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河朔三鎮是如何成爲唐朝的心腹大患的?

河朔三鎮是如何成爲唐朝的心腹大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河朔三鎮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這三個藩鎮盤踞河北一百多年,不服從朝廷的號令,形同“國中之國”。河朔三鎮是怎樣成爲唐朝心腹大患的?爲何遺禍唐朝百年也沒能被剿滅?

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寶應二年。這一年對於整個唐王朝來說,無疑是充滿轉折的一年。因爲就是在這一年,歷經唐朝三代君主,遷延將近八年時間的“安史之亂”,最終以唐王朝的勝利而宣告終結。但是,和平對於唐王朝來說,似乎只是一個奢望而已。因爲,“安史之亂”結束的同時也開啓了,中晚唐時期一百多年的歷史困局。這是因爲,在“安史之亂”後期,爲了應對吐蕃的侵襲,唐代宗不得不對安史叛軍採取了招降的方法。而這一舉動,使叛軍得以盤踞的在“河朔三鎮”,以至於成爲日後遺禍唐朝百年之久的藩鎮勢力。

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完全可以被稱爲是唐朝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這是因爲,自代宗之後唐朝皇帝皇帝,便頻頻出擊“河朔三鎮”,但最終也沒能將“河朔三鎮”連根拔起。其中,“河朔三鎮”同唐王朝對抗最爲激烈的唐德宗在位時期,更是一度上演出了稱王的鬧劇。而到了憲宗一朝,三鎮雖然暫時歸附,但是憲宗一死,便又脫離了唐朝的控制。在這之後,“河朔三鎮”一直遊離於唐王朝管轄的邊緣,使得唐朝陷入了藩鎮困局之中。

河朔三鎮是怎樣成爲唐朝心腹大患的?

河朔三鎮是朝廷和叛軍妥協的產物

安史之亂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結束於唐代宗廣德元年正月,總共歷時七年零三個月。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之所以如此艱難,一是因爲叛軍多爲驍勇善戰的胡人,二是因爲叛軍有着完備的政治軍事組織。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是混血胡人,在唐玄宗時期一身兼任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他所招募的將領和士兵也多爲胡人。安祿山起兵攻佔洛陽後,自立爲燕帝,仿效朝廷的政治軍事制度,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軍事上實行節度使制度。雖然安祿山及其三個繼任者安慶緒、史思明和史朝義全都死於非命,但叛軍的政治軍事制度並未受到任何影響,所謂安史之亂,其實是一場唐朝和燕國之間的戰爭。

唐代宗即位後,能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平定叛亂,離不開回紇軍隊的幫助,也得益於叛軍內部的矛盾。史朝義的能力不如其父親史思明,更兼用人不當,造成其部將離心,在唐朝和回紇聯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其部將紛紛投降唐朝,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在投降唐朝的叛將中,比較重要的有薛嵩、張忠志、田承嗣和李懷仙,以上四人在投降前就分別擔任鄴郡節度使、恆陽節度使、睢陽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屬於擁有軍隊的實力派。

唐代宗爲儘快平息叛亂,沒有追究薛嵩等人的罪過,對他們繼續重用,先任命張忠志爲鎮冀等五州、成德軍節度使,並賜姓名爲李寶臣;後任命薛嵩爲相衛等六州、昭義軍節度使,田承嗣爲魏博等五州、天雄軍節度使,李懷仙以故地爲幽州、盧龍軍節度使。

至此,“河朔三鎮”正式形成。實際上,安史之亂後的許多藩鎮都有割據自立的傾向,“河朔三鎮”卻是實力最強的三個。

在“河朔三鎮”中,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最陰險狡詐,也最野心勃勃,他“計戶口,重賦斂,歷兵繕甲,使老弱耕,壯者在軍,不數年,有衆十萬。又擇趫秀強力者萬人,號牙兵,自署置官吏,圖版稅入,皆私有之。”田承嗣首創的牙兵制度此後被其他藩鎮效仿,成爲藩鎮節度使割據自立的軍事基礎。

河朔三鎮是如何成爲唐朝的心腹大患的?

