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宋軍爲何會選擇跳海

歷史上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宋軍爲何會選擇跳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中國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崖山海戰,絕對足以讓宋國刻骨銘心,丞相陸秀夫,面對大批元兵的追殺,只能帶着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跳海。隨後10萬人的大部隊,也跟着陸秀夫一起跳入海中,爲什麼他們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和元兵進行最後的決戰呢?

崖山位置在廣東省新會市,1279年,南宋和元朝在這裏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戰。元兵這邊的領導人叫張弘範,他的父親叫張柔,雖然在遼國生活,但卻是一位漢族人,曾經和蒙古軍還有過戰鬥。

一、殊死一戰

張柔在當地有一股不小的勢力,蒙古軍打過來的時候,他帶着附近的父老鄉親和蒙古軍血戰,但寡不敵衆,最後歸降於蒙古,蒙古軍這邊還任命張柔爲行軍千戶。張弘範是張柔的兒子,自然也是漢人,可他對同族絲毫不留情面,動起手來乾脆利落。

歷史上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宋軍爲何會選擇跳海

南宋朝廷從臨安逃到福州,之後又逃到廣東,最後已經沒有地方能容身了,只能跑到崖山海,張弘範親自帶人進行追殺。崖山海戰發生時,小皇帝不過才八歲,輔佐他的忠臣是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和文天祥,文天祥我們都知道,是有名的忠臣。

可惜在大戰開始前,文天祥已經被抓起來了,現在只有陸秀夫和張世傑能爲皇帝分憂。重擔全落在了他們身上,打仗張世傑負責,朝廷的內部事務陸秀夫負責。

崖山海後面是山,前面就是大海,地勢非常險峻。張世傑效仿曹操,把一千多條戰船用鐵鏈全部連接在一起,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要和元兵一決生死但是結果沒有懸念。

一開始,元兵想趁着風勢點燃大火對宋軍進攻,張世傑早料到了他們會這樣,他先是把船的表面塗滿泥土,讓火燒不起來。又在每條船上放置一根足夠長的木頭,頂住元兵的火船不讓他們靠近,這樣就燒不到宋軍的船隻了。

張弘範見強攻不行,就斷了宋軍的後勤通道,宋兵們在海上只能吃自己隨身攜帶的食物,也沒有淡水可以飲用,海水肯定是不能喝的。張弘範趁着宋兵精疲力竭,又發起猛攻,但是宋兵鬥志昂揚,一時間元兵久攻不下。

二、王朝的隕落

元兵大部隊趕到後,利用人數優勢再次發動進攻,宋軍四面受敵,只能疲於應對,漸漸地,宋軍的船隻逐漸被毀。在龐大的兵力面前,宋軍毫無疑問的戰敗了,丟掉了他們最後的落腳點。宋末三傑之一的左丞相陸秀夫,忍不住仰天長嘆,難道天要亡我宋朝嗎?

其實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也做足了心理準備。在海上四處漂泊的那段時間,陸秀夫一直記載着身邊發生的事,臨安城淪陷,還有皇帝的成長,他全部都會記錄下來。他決心要書寫宋朝歷史,不想讓宋朝就這麼風輕雲淡地消失。

同時要讓後人知道,每個國家和朝代最後都會滅亡和淪陷,但是宋朝爲了自己的存亡,一直付出着努力,他們鬥爭到了最後一刻。把書寫好之後,陸秀夫找來禮部侍郎鄧光薦,把書交給了他。並說如果你能從這場戰爭中活下來,一定要把這本書發揚光大。

歷史上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宋軍爲何會選擇跳海 第2張

安排好一些事物之後,陸秀夫下了決心,他先讓妻子跳海,接着又逼自己的兒女也一起跳海。然後找到皇帝趙昺無奈地說,國土喪失,子民顛沛流離,您身爲皇帝,應該爲國盡忠,不然無言面對所有的百姓和列祖列宗。

趙昺這時候只有8歲,他能懂什麼呢?對死亡甚至一點概念都沒有,除了慌張的點點頭之外,別無他法,陸秀夫隨即帶着小皇帝跳入了大海之中。楊太后聽到皇帝去世的消息,痛哭流涕,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最後也跟着一起跳海了。

三、有骨氣的大宋人

宋軍大部隊10萬人,只有極少數的人逃出生天,這羣人一直準備東山再起。剩下的大部分士兵官員,還有隨行的親屬和奴僕,全部集體跳海自盡,人數多達10萬以上,至此,南宋帝國徹底滅亡了,在最後關頭,他展示出了南宋應該有的骨氣。

指揮這次戰役的張弘範,也憑藉這場戰爭取得了天大的功勞,從此之後平步青雲。得意忘形的張弘範,在崖山島上的一塊巨石上面,寫下了一行大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張紅煥的確有資本囂張,親手毀滅一個王朝,換成任何一個將軍都會感到無比驕傲。

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是被他親手抓到牢裏的,最後死在了獄中,陸秀夫和張世傑也都是被他打敗後跳海自盡,可以說三個人是直接或者間接的,全部死在了他的手下。

雖然最後宋朝沒有打過元兵,但他們仍有10萬人,如果殊死抵抗的話,不會給元兵造成重大打擊嗎?爲什麼他們全部選擇跳海自盡呢?因爲拼死抵抗已經沒意義了,已經被四面包圍,要不自盡,要不全戰死,然後最後一位皇帝也被俘。

歷史上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宋軍爲何會選擇跳海 第3張

宋朝已經名存實亡,就算勝利了,他們也只是回到鄉下,過起隱居生活,古代人又相當看重忠孝,所以他們纔會選擇自殺明志。這一點尤爲讓人欽佩,相比于靖康之恥,漢人更加看重氣節,所以果斷選擇全部自盡。

而且這十萬人裏,有好多軍人已經受傷了,能戰鬥得所剩無幾。其餘大部分的都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和軍屬,面對鋪天蓋地的元軍,根本沒有多少抵抗的餘地。

歷朝歷代又有誰能逃脫這個宿命呢?事物發展鼎盛衰敗滅亡,都是常規操作罷了。只是對那些選擇捨生取義,選擇氣節風骨的人仍舊懷有敬畏之情。

四、總結

投降也許很容易,也能保全有生力量。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旦有了第一次投降,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宋亡以後,儒生往往是王炎午、留夢炎之輩。就是因爲多出了這個選項,打不過就投降。結果就是成了蒙古,滿清的奴隸。

這是整個民族的哀歌,所以現在才重識民族凝聚,民族精神。不怕打不過,就怕打都不打就投降。本來能勝也是敗了。宋末三傑與南宋軍民的氣節讓人敬佩,比起苟且偷生的宋欽宗和宋徽宗,寧死不屈,纔是這個國家應該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