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平定藩鎮,實現中興,唐憲宗是如何做到的?

平定藩鎮,實現中興,唐憲宗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憲宗和唐代宗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唐憲宗李純在執政的十五年時間裏,先後平定西川、夏綏、鎮海、淮西、成德、平盧、盧龍等藩鎮,扭轉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局面,基本上再度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大唐得到了中興。

1.平定西川

唐憲宗繼位之初,知西川節度劉闢發兵攻打東川節度使李康,妄圖以武力達到割據三川的目的。

唐憲宗採納宰相杜黃裳的建議,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領兵平叛。高崇文不辱使命,取得節節勝利,用了八個月將劉闢俘獲。

劉闢叛亂時,夏綏留後楊惠琳也企圖武裝割據,唐憲宗下令討伐,幸運的是,討伐大軍還未出動,楊惠琳就被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殺死,朝廷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唐憲宗平定西川和夏綏後,對各地藩鎮起到一定的威懾,許多藩鎮紛紛要求入朝。鎮海節度使李錡迫於壓力也請求入朝,但是等到唐憲宗徵召他入朝,他卻不肯入朝,並發動叛亂。

唐憲宗派兵討伐李錡,由於李錡十分殘暴,不得人心,他的手下兵馬使張子良與牙將裴行立臨陣倒戈,李錡在衆叛親離的情況下被抓獲,被送往長安處死。

平定藩鎮,實現中興,唐憲宗是如何做到的?

2.削藩最重要的戰役——討平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擅自接替其位,還縱兵四掠,決心以“法度制裁藩鎮”的唐憲宗豈能容忍這樣的挑釁。

十月,朝廷遂以嚴綬爲招撫使,發兵十萬對吳元濟進行討伐。但嚴綬平庸不堪重用,被吳元濟打敗。

唐憲宗改以宣武節度使韓弘爲統帥,同爲藩鎮的韓弘卻養寇自重,出工不出力,由於各方面原因,朝廷以優勢兵力圍攻淮西四年而毫無建樹。

此時,朝廷罷兵的呼聲四起,但是意志堅定的唐憲宗毫不動搖,他罷免了力主罷兵的錢徽、蕭俛宰相職務,將淮西兵事委託給主戰的宰相裴度。

裴度對唐憲宗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決定親赴前線督戰。

裴度到前線後,罷中使監軍,將領重新獲得指揮權,初步改變了作戰不利的局面。裴度在前線收到西線主將李愬的祕密作戰計劃,裴度對此計劃拍手叫好,並且批准了這個計劃。

於是歷史上的經典奇襲戰——李愬雪夜襲蔡州誕生了。

李愬採取了麻痹對手和精確收集敵人情報的策略。他對外宣稱他只是來安撫士兵而已,不是來打仗的。

在蒐集情報方面,李愬寬待吳元濟的降將,從這些降將口中李愬獲悉了蔡州的佈防。

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十月初十,李愬率領九千士兵,乘着大雪,突襲吳元濟的老巢蔡州,由於吳元濟的精兵都調往東線與朝廷軍隊相持,蔡州只剩下老弱病殘的士兵把守,而且吳元濟根本沒想到官兵會突襲蔡州,李愬輕易地攻下蔡州,活捉吳元濟。

著名詩人劉禹錫聽聞官兵收復蔡州,寫下了詩作“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平定藩鎮,實現中興,唐憲宗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3.元和中興最後一戰:平定淄青

朝廷平定淮西后,對各地藩鎮產生強大的震懾力。

盧龍節度使劉總、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橫海節度使程權等紛紛向朝廷表示歸服。

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最初也打算向朝廷割地並派長子進京爲人質。但是後來李師道反悔,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憲宗派兵討伐李師道。

在朝廷大兵壓境的壓力下,李師道內部矛盾加劇,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死李師道,向朝廷投降。

至此,飛揚跋扈的河北藩鎮全部向朝廷臣服,自唐代宗以來近六十年的藩鎮割據在唐憲宗手上被平定,國家重歸統一。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的幾代皇帝都曾經嘗試結束藩鎮割據的局面,唐代宗和唐德宗都對河北藩鎮發動過戰爭,但是都未能很好地解決藩鎮問題。爲什麼唐憲宗就能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呢?

4.唐憲宗的先輩們打下的基礎加上唐憲宗自身的能力是元和中興的原因

4.1唐代宗和唐德宗爲元和中興奠定了基礎

唐代宗和唐德宗都嘗試過解決藩鎮割據問題,雖然都失敗了,但是他們還是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爲唐憲宗解決藩鎮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安史之亂”後,大量民戶逃亡,造成國家稅收銳減,唐代宗任命理財高手劉晏整頓財政,到大曆末年,國家的財政收入恢復到每年一千兩百萬貫。

唐德宗時實行楊炎的兩稅法,國家財政收入進一步提高到每年三千多萬貫。

唐憲宗時國家財政進一步得到提高,衆所周知,打仗最後拼得是財力,國庫的充足使唐憲宗有了削藩的底氣,平淮西之戰打了四年,正是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才能支撐起長期的戰爭。

軍事上,唐德宗從涇原兵變中吸取教訓,決定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央軍,於是在中央控制下的神策軍在唐德宗時得到迅速發展,到唐德宗晚年時神策軍的數量已經達到15萬,並且屢立奇功,唐憲宗能平定藩鎮,神策軍功不可沒。

