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河朔三鎮長期割據,爲何唐武宗會放任他們呢?

河朔三鎮長期割據,爲何唐武宗會放任他們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河朔三鎮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三個節度使的合稱。一代中興之主唐武宗,爲何會默認河朔三鎮的割據?河朔三鎮爲何會在唐朝末年銷聲匿跡?

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時間裏,藩鎮割據的問題,宛若寄生在唐王朝軀幹上的毒瘤一般始終難以被剝離,而在這些藩鎮中,最爲出名的則莫過於魏博、成德、盧龍三鎮,因地處黃河以北地區,史書則這三鎮其爲“河朔三鎮”。歷史上唐王朝對三鎮的用兵,起於唐德宗一朝,取得顯著成果則在唐憲宗元和年間。但自唐憲宗李純死後,“河朔三鎮”割據一方的情況則到了無法逆轉的地步。歷史上的“河朔三鎮”發展到唐武宗一朝的時候,唐王朝則完全默認三鎮的割據現狀,自此,“河朔三鎮”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歷史上的唐武宗李炎,所以能夠開拓中興局面,很大原因就在性格上。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唐武宗本人“性剛而果於斷”可見,這種剛毅而果於決斷的性格,註定了唐武宗能在中晚唐這個混亂的歷史時期大有作爲,並終成一代中興之主。而細數會昌六年唐王朝國策的變化,便能發現,武宗一朝對於藩鎮的態度則異常模糊。這是因爲,唐武宗針對澤潞鎮採取了彈壓的策略,而對割據河朔數十年的“河朔三鎮”,即魏博、盧龍與成德採取了默認割據的態度。那麼,一代中興之主唐武宗,爲何會默認“河朔三鎮”的割據?

首先,唐武宗所以會默認“河朔三鎮”的割據,則是出於制衡藩鎮的考慮。歷史上的會昌三年,本爲唐王朝長期控制的澤潞鎮出現了叛亂,而叛亂的原因很簡單,澤潞鎮的劉稹希望能夠效仿河朔藩鎮進行世襲割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武宗選擇了默認三鎮的割據行爲。這樣做的目的是,一來避免澤潞鎮同河朔藩鎮勾連共同對抗唐庭。再者便是,希望以三鎮之兵,對澤潞鎮進行討伐。

由此可見,唐武宗所以會選擇默認河朔藩鎮的割據,主要就在於以上兩點原因。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對三鎮割據的默認,近乎使得唐王朝未費吹灰之力,便得以平定澤潞鎮的叛亂。然而,唐武宗所以默認“河朔三鎮”的割據,不僅僅只在於以河朔制衡澤潞,其對“河朔三鎮”割據的默認,實際上還有着些許的無奈。

歷史上“河朔三鎮”的割據,起於唐代宗時期。而對三鎮打擊最猛烈則是在德宗一朝,等到了唐武宗時期,想要徹底剪除“河朔三鎮”近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因爲,要想將“河朔三鎮”徹底剪除,無疑只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便是以軍事手段對三鎮進行武力征討,繼而徹底消滅割據勢力。而第二個辦法則是採取銷兵政略,剪除“河朔三鎮”的變亂根源。

但從中晚唐的歷史角度來看,這兩個方法則缺少一定的條件支撐。先說以武力征討,根據史料的記載,唐德宗建中初年,魏博鎮便擁兵七萬,而北方重鎮的盧龍,兵員數量則還要高於魏博鎮。這樣的情況下,三鎮的總兵力最高可達將近二十萬,這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並且,征討三鎮還需調用大量的兵力以及錢糧,這以當時武宗朝的情況來看,顯然有些不切實際。

其次,便是銷兵政策,唐穆宗時期曾採取過此策略,即通過政令的方式逐步削減三鎮之兵,結果導致了河朔復叛的情況發生。因爲,銷兵所觸及的是“河朔三鎮”的根本利益,必然會導致三鎮之兵的強烈反彈。

正是在以上兩個方法都行不通的基礎上,武宗基於現實的考量,最終選擇了默認三鎮的割據。而在聖旨中武宗也只能以“自艱難已來,列聖皆許三鎮嗣襲,已成故事。”的口吻,將三鎮割據徹底合法化。可見,身爲一代中興之主的唐武宗,不可能不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因爲在武宗一朝,只有選擇默認三鎮割據,才能更好地維持軍事框架的平衡。

歷史上的唐武宗確實可以稱得上爲一代中興之主,而其對“河朔三鎮”割據的默認,可以說是一個實屬無奈的舉動。試想一下歷史,如果唐憲宗死後的繼位人是唐武宗的話,或許整個中晚唐的歷史都將被改寫。

河朔三鎮長期割據,爲何唐武宗會放任他們呢?

