍",是極其精銳的沙陀騎兵,這些沙陀人沒有想到,在以後的數十年裏,自己的民族將迎來巔峯,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沙陀騎兵的兵制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軍制有什麼優點?

沙陀騎兵軍制的演變

沙陀部落在幾百年間從遊牧部落逐漸發展遷徙,直到五代時到掌握國家政權,政治地位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沙陀騎兵的軍制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遊牧民族沙陀部落原本隸屬於西突厥,公元658年,唐朝名將蘇定方滅西突厥,沙陀部落遷移到現在的新疆北部地區,安史之亂以後,邊軍內遷,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吐蕃趁機攻擊北庭都護府,還強行將沙陀人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每次征戰必抽調沙陀人助陣,沙陀不堪受其奴役,在首領朱邪盡忠的帶領下回歸唐朝,被唐朝守軍安置在鹽州

這一時期的沙陀騎兵是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軍制,部落中的男子各個都是騎術高手,他們平時放牧,戰時當兵,兵民合一,部落首領同樣是軍事長官,所以戰力十分強悍

中國古代的北方遊牧民族,例如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基本上都採用的是這種軍制,他們因此而稱霸北方草原,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危,甚至能夠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

這種軍制有什麼優勢呢?

1.兵馬來源充足,遊牧民族的總人口雖然無法與中原王朝相比,但是他們族中的男子天生就是戰士,可謂全民皆兵,"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衆寡皆籤爲兵",所以在軍事人員的數量上兩者的差距就不是很明顯了,再者,遊民民族最不缺少的就是牧場和馬匹,甚至馬匹的質量還要優於南方地區,只要不發生嚴重的天災,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兵馬供給,這些優勢都是中原王朝所不具備的

2.軍事動員能力強,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如果遇到戰事,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集中在一起,完成軍事動員,而且由於實行軍政合一的體制,部族首領和族人之間的默契程度很容易轉換成戰場上的執行能力,再加上冷兵器時代騎兵天然就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使得遊牧民族騎兵在對陣步兵時常常能夠佔據上風

沙陀騎兵的兵制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軍制有什麼優點? 第2張

3.戰爭成本低,中原王朝要想訓練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需要採購和培育優質馬匹,長期訓練騎術,將農民轉化成合格的騎兵,戰時還要具備超強的後勤保障能力,想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經過長期的儲備和積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可這些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基本都不是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解決,這也是遊牧民族南下侵襲的次數遠多於中原王朝北伐的原因之一

第二階段-割據軍閥沙陀人被唐朝接納後,一直生活在河東、代北地區,部落得以慢慢發展壯大,成爲唐廷不可忽視的力量,唐朝中後期,戰亂紛起,唐朝中央政府多次徵召沙陀騎兵參戰,特別是黃巢起義後,沙陀人更是成爲唐廷的主要依靠對象之一,爲平定起義立下了汗馬功勞,沙陀人立下的功勞越大,封賞越多,其勢力也隨之大漲,在首領李克用的帶領下,最終成爲唐朝末年唯一一個能與朱溫比肩的割據勢力

這個時期的沙陀人從遊牧轉爲定居,其軍制也不再是亦兵亦民、兵民合一了,反而逐漸走上了募兵制的道路,沙陀士兵也轉變爲職業軍人,不像第一階段那樣還要從事放牧之事了,沙陀人定居的河東、代北地區,民風彪悍,正好位於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界處,"河東山川險固,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後唐起於太原,馬牧則多在並代",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晚唐戰爭次數的增加,漢化越來越深的沙陀部落僅靠本族人口已經無法滿足戰爭需要了,於是他們採取了中原王朝的募兵制,大量吸收河東、代北地區的漢人入伍參軍,給沙陀騎兵注入新鮮血液,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沙陀軍隊和當時的其他藩鎮軍隊一樣,分爲牙軍和常備軍,牙軍是晚唐節度使們的標配,也就是節度使的私兵,沙陀牙軍全部由精銳的沙陀騎兵組成,前文提到的"鴉軍"就是其中的一種,另外李克用的"義兒軍"、李存勖的"帳前銀槍都"、李嗣源的"橫衝都"等軍隊,性質上也都屬於牙軍

