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河朔三鎮在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中,爲何會顯得如此重要?

河朔三鎮在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中,爲何會顯得如此重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河朔三鎮,又稱河北三鎮,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三個節度使的合稱,范陽(又稱幽州或盧龍,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長城附近一帶)、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區,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後改稱天雄,渤海灣至黃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河朔三鎮在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中,爲何會顯得如此重要?

唐代的河北已經高度開發,“河北貢篚徵稅,半乎九州”,再加上“河北氣俗渾厚,果於戰耕”,“冀州產健馬,下者日馳二百里,所以兵常當天下。”安史之亂後,唐代宗將安史降將李懷仙等人就地封爲幽州等三鎮節度使,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彷河北中部);其後,河朔三鎮逐漸成了地方割據勢力,中央政府難以控制,乃“藩鎮之患”的肇始。代宗大曆三年(768年),李懷仙爲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殺﹐此三人相繼爲節度使。大曆十四年,田承嗣死,其侄田悅承襲。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求繼。德宗拒絕了這一要求,於是李惟嶽與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樑崇義等聯兵抗命。唐朝派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等率兵討伐,李希烈反與河北藩鎮朱滔、田悅等勾結,據許州(今河南許昌市),亂事進一步擴大。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下詔罪己,河北三鎮之亂才逐漸平息。此後,河北三鎮自立節帥成了慣例,河朔三鎮歷任節度使共計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過4人。

河朔三鎮在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中,爲何會顯得如此重要? 第2張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指出,唐代自安史亂後,“雖號稱一朝,實成爲二國”,“除擁護李氏皇室之區域,即以東南財富及漢化文化維持長安爲中心之集團外,尚別有一河北藩鎮獨立之團體,其政治、軍事、財政等與長安中央政府實際上固無隸屬之關係,其民間社會亦未深受漢族文化之影響,即不以長安、洛陽之周孔名教及科舉仕進爲其安身立命之歸宿。故論唐代河北藩鎮問題必於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

河北的軍事割據反映在唐朝的文學作品中。馬戴、賈島都是河北人,要繞道渤海、東海海路纔回到唐朝故土,河東(今山西)或河南(今河南)是不能隨便入境的,馬戴的《寄賈島》詩云:“海上不同來,關中俱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