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竇嬰有哪些功勞?爲什麼備受漢景帝重用呢?

竇嬰有哪些功勞?爲什麼備受漢景帝重用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竇嬰是竇太后的堂侄,漢景帝劉啓期間備受重用,並在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劉啓重用竇嬰之前,竇嬰因反對立樑王劉武爲儲君與竇太后不合,辭去詹事官職,還被竇太后從允許出入宮門的名單上刪去,禁止他入宮朝見。七國之亂髮生後,劉啓考察皇族和竇氏外戚的名冊,從中提拔了竇嬰。於是竇嬰被任命爲大將軍,賞賜黃金千斤。竇嬰利用這些黃金招攬當時的名士爲國效力,還帶領他們率軍鎮守滎陽,爲平定七國之亂立下大功。事後劉啓封竇嬰爲魏其侯,讓他參與討論朝中軍政大事,地位與條侯周亞夫平起平坐。

對於劉啓這樣的安排,歷史上都給予了非常正面的評價。很多人認爲劉啓有識人之明,能夠發現竇嬰的才能,讓他有機會在七國之亂中立功。而竇嬰在這過程中也成爲扭轉朝廷局勢的關鍵人物,正是因爲他推薦了賦閒在家的袁盎,才推動了朝廷誅殺晁錯的操作,讓劉啓重新得到朝廷大臣的支持,拉開了朝廷出兵討伐吳楚聯軍的序幕。然而從軍事角度來看,劉啓的重用竇嬰爲大將軍是非常冒險的,這與他一貫穩妥的用人原則不符。實際上在此之前,竇嬰從未有過軍事生涯,家族也沒有軍人出身,與軍隊並無任何接觸。

竇嬰有哪些功勞?爲什麼備受漢景帝重用呢?

在當大將軍之前,竇嬰當過最大的官就是詹事,這其實是個沒有什麼發揮餘地的中層官職。詹事是主管皇太子事務的官職,不參與朝中事務,只輔助皇太子。在劉啓沒有冊立皇太子的背景下,竇嬰當詹事其實沒什麼重要工作,只是做個樣子而已。所以竇嬰自己也不太喜歡這個官職,在於竇太后鬧矛盾後,果斷辭職回家。可以說在這期間竇嬰是沒什麼政績的,最大的表現就是在討論立樑王劉武爲儲君的時候表示反對。在這種前提下,劉啓將竇嬰提拔爲大將軍,並且賜予大量黃金,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大將軍是漢朝最大的軍職,向來由軍隊第一人擔任,以統領全國的軍隊。這樣的職務一定是賦予軍事能力卓越的名將,或者是在對外作戰中取得赫赫戰功的功臣。然而在當大將軍之前,竇嬰並沒有任何軍事生涯的履歷,更沒有赫赫戰功。相對於竇嬰,周亞夫反而是最佳人選,他當時已經是漢朝軍隊的第一人。這既是因爲在細柳練兵抵抗匈奴入侵的功勞,也是漢文帝劉恆臨終時對劉啓的囑託。可劉啓卻反常的只升任周亞夫爲車騎將軍,把大將軍的官職交給了毫無軍事經驗的竇嬰,這大大出乎了朝廷中大臣們的意料。

在七國之亂髮生的大背景下,吳楚七國聯軍五十萬西進攻打長安,劉啓的這個操作很多人無法理解。從軍事角度分析,讓毫無軍事經驗的竇嬰領兵出征顯然是不現實的,竇嬰在當時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從能力和資歷上看,統帥朝廷大軍的只能是周亞夫,也只有他有能力擊敗五十萬吳楚七國聯軍。而且周亞夫又是劉恆臨終時囑託的將軍,在政治上比竇嬰更有資格當大將軍。這些背景因素劉啓都是心知肚明的,可他仍舊堅持提拔了竇嬰,並賦予了很大的權力。而劉啓這種不合情理的操作讓很多人感到疑惑,也產生了很多猜測性的說法。

分析劉啓進行這種不合情理安排的原因,可以從七國之亂前後的漢朝政局中找到答案。七國之亂是因爲晁錯的“削藩策”而引發的劉氏諸侯王叛亂,去本質是劉邦大封劉氏諸侯王引發的尾大不掉問題。當時劉邦大封劉氏諸侯王,希望他們替代異姓諸侯王管理國家,擁護朝廷和劉氏天下。這個想法雖然好,但劉氏諸侯王做大後野心勃勃,對朝廷詔令視若罔聞,甚至出現了密謀反叛的行爲。因此從漢文帝時期的賈誼“治安策”,再到晁錯的“削藩策”,都是爲了解決劉氏諸侯王威脅朝廷,尾大不掉的問題。

