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藩鎮爲唐朝覆滅埋下了巨大隱患 藩鎮割據問題是怎麼出現的

藩鎮爲唐朝覆滅埋下了巨大隱患 藩鎮割據問題是怎麼出現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代藩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唐代藩鎮是怎麼產生的?

藩鎮割據出現於唐代安史之亂後,該時期出現了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藩鎮可以說埋下了唐代覆滅的最大隱患。

藩鎮爲唐朝覆滅埋下了巨大隱患 藩鎮割據問題是怎麼出現的

一.府兵制的興衰

提到藩鎮,不得不先說下府兵制,在藩鎮未出現之前,唐代正是靠着府兵制統治着那麼廣闊的疆土的。府兵制起初是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創建,歷經西魏、北周、隋朝、唐代四個王朝而不衰,隋朝和唐代更是進一步改進了府兵制,把府兵制的優越性發揮到了極致,使得隋朝和唐代的大軍能夠橫跨大漠、高原等險惡地帶,屢敗突厥、吐谷渾等強敵,保證了隋唐兩代都能夠不斷開拓疆土。

府兵制的主要特點是兵農合一,士卒都是自備戰馬、武器、鎧甲等裝備,士兵們戰時奔赴沙場作戰,閒時則在家務農,當然這都是一般的府兵,比較強大的府兵則負責保衛京師。統領府兵的將領平時是不帶兵的,只有在戰時才統兵出戰,打完仗後,府兵各自歸家,將領就又成了光桿司令,對朝廷也不能造成威脅。

用史書上的話說,就是“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當然,一個好的制度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環境,這個制度是會變質的。在唐高祖、太宗、高宗時期,國家戰事頻繁,正是靠着府兵制的盛行才保證了國家的戰事能夠順利進行。武則天時期是府兵制由盛轉衰的時期,武則天統治下的唐代少有戰事,及至進入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之治”維持了近三十年,唐代更是出現了少有的太平盛世。

國家的長期太平使得府兵制不再適合唐代的國情,府兵因爲不再作戰,平時無事可做,承擔起了諸多雜役的任務,簡直成了朝廷和權貴的廉價傭人。於是很多人以當府兵爲恥,逃役者不斷,府兵的人數經常不足,種種情況的發生迫使中央對府兵制進行改革,唐玄宗在位早期曾經進行過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並不成功,一種新的制度亟待出現。

二.節度使制度的產生

唐睿宗時期,朝廷就在邊疆嘗試了節度使制度,賀拔延嗣在景雲二年(710年)被任命爲了河西節度使,這是唐代歷史上第一個節度使。當然,這時的節度使是遠不能和後來比的,現在節度使充其量只是個軍事長官,是能夠被中央牢牢掌控的。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一改開元時期的政策,對邊疆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爭,爲了保證戰事的順利進行,唐玄宗大膽放權,給予了節度使們自置將帥的權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節度使慢慢又獲得了自留賦稅的權利,於是,節度使們擁有了軍權、政權和財權,權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節度使制度被廣泛使用後顯著提高了邊疆地區士兵的戰鬥力,節度使們經常擊敗強敵,唐玄宗開拓疆土的願望也得以實現。

與邊疆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原地區這時還在沿用着已經沒落的府兵制,現在參加府兵的人已經都是些市井之人了,他們參軍只是想佔個名額,領取俸祿,平時也不操練,只知遊玩嬉戲,府兵們毫無戰鬥力可言,與邊疆地區戰鬥力強大的士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朝中雖然有人指出了這種情況一直下去的話,邊疆只會對中央造成不可估量的威脅,但唐玄宗急於開疆拓土,也自以爲能對邊疆地區掌控住,便沒有在中原採納任何改進措施,讓這種危險的局面保持了下去。

三.節度使參與政治後的影響

如果節度使們只負責在邊疆作戰,而沒有參與到朝廷中的政治鬥爭,節度使的弊端也不會那麼快出現的。到了天寶年間,唐玄宗開始怠政,李林甫、楊國忠靠着皇帝的寵信不斷展開爭鬥,爲了增加自己政治鬥爭獲勝的籌碼,他們各自拉攏了一批節度使,在這批參與朝廷政治鬥爭的節度使中,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脫穎而出,安祿山正是李林甫拉攏的對象,在李林甫的保駕護航下,安祿山先後兼任范陽(今北京地區)、平盧(今遼陽地區)、河東(今山西地區)三鎮節度使,在衆多節度使中是地盤最廣、勢力最大的,但李林甫頗有權術能制服安祿山,使得安祿山不敢有異心。

藩鎮爲唐朝覆滅埋下了巨大隱患 藩鎮割據問題是怎麼出現的 第2張

李林甫死後,政治對手楊國忠上臺,楊國忠本身並無多大才能,只是靠着楊貴妃的關係上位的,但這並不阻礙他大規模打擊異己,安祿山就是異己之一,楊國忠三番兩次以安祿山有謀反之心爲由策劃消滅安祿山,頗有政治鬥爭經驗的安祿山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機。

在與朝廷的交往中,安祿山瞭解了朝廷的虛實,不甘心被楊國忠一直打壓的安祿山慢慢有了異心,暗中也佈置了兵力,準備應對突變。天寶十四載(755年),楊國忠再次以安祿山要謀反爲由謀劃消滅安祿山,安祿山得知情況後,最終決定發動叛變應對當前的危機。范陽兵變既是節度使做大的惡果,也是朝廷政治鬥爭的結果,從此之後,軍人干政就成了唐代中後期政治的一大毒瘤,最終引發了唐代的滅亡。

四.“河朔三鎮”的產生

安史之亂確實是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今天就說節度使這一點。安史之亂爆發後,內地的府兵每戰必敗,朝廷爲了扭轉時局,開始在內地廣泛實行節度使制度,節度使制度的實行,的確改變了內地兵弱的狀況,在戰場上屢破強敵,先是收復長安,然後收復洛陽,逼迫叛軍只能在河北一帶盤踞,到了763年,叛軍內部產生分裂,一些叛軍將領紛紛向唐軍投降,在叛軍的幫助下,唐軍終於一舉平定史朝義,結束了長達七年多的叛亂。

戰亂結束後,爲了嘉獎叛軍將領的功勞,也爲了儘快使朝廷進入正常軌道,朝廷承認了這些叛軍將領的地盤和地位,予以節度使的職位,因爲這些節度使的地盤和兵力沒有受到削弱,他們又趁朝廷虛弱之時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對朝廷的號令也不尊從,“河朔三鎮”——成德鎮、魏博鎮、盧龍(幽州)鎮並立的局面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