沙陀人想要爭霸天下,僅靠沙陀騎兵是不夠的,還需要組建人數更多的正規軍,正規軍由漢人和少量沙陀人組成,大多爲步兵,是李克用父子爭奪天下的主力,李嗣源曾說:"太祖在太原,騎軍不過七千,先皇自始至終,馬才及萬",說明沙陀軍隊在李克用時期就已經呈現出步多騎少的局面了

第三階段-中央禁軍後唐王朝的建立,標誌着沙陀人一下子從割據軍閥變成了中原地區的主人,沙陀軍隊的軍制也隨之發生變化,後唐莊宗將自己和各大節度使手下的精銳騎兵集中在一起,組建了中央禁軍,由李存審任"蕃漢馬步軍總管",執掌禁軍,明宗李嗣源繼位後,創立了侍衛親軍,侍衛親軍分爲馬軍和步軍,分別號稱"捧聖軍"和"嚴衛軍",並廢除了"蕃漢馬步軍總管"一職,另設"判六軍諸衛士"、"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等職,分化了禁軍統帥的軍權,

後唐滅亡後,繼承後唐衣鉢的後晉、後漢、後周三個王朝基本沿襲了後唐的禁軍制度,維持着以沙陀人爲主體的局面,與一般印象不同,後晉和後漢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和劉知遠,並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石敬瑭,"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與沙陀軍都督硃耶氏自靈武入附",劉知遠,"其先本沙陀部人也",所以他們建立的禁軍以沙陀人爲主就不奇怪了

沙陀騎兵的兵制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軍制有什麼優點? 第3張

後周建立後情況略有改變,開國皇帝郭威,史載"莊宗平梁,繼韜伏誅,麾下牙兵配從馬直,帝在籍中",說明郭威是李存勖牙軍出身,與沙陀軍隊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他在位時禁軍仍沿襲前代軍制,不過此時的殿前軍地位已經得到提高,幾乎可以與侍衛親軍平起平坐了,世宗柴榮登基後,北漢和契丹趁機南下,在關鍵的高平之戰中,侍衛親軍竟然臨陣脫逃

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將右,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禁兵衛蹕。帝介馬觀戰。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

幸虧殿前軍表現神勇,才得以反敗爲勝,戰後,侍衛親軍的馬、步軍指揮使樊愛能和何徽被世宗斬首,從此,殿前軍取代了侍衛親軍成爲禁軍的核心,以沙陀人爲軍事中堅力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沙陀騎兵的戰術運用

沙陀騎兵之所以強大,就在於他們的戰術靈活多變,堪稱戰場上的殺手鐗,我們結合歷史上的實際戰例來看沙陀騎兵是怎麼打仗的

騎射克敵之法騎兵出現後,起初的作用不是在平原上與敵軍衝擊搏殺,而是利用其弓馬嫺熟、機動性強的特點來射殺對手

梁太祖朱溫和晉王李存勖爲了爭奪河北地區,於公元901年發起了柏鄉之戰,當時兩軍隔河對峙,面對樑強晉弱的局面,李存勖主張速戰速決,但是他的手下大將周德威卻建議在樑軍氣衰後再進行決戰,兩人一番爭執之後,李存勖最終採納了周德威的意見

柏鄉比不儲芻,樑兵刈芻自給,晉人日以遊軍抄之,樑兵不出。周德威使胡騎環營馳射而詬之,樑兵疑有伏,愈不敢出,銼屋茅坐席以飼馬,馬多死

周德威在樑軍營寨外圍以沙陀騎兵射殺對手,使其不敢出戰,還切斷了樑軍糧道,極大打擊了樑軍的士氣,樑軍坐困愁城,只求速戰,後來周德威以三千騎兵前去誘敵,樑軍果然上當,全力出擊,被晉軍引往預設地點,遭到伏兵夾擊而大敗,柏鄉之戰後,樑軍的精銳龍驤軍和神捷軍損失殆盡,樑晉之間的形勢徹底逆轉