然而晁錯的策略過於激進,不但激起了以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爲首的七國諸侯王叛亂,而且被朝廷中的大臣抵制。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劉啓要麼和吳楚七國和談,要麼朝廷出兵平亂。雖然劉濞等人打起了“誅晁錯,清君側”的大旗,但劉啓不會幻想殺了晁錯,就能讓吳楚七國聯軍自動退兵。所以劉啓面對這種危局只有兩手準備,一是爭取和劉氏諸侯王和談,二是朝廷整軍備戰。一旦談判破裂,朝廷肯定要出兵平亂的。這樣劉啓就需要得到朝廷中權貴的支持,尤其是掌握軍權的,以周亞夫爲首的開國元勳集團的支持。

可是由於周亞夫等人與晁錯不合,他們不可能支持晁錯的平亂計劃,所以朝廷中出現了對立的兩派。雖然晁錯提出了自己鎮守長安,讓劉啓和御駕親征的辦法,但是劉啓並不贊同,這種辦法雖然加強中央集權,從周亞夫等人手中收回兵權,但卻無法保證平亂戰爭的勝利。因爲劉啓自己根本沒有軍事經驗,沒有周亞夫等人的支持,朝廷軍隊如何在作戰中戰勝吳楚聯軍?因此從軍事上穩妥考慮,平叛的首要人選自然是周亞夫這樣的沙場宿將。於是劉啓沒有答應晁錯的平亂策略,而是繼續使用周亞夫等人領兵平亂。

可是劉啓對周亞夫等人並不放心,這些開國元勳集團的重臣向來把持朝政,囂張跋扈,對皇權的威脅僅次於劉氏諸侯王。如果任命周亞夫爲大將軍,把軍權都交給他,那平定七國之亂後很可能出現擁兵自重的情況。而且這些開國元勳都是擁有各自封地的列侯,在地方上資源和權力都很大。如果再讓他們掌控了軍權,消滅了劉氏諸侯王,那很可能對皇帝和朝廷產生不臣之心。所以劉啓不可能把軍權放心的交給周亞夫,必須派自己的心腹加入軍隊。這一方面是監督和遙控朝廷軍隊平亂,另一方面也是掣肘和制衡周亞夫在軍隊的權力。

竇嬰有哪些功勞?爲什麼備受漢景帝重用呢? 第2張

竇嬰作爲竇太后的侄子,是外戚竇氏的核心人物。雖然官職不高,但卻是外戚在朝廷中的代表。在討伐劉氏諸侯王的大背景下,劉啓自然不可能讓劉氏皇族的人出任大將軍,那外戚就成爲另一個選擇。而竇嬰作爲外戚向來是開國元勳集團排擠的人物,不會和周亞夫等人合謀,這就保證了兩人在平亂的軍隊中互相制衡。竇嬰又沒有軍事經歷,在軍隊中沒有根基,出任大將軍也不會出現擁兵自重的問題。再加上因立儲的事,竇嬰與樑王劉武不合,所以他與劉武也是站在對立面的。這些情況都打消了劉啓的疑慮,使他能充分相信竇嬰。

竇嬰成爲大將軍,實際上是不具備朝廷軍隊指揮權的。他在朝廷軍隊中的作用主要是監督軍隊作戰和制衡軍權,同時也代表着劉啓在軍中意志。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是在周亞夫的指揮下展開的,而竇嬰率軍只是鎮守滎陽作爲後備,並不是主動到一線作戰。因此劉啓選派竇嬰根本不需要看他是否具有軍事能力,只需要讓竇嬰監督和掣肘周亞夫。他賜予竇嬰大量黃金,就是讓竇嬰去拉攏朝廷和軍隊中的文臣武將,招攬被晁錯排擠下野的名士官員,讓他們能夠在竇嬰身邊形成新的勢力,與周亞夫的開國元勳集團形成制衡。

從劉啓任命竇嬰爲大將軍來看,這種不合理的操作之下,藏着他費盡心機的安排和策略。從這些方面也充分體現出劉啓心機的深沉,和對朝廷重臣周亞夫的猜忌。而且這種安排不僅僅是在戰爭中對周亞夫的不信任,更是爲了在戰後阻止開國元勳集團進一步擴大在朝廷中的權力。

實際上從史料來看,七國之亂後開國元勳集團因平亂的功勳勢力大增,得到了很大的權力和國家資源。而周亞夫更是成爲朝廷第一人,甚至坐上丞相之位。而竇嬰卻也因功被封爲魏其侯,在朝中議論軍政大事時和周亞夫平起平坐。在他的身後也招攬了一大批的功臣和名士,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由此可以看出,劉啓提拔竇嬰爲大將軍的安排,是爲了與周亞夫等人的開國元勳集團形成權力制衡,避免朝廷大權旁落的提前佈置,與平定七國之亂的軍事佈置無關。劉啓有意在朝廷中佈置這種局面,目的是讓朝廷出現權力制衡,兩個權力集團互相爭鬥的格局,自己作爲皇帝就能以超然的地位控制朝政大局。這種帝王權術在古代的歷朝歷代是備受推崇的,被認爲是掌控皇權的必備素質。可是從治國的角度看,這些操作也是非常危險的,極易引發黨爭和內亂。古代效法劉啓這種策略的皇帝不少,成功者寥寥無幾,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