同唐王朝對抗百年的河朔三鎮,爲何會在唐朝末年銷聲匿跡?

首先,“河朔三鎮”所以會在晚唐時期銷聲匿跡,主要就在於唐朝維繫百年之久的軍事框架崩塌。在“黃巢起義”前,唐王朝所以能夠維持,主要就在於唐朝對河朔之外的藩鎮絕對控制,而當“黃巢起義”結束之後,這個脆弱的框架也旋即崩塌。擺脫束縛的藩鎮紛紛不屈居於人下,以至於,最終形成了逐鹿中原的局面。這個時候則出現了一個有趣的一點,那就是,面對土崩瓦解的局面,同唐王朝對抗百年的“河朔三鎮”反倒希望唐王朝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正是在這種羣雄四起的背景下,河朔藩鎮最終被淹沒在了亂局之中。而在這個亂局之中,李克用、朱溫等強人的強勢崛起,更是對“河朔三鎮”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其中,圍繞着三鎮的歸屬問題,兩大軍事集團更是激烈的爭奪,這樣的局面一直自晚唐持續到五代時期。

其中,朱溫更是對“河朔三鎮”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尤其是三鎮中的魏博鎮,在牙兵並消滅殆盡之後,徹底淪落成爲了弱勢藩鎮。而對盧龍朱溫也採取持續用兵的態度,史載“河朔知懼,皆弭伏焉”可見,晚唐軍事框架的崩塌,中原實力派的崛起後,佔據富庶之地的“河朔三鎮”恰巧成爲了羣雄間互相爭搶的對象,這樣的情況下,最終使得“河朔三鎮”淡出歷史的舞臺,並銷聲匿跡於亂世之中。

當然,軍事框架的崩塌,強人的崛起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而已。“河朔三鎮”的衰敗,還有着深層次的原因。歷史上“河朔三鎮”能夠形成長期的割據,並不在於三鎮的節度使,而主要在於三鎮之兵,這些兵中就包括最爲出名的魏博牙兵。

歸根結底,三鎮的割據實際上是兵士的割據,而三鎮之兵的“法寶”就是以擁立節度使的方式來維繫自身利益。這便形成了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三鎮雖然實力強悍,但三鎮本身並不熱衷於擴張,而只希望在一定的框架內維持半割據的局面。以至於,三鎮節度使在中晚唐時期很難統御本鎮之兵外出作戰。

對此,史料對於“河朔三鎮”曾有過最切實際的描述,即《新唐書》所記載“禮藩鄰,奉朝廷,則家業不墜”可見,“河朔三鎮”雖然對抗唐王朝,但志並不在天下。以至於,在同唐庭對抗百年的時間,“河朔三鎮”鮮有窺伺皇權的舉動。

但是,這樣的信條並不能切合唐朝末年的亂世局面。當其它藩鎮處於擴張期的時候,“河朔三鎮”則依然相對穩定的狀態,久而久之這自然就對“河朔三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擠壓。總而言之,三鎮屬於十分純粹的兵叛,而晚唐時期崛起的強人則屬於兵叛與將叛的結合體。兩相對比一看,便能發現,“河朔三鎮”在唐朝末年的銷聲匿跡並非是偶然,當有強人崛起之後,“河朔三鎮”自然也就逐漸開始淪爲朱溫、李克用等強人的附庸。

河朔三鎮長期割據,爲何唐武宗會放任他們呢? 第2張

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對於唐王朝的歷史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但隨着唐王朝的瀕臨崩潰,三鎮也開始慢慢淡出歷史舞臺。以至於,河朔三鎮自唐朝滅亡之後,始終都掙扎於中原強人之間,並最終被淹沒於亂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