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爲何始終無法真正消除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爲何始終無法真正消除藩鎮割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晚唐而言,藩鎮是個巨大的隱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本來大唐維護國防以及邊疆安全採取的是府兵制,可到了唐玄宗時期改變了,這是因爲唐朝面臨着頻繁的對外戰爭,很多都是在邊疆地區,這樣一來,舟車勞頓,還有後勤的保證都是問題。所以唐玄宗採取了募兵制。

其實這個制度使得防戍軍鎮擴充,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兵權。對於當時的局勢來說有一定的作用,但弊端也不少,尤其是兵隨將走,容易使得將領擁兵自重。

果不其然,安祿山等人之所以能夠掀起如此大的風浪就是這個因素。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在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其實並不多,只有九個,唐玄宗自認爲可以左右局勢。

可是隨着安史之亂爆發,大唐中央集權被嚴重破壞,唐玄宗也被趕出了長安,只能倉皇出逃,非常狼狽。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爲何始終無法真正消除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平定後,大唐並沒有滅亡,還是還存在了一百多年。可是在這期間,藩鎮割據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雖然沒有安史之亂那麼巨大的影響,但對大唐來說也是巨大的威脅和隱患。

安史之亂後百年,爲什麼唐朝始終無法真正的消除藩鎮割據?

如果要是削藩的話,那麼必須要有強大的中央政府,有實力有能力和藩鎮對抗甚至將其消滅,無懼其聯合。

但顯然,在晚唐,這種條件幾乎是不具備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打了大唐一個措手不及。爲了對抗叛軍,唐朝政府一邊從地方調集軍隊,另一邊又設置了新的藩鎮與中央政府一起打擊叛軍。

所以說,並非從安史之亂開始,大唐就在消滅全國各地的藩鎮,而是在消滅暴亂藩鎮的同時也在誕生着新的藩鎮。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爲何始終無法真正消除藩鎮割據? 第2張

而新的藩鎮可通過安史之亂的實戰鍛鍊,提高了戰鬥力,也看到了朝廷的羸弱。

再加上唐朝將很多安史降將也封爲新的節度使,等到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皇帝和官員們就非常吃驚的發現——唐朝的廣大國土已經被藩鎮逐漸切割了。

此舉雖然缺點很多,但還是有益處的,那就是各個藩鎮之間可以彼此牽制,雖然數量增加了,但並沒有安祿山那樣實力過強的情況。

安史之亂後,唐朝之所以建立神策軍,其實已經預感到了自己手裏沒有可用的兵,在面對藩鎮時,底氣不足,所以不斷的擴軍和加強了禁軍的建設。

然而由於唐德宗在位期間遭到巨大打擊,不得不開始信任宦官,所以他也把最重要的神策軍交給了宦官,這也直接導致後來的宦官專權。

皇帝都朝不保夕,哪有精力強化中央,在力量不足的時候削藩,藩鎮不但削不了,反而危機中央,不削藩維持藩鎮的相互制衡可以維持相對穩定,中唐朝能夠在風雨飄搖中苟活一百多年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集權強大的中央政府外,毫無疑問,削藩是需要錢的,爲什麼這麼說,說白了就是打仗,誰也不可能坐等朝廷削藩而坐視不管,更何況是在晚唐時期。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爲何始終無法真正消除藩鎮割據? 第3張

所以經過安史之亂後,大唐也數次面臨戰爭的局面,不是有外族入侵,就是內部叛亂,搞得朝廷猶如驚弓之鳥,早已經不起繼續折騰了。

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必須有這個想法才行。要知道一般情況下,一個王朝的晚期,幾乎不會再出現英明之主,只能是一代更比一代差。

這個在晚唐也是必然的,很多皇帝只貪圖享樂,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當然了,或許起初年少氣盛,也不願意看着自己家的天下被外人欺負,所以也會出現像李適這樣的皇帝主張削藩,手段也非常堅決,但在遭到打擊後,卻態度急轉彎,開始姑息了。

而唐憲宗勵精圖治,還曾取得了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權威。當然了,還有唐宣宗李忱建立了“大中之治”,李忱更是有小太宗之稱。

不過這些只不過是晚唐的迴光返照罷了,大唐早已積重難返,最終在艱難維持了一百多年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