4.2唐憲宗傑出的才能和堅定的意志是元和中興的重要原因

4.2.1唐憲宗有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

唐德宗削藩失敗,除了他自身能力平庸,也和他經受不起挫折有關。唐德宗剛繼位時雄心勃勃,和唐憲宗一樣想要對藩鎮進行制裁。由於舉措不當,導致“涇原兵變”和“四王二帝”事件後,唐德宗就意志消沉,再無削藩之志。

反觀唐憲宗,則是意志堅定,百折不撓。唐憲宗的削藩之路並不平坦,特別是打了四年的平淮西戰役中途遭遇很多挫折。

吳元濟與河北藩鎮勾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上書要求停止討伐吳元濟。被唐憲宗拒絕後,兩人採取各種暴力手段阻止朝廷,李師道派人燒掉官軍的軍糧,元和十年(815年)李師道派人刺殺了主戰的宰相武元衡,企圖使唐憲宗罷兵。但是唐憲宗很硬氣,他任命另一名主戰派裴度爲宰相,並將兵事託付給裴度,以此表明對藩鎮絕不姑息的態度。

元和十一年(816年),由於淮西戰爭打了三年還沒成功,罷兵的呼聲很高,唐憲宗不爲所動,罷免了力主罷兵的錢徽、蕭俛的宰相職務。

元和十一年六月,官兵在鐵城遭遇大敗,罷兵的呼聲再度高漲,唐憲宗卻坦然自若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拒絕罷兵。

正因爲唐憲宗有百折不撓的意志,遭遇挫折也不氣餒,而是不斷調整部署,最終他才取得巨大的成功。

4.2.2善於聽取正確意見,及時調整策略

在唐憲宗十幾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並不是沒有犯錯,但是他能聽取正確意見,及時調整策略,最終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元和十一年(816年),淮西戰爭還在進行,唐憲宗卻貿然發動二討成德的戰爭,在成德絲毫沒有進展的情況下,唐憲宗接受大臣的建議從成德撤兵,專攻淮西。

淮西戰爭打了四年還沒成功,唐憲宗派宰相裴度到前線督軍。裴度上書請求撤掉監軍的宦官。

唐憲宗十分重視裴度的意見,立即下令撤除所有監軍的宦官。大大改善了戰場的局勢。

除此之外,唐憲宗還接受大臣的建議,調整西線的主帥,任命李愬爲西線主帥,正是這次關鍵的調整,爲平定淮西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定藩鎮,實現中興,唐憲宗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4.2.3虛心納諫

唐憲宗極爲仰慕李世民,因此他對李世民的成功治國經驗十分重視,納諫是李世民成功的一大法寶,唐憲宗同樣虛懷納諫。

元和二年(807年),唐憲宗要求羣臣要勇於進諫,“每事十論,不可一二而止”。

後來由於諫官妄議朝政,唐憲宗不勝其煩,準備對其中部分人降職以示懲戒。

李絳上書認爲這樣會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唐憲宗深以爲然,於是還是向以往那樣虛心納諫。

元和五年(810年),李絳當着唐憲宗的面,痛訴唐憲宗的心腹宦官吐突承璀專權,唐憲宗勃然大怒,認爲李絳太過分。

李絳毫不畏懼說:“如果是臣知而不言,是臣負陛下,臣言之而陛下惡聞,是陛下負臣。”

唐憲宗畢竟是明君,聽了李絳這番真摯的話十分感動說李絳真是忠臣也。後來唐憲宗將吐突承璀貶官。

4.2.4知人善任

唐憲宗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他知人善任。

唐憲宗爲了選拔人才,設立了考試官和舉選官,還親自策試製舉人,他發現白居易十分有才華,就提拔重用他,最後白居易官至嶺南節度使。

對於宰相的選拔,唐憲宗更加重視,他選用的宰相杜黃裳、李絳、武元衡、裴度等人,大多具有治國安邦的才幹,爲削藩出力甚多。

比如杜黃裳在平定西川時力主對西川用兵,還制定平川策略,並向唐憲宗推薦了當時資歷尚淺的高崇文爲主帥,後來的過程證明,高崇文確實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平定西川的任務。

李絳爲人剛正不阿,富有戰略眼光。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季安病逝。朝廷平定魏博的良機到了。

唐憲宗當時的想法是武力平定魏博,李絳卻認爲魏博可以不戰而勝。李絳精闢地爲唐憲宗分析,認爲朝廷可以不戰而勝。唐憲宗最後採納了李絳的意見,魏博果然和平的投入朝廷的懷抱,魏博的收復,爲日後平定河北藩鎮打下堅實基礎。

武元衡和裴度則是平定淮西的堅定支持者,武元衡甚至爲此喪命,之後裴度順利接班武元衡,他親赴前線,調整部署,採用了李愬突襲蔡州的計劃,爲最終平定淮西做出重大貢獻。

因此,唐憲宗能夠平定藩鎮,實現中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先輩爲他打下的基礎,唐憲宗自身傑出的才能和堅定的意志,衆多優秀人才羣策羣力,爲唐憲宗出謀劃策,都是唐憲宗能實現中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