衝鋒陷陣之法中國在漢代時就出現了布馬鐙,但是馬鐙被大規模應用在騎兵上還是在南北朝時期,騎士有了馬鐙,在馬上就有了着力點,可以更好的實現人馬結合,最重要的是解放了雙手,可以讓騎士持有非箭弩類的武器,便於在馬上實現劈、砍等搏殺動作,再加上騎兵本來就具有的強衝擊力,使得騎兵具有了衝鋒和突破敵陣的作用

胡柳之戰坡時,周德威戰死,晉軍士氣大沮,連集合都拖拖拉拉的,軍容不整,這時對面四五萬樑軍登上無石山,晉軍一看,更是毫無鬥志,請求主將李嗣昭早點歸營,李嗣昭說:

賊無營壘,去臨濮地遠,日已晡晚,皆有歸心,但以精騎逗撓,無令返旆,晡後追擊,破之必矣…因縱軍擊之,俘斬三萬級,由是莊宗之軍復振

沙陀騎兵不但是對付樑軍的殺手鐗,即便與契丹人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猶有過之

天佑十九年,李存勖討伐契丹,但是他一向輕敵冒進,不久就被契丹大軍圍困

契丹三十萬奄至,嗣昭從莊宗擊之,敵騎圍之數十重,良久不解。嗣昭號泣赴之,引三百騎橫擊重圍,馳突出沒者數十合,契丹退,翼莊宗而還

李嗣昭以三百沙陀騎兵就能貫穿契丹軍陣,可見這一時期的沙陀騎兵在面對契丹人的時候還具有優勢,懾於沙陀騎兵的強大戰力,此戰過後,契丹再也沒有主動向後唐王朝發起攻擊

沙陀騎兵的兵制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軍制有什麼優點? 第4張

襲擾阻敵之法沙陀騎兵在大規模集中的時候能夠衝鋒陷陣,在小股部隊的運用上,沙陀騎兵也有獨到之處

後梁乾化元年,李存勖攻打幽州,幽州守將劉守光向朱溫求救,後梁立即分兵北進,這時的晉軍主力都在參與圍攻幽州,只有率領三千騎兵駐守趙州,朱溫攻陷棗強後又向進兵,符存審急忙令史建瑭率八百騎兵扼守下博橋

史建瑭把手下騎兵分成五隊,他們通過喬裝、放火、打完就跑的方式襲擾敵人,還放出謠言說晉王的大軍馬上就要到了,樑軍被這隻小分隊攪弄的毫無鬥志,朱溫不明虛實只得拔營而去,的晉軍趁亂出擊,五萬樑軍丟盔棄甲,屍橫遍地,朱溫經過此戰後病勢加重,脾氣越來越暴躁,回到開封后不久就被其子所殺,而李存勖奪取幽州,佔據河北大部分地區,爲日後滅樑打下了基礎

長途奔襲之法朱溫去世後,後梁內亂,實力大減,李存勖登基稱帝,建立後唐,龍德三年,後梁孤注一擲,兵分四路攻唐,一度攻入山西腹地,在此危急時刻,後梁將領康延孝投降,李存勖得以知悉後梁軍力和開封府守衛情況,李存勖聽從謀臣郭崇韜的建議,準備奇襲開封,實施斬首行動

十月初二,李存勖率五千騎兵和三萬餘步兵出發,一天後渡過黃河後抵達鄆州,初四擊敗回援的王彥章部,李存勖捨棄步兵,令騎兵丟掉輜重輕裝前進,經過三天急行軍,初七攻下曹州,然後接着馬不停蹄向開封急進,於初九抵達開封城下,樑末帝大勢已去,自殺身死,歷時十餘年的樑唐(晉)之爭在短短八天的戰鬥中落下帷幕,沙陀人正式成爲中原大地的主人

這種戰法對騎兵的要求極高,既要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要在長途跋涉後保持戰力,所以歷史上採用此法的先例極少,此戰凸顯了沙陀騎兵驚人的忍耐力和執行力,通過長途奔襲之法直插敵人心臟,給予對方致命一擊,一戰滅一國,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恐怕獨此一家

