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漢朝的察舉制與徵辟制是如何形成的?針對的是哪些人才?

漢朝的察舉制與徵辟制是如何形成的?針對的是哪些人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漢朝的察舉制和徵辟制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一曲“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標誌着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落下帷幕,曾經的泗水亭長、此時的漢王劉邦成了最終的勝利者,一個嶄新的帝國即將誕生。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漢王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宣佈定都長安、國號爲漢,一個偉大的帝國就此建立。

帝國初建,面對連年戰亂後的百廢待興,劉邦接受了陸賈“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的建議,認識到可以通過武力來奪取天下,但絕對不能僅依靠武力來維持對天下的統治。與此同時,在一次慶功宴上,劉邦與大臣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這段對話可謂道出了劉邦能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根本原因——不拘一格地重用以蕭何、韓信、張良爲代表的傑出人才。並且,這段話也預示着劉邦將在漢帝國中推行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

漢朝的察舉制與徵辟制是如何形成的?針對的是哪些人才?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選拔官吏,所以古代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幾乎就等同於官吏選拔制度。漢代以前,官吏選拔制度主要有商周時期的世卿世祿制、春秋戰國時期的招賢制、秦自商鞅變法後的軍功制。

然而,自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帝國後,這些制度選拔範圍過窄、大量才學之士難以獲得穩定入仕途徑的缺點就暴露無遺。在這種情況下,爲了保證各級行政機構都能在中央集權制這一大架構中穩健運作,必須通過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來實現。

恰在此時,漢初的一些儒生開始主動向劉邦身邊聚攏,並且利用以劉邦爲首的漢初統治階層想從秦朝滅亡中吸取教訓的心理大力宣揚“秦用法家重典而致速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陸賈、叔孫通,最終陸賈用“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衆、刑罰太極故也。(《新語·無爲》)”打動了劉邦,促使劉邦接受了叔孫通以儒家治理原則選拔人才的建議。

公元前196年二月,漢高帝劉邦下詔,令天下郡國舉薦賢才,賢才的標準是儒家極力倡導的“德”。這可以看做是漢代察舉徵辟制的開端。隨後的高後、惠帝時期,也曾多次下詔舉薦“孝悌力田”者,爲察舉徵辟制的最終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漢朝的察舉制與徵辟制是如何形成的?針對的是哪些人才? 第2張

公元前180年,代王劉恆繼位,史稱漢文帝。漢文帝繼位的第二年,下詔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十五年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至此,察舉徵辟制中的察舉制終於創立。

創立之初,察舉制分爲四個步驟:

1、皇帝不定期下詔,指定朝廷所需的人才種類(行政、水利、天文、軍事等);

2、由丞相、列侯、公卿、郡國按照所需的人才種類舉薦相應的人才;

3、舉薦出的人才統一前往都城長安,由皇帝親自考察;

4、根據考察的結果,依次授予官職。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察舉制的創立給漢帝國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的人才打開了一條入仕之道,但也存在一個缺點——時間上的不固定導致人們對察舉制的積極性不高。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不僅將察舉定爲每年進行一次,還制定了各種詳細的規定,同時爲了防止察舉可能造成的人才遺漏,還制定了徵辟制。這樣,漢代的察舉徵辟制才得以成型。

漢朝的察舉制與徵辟制是如何形成的?針對的是哪些人才? 第3張

察舉制

漢武帝時期對於察舉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首先在於選拔的人才方面,不管是何出身都可以參加選拔,但諸子百家中只有儒生纔可以參加選拔;其次按照學有所長的原則,分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選拔人才;最後將察舉分爲歲舉和詔舉兩類,歲舉有孝廉、茂才兩科,詔舉有賢良方正、異類兩科。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察舉制的這四科:

1、孝廉。漢以孝治天下,所以由孝子廉吏得名的孝廉科就是整個察舉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漢代人才入仕的主要途徑。不管你是在職官吏,還是出身名門,又或者是普通百姓,只要德行符合標準就可以舉孝廉入仕。漢武帝時期規定“不論郡國大小、人數多寡,每歲舉孝廉二人。東漢時期改爲“郡國人數滿二十萬可歲舉孝廉一人,邊遠地區人數滿十萬可歲舉孝廉一人”;

2、茂才。茂才科最初名爲秀才科,東漢時期爲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爲茂才科。與孝廉科主要針對普通百姓相比,茂才科主要針對在職官吏,只能由州一級的行政長官舉薦,更加註重被選者的才能,選拔要求較高;

3、賢良方正。此科是帝國在遭受外敵入侵、自然災害、疫情頻發等重大變故時才由皇帝下詔開設,主要是嚮應選者詢問應對方略;

4、異類。此科是一個統稱,包含有明經、明法等科,不定期開設,主要選拔通曉儒家典籍、法律、天文、軍事等方面的人才。

漢朝的察舉制與徵辟制是如何形成的?針對的是哪些人才? 第4張

徵辟制

徵辟制其實是對察舉制的一種補充,主要針對那些德才兼備但卻沒有察舉出的人才,分爲徵召和闢除兩類:

1、徵召。起源於秦末漢初,在漢武帝時期開始盛行;

2、闢除。起源於秦代,發展到東漢時期成爲選拔人才的主要方法之一,分爲中央的公府闢除和地方的州郡闢除兩類。根據《後漢書》中的記載,闢除制主要是給朝廷中央的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太傅、大將軍、車騎將軍和地方的州郡長官選拔屬吏,目的是爲了提高他們的行政效率。

通過察舉徵辟制的施行,漢帝國各階層、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了一個穩定的入仕途徑。得益於此,整個漢帝國才能結成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當這個共同體在中樞漢武帝的指揮下揮出拳頭時,絕對是任何敵人都難以抵擋的。由此觀之,不是衛青和霍去病成就了強漢的威名,而是結成利益共同體的漢帝國成就了衛青和霍去病的赫赫戰功。所以說,漢帝國在文帝、景帝、武帝時期能從興盛逐步邁向強盛,絕對跟察舉徵辟制的創立和發展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