河朔三鎮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

唐代宗大曆八年,昭義節度使薛嵩去世,他的弟弟薛崿繼任爲節度使。兩年後,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策反昭義兵馬使裴志清投靠自己,驅逐節度使薛崿,田承嗣隨後發兵攻佔相、衛等州,控制了昭義鎮。田承嗣擴張地盤威脅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更兼李寶臣和李正己都與田承嗣有矛盾,此時的幽州節度使朱滔也傾向朝廷,唐代宗於是發動成德、淄青、幽州、河東等十幾個藩鎮的軍隊討伐田承嗣。

田承嗣寡不敵衆,節節敗退,形勢危急。這時,田承嗣主動向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示好,把魏博鎮境內的戶口、甲兵、谷帛之數送給李正己,表示魏博鎮歸李正己所有,李正己於是按兵不動。此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被朝廷派來的宦官侮辱,田承嗣又趁機向李寶臣示好,表示自己願意出兵幫助李寶臣攻佔幽州鎮。李寶臣信以爲真,派軍隊襲擊幽州軍,大敗朱滔。隨着朱滔戰敗退兵,討伐田承嗣的各路藩鎮也相繼退兵,田承嗣轉危爲安。

大曆十一年,田承嗣向朝廷上表謝罪,唐代宗十分無奈地赦免了田承嗣,讓其繼續擔任魏博節度使。唐代宗的計劃雖然失敗,但是通過這次戰爭取得了對昭義鎮的控制,加強了朝廷在河北的力量。唐代宗討伐田承嗣失敗,表明許多藩鎮的節度使們都是些利益至上的狡詐之徒,他們不願意服從朝廷的管理,都把各自的藩鎮當成個人的家產來經營。戰後,“河朔三鎮”和淄青鎮結盟,相約節度使之位父子相傳,並相互支持,一個武力強大的利益集團由此誕生。

唐德宗即位後,集中全國之力對成德鎮、魏博鎮和淄青鎮進行征討。成德鎮本來已經平定,但朝廷在分割成德鎮的時候觸犯了幽州節度使朱滔和原成德鎮大將王武俊的利益,朱滔和王武俊於是反叛朝廷,轉而支援魏博節度使田悅和淄青節度使李納,朱滔等四人隨後自立爲王。受朱滔等人自立的影響,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立爲王,就連長安也被叛亂的士兵佔領,叛軍的首領朱泚甚至自立爲帝,唐德宗不得不倉皇逃難。此時的唐朝似乎又回到了安史之亂的年代。

最後,唐德宗被迫下罪己詔,赦免參與叛亂的節度使。隨着大部分藩鎮歸順朝廷,剩下的藩鎮被朝廷擊敗,唐朝的形勢轉危爲安。從此,“河朔三鎮”徹底成爲化外之地,唐朝的皇帝們只求“河朔三鎮”能與朝廷相安無事,不再給朝廷添亂。

河朔三鎮是如何成爲唐朝的心腹大患的? 第2張

河朔三鎮爲何遺禍唐朝百年也沒能被剿滅?

首先,“河朔三鎮”所以會成爲唐朝的一個難題,並且達百年之久,跟唐王朝無力剿滅有很大的關係。這是因爲,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唐朝所面對的除卻“河朔三鎮”外,還要應對其他節度使的反叛。並且,在這段時期中,吐蕃更是以強勢姿態屢屢侵擾唐朝。這些問題匯聚在一起之後,使得唐朝的國力很難得到有效的恢復。其中,德宗一朝,可以說是“河朔三鎮”反彈最激烈的一朝,而唐德宗爲了能夠湊齊軍事開支,甚至大肆搜刮長安富戶。

而唐憲宗在位時期,雖然促成了“元和中興”的局面。但是,在其死後“河朔三鎮”之一的盧龍便發生了叛亂,隨後魏博、成德也相繼發生叛亂。而這個時候的唐王朝卻完全沒有力量,對三鎮進行長期彈壓。當我們深挖這個歷史節點的背後,便能發現,出現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因爲是唐憲宗死後,唐朝已經沒有財力、物力支撐對三鎮的持續用兵。

“河朔三鎮”所以會禍亂唐朝百年之久,一直難以被剿滅,同“河朔三鎮”之間的緊密聯繫有很大的關係。一來,三鎮本來便是安史叛軍出身,所以彼此之間便始終都以一個整體來共同對抗唐王朝。再者,“河朔三鎮”雖然也有內部摩擦的時候,但是唐朝大軍一至,面對外來壓力的驟增三鎮便會“脣亡齒寒”起來。可見,三鎮以一個整體同盟的方式,來應對唐王朝的彈壓,可以說是“河朔三鎮”能夠禍亂唐朝百年的重要原因。

其次,“河朔三鎮”所根據的黃河以北地區,對於其武裝割據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在當時唐朝時期,黃河以北地區的農業以及經濟開發的程度,已經到了極高的程度。這便在財力、物力上爲“河朔三鎮”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並且,當時北部地區因長期處於邊疆,使得三鎮之兵戰鬥力極其彪悍。尤其是魏博鎮的牙兵,更是聞名天下。當時,甚至有“長安天子,魏博牙兵”的說法。

以安史之亂爆發爲起點的話,中晚唐時期總共持續了152年的時間。而在這152年的滄海桑田中,“河朔三鎮”一直都是唐朝最爲棘手的問題之一。從一定角度上來看,唐王朝的覆滅,同“河朔三鎮”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