沙陀騎兵衰落的原因

沙陀騎兵盛極一時,爲沙陀三代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可是自宋代開始,沙陀騎兵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書上,這又是爲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兵馬來源越來越匱乏前文說過,沙陀部落爲了爭霸天下,不斷招納漢人進入沙陀軍隊,這樣就使沙陀族人在軍隊數量的佔比一直下降,據《新唐書》記載,沙陀部落剛從西域踏上歸唐之路時尚有3萬人,到了鹽州就剩下1萬多人了,雖然後世史料沒有記載沙陀族最後還剩下多少人,但是在那個亂世的大背景下,相信沙陀人口不會有什麼爆發式的增長,再加上建立中原政權後沙陀族越來越遠離草原,必然導致優秀騎士的來源驟減,這些都使得沙陀騎兵的兵員補充越來越困難

再者就是馬匹的問題,後晉石敬瑭爲了一己私慾,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中原王朝失去了一個戰馬培育基地,後晉王朝缺少戰馬,曾經"發使於諸道州府,括取公私之馬",可見當時戰馬的緊缺程度,沒有優質的馬匹,又談何培養優秀的沙陀騎兵呢

沙陀騎兵的兵制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軍制有什麼優點? 第5張

沙陀人內鬥不休後唐莊宗李存勖建國後,一改創業時期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開始耽於享樂,寵信優伶,還無故誅殺等功臣,使得後唐內部人心惶惶,公元926年,鄴城發生兵變,李嗣源受命平叛,平叛途中士兵譁變,推李嗣源爲主佔據汴州,莊宗在前往鎮壓叛亂的過程中,親軍首領突然造反,莊宗戰死

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李從厚一直猜忌李從珂,命令李從珂移鎮,李從珂索性造反,殺入洛陽登基稱帝,他自己的皇位是造反得來的,當然也猜忌手下掌握兵權的將領,他想削弱太原節度使石敬瑭的兵權,沒想到石敬瑭勾結契丹造反,最終取代後唐建立後晉

就是這些無休止的內鬥大大削弱的沙陀騎兵的戰力,不少沙陀將領和士兵沒有死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反而死在了自己同胞的手裏,本來人數就不多的沙陀騎兵在內鬥中越來越少,沙陀部落失去了最能依靠的力量,最後也丟掉了自己的政權

沙陀人漢化程度加深在沙陀部落剛到河東、代北地區後不久,就主動向漢文化靠攏,到了李克用時期,他開始用儒家思想來教育子女,李存勖"十二習《春秋》,手自繕寫,略通大義", 李從厚"髫齔好讀《春秋》,略通大義,貌類明宗",說明這時候的沙陀人漢化程度已經很深了

李克用大力推廣沙陀人與當地漢人通婚,他的家族中就有不少人與漢人結親,李克用本人娶了漢人劉氏、曹氏爲妻,爲李存勖娶韓惲之妹和伊廣之女(韓惲、伊廣是河東地區漢族官員),爲李存霸娶張敬詢之女,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任茂弘之子任團,李克用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加強沙陀部落與當地世家大族的關係,爲將來爭奪天下打下基礎

定鼎中原後,沙陀人更是加大了全盤漢化的力度,後唐王朝積極推進儒家教育,李嗣源曾說:"教導之本,經籍爲宗,兵革已來,庠序多廢,縱能傳授,罕克精研。"將儒家經典書籍刻印出版,向全國推廣,沙陀三代王朝也普遍採用漢族傳統典制來加強統治基礎,莊宗"蓋前王之令典,爲歷代之通規,必按舊章,以令多士",石敬瑭登基時接受百官朝賀,明確下詔採用唐朝禮樂,劉知遠追封六廟時"附東漢劉氏之後…國號爲大漢",這些措施普遍得到了中原士人的認可,增加其政權的合法性,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沙陀人融合的速度,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裏,沙陀族完全融入到中華民族之中,不再作爲一個獨立的民族而存在,與之相應的沙陀騎兵也就不復存在了

結語

沙陀騎兵是唐末五代時期最強的軍事力量,他們是李克用父子爭霸天下的最大資本,也是沙陀三王朝開國的根本所在,他們的戰術靈活多變,經常能以弱勝強,扭轉戰局,從中涌現出了幾代帝王和數不清的名將,隨着無休止的內鬥和漢化的加深,他們最終與沙陀族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他們的英雄事蹟卻被記在了史書之上,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拼殺的英姿將永遠被後世銘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