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崖山海戰未解之謎:是誰帶着傳國玉璽跳海

崖山海戰未解之謎:是誰帶着傳國玉璽跳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崖山海戰是南宋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一場較量,這個北方的遊牧民族被看做是第一個征服中國內陸的民族。崖山海戰北方遊牧民族的勝利,意味着南宋的滅亡。此後,元朝便建立了。對於崖山海戰我們 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這些謎題是什麼?一起接着往下看。

崖山之戰,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規模較大的海戰,在中國海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抵抗異族侵略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

崖山海戰未解之謎:是誰帶着傳國玉璽跳海

網絡配圖

崖山海戰十萬人殉國

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厓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着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山海戰南宋爲何戰敗

根據史料記載,此次海戰的兵器主要是“弓弩、火、石”,元軍方面一度利用俘獲的烏疍船“載草灌油,乘風縱火”,但並不成功。於是最終決定戰鬥走向的就是最單純的刀劍砍殺和弓弩互射。然而,宋軍以哀兵決死之態迎戰,雖然在人數和艦船數量上佔優,面對元軍的追擊部隊,依然戰敗。從戰船數量上看,宋軍“大舶千餘”,雖然不可能全是戰艦,但元軍只有420艘參戰,大艦更不如宋軍。

崖山海戰未解之謎:是誰帶着傳國玉璽跳海 第2張

網絡配圖

論雙方的實力,一方是業已佔領全國的元朝,另一方則是盤踞一島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對稱的軍事抗爭。但是,就崖山戰場的局部而言,並不是這樣。從人數上看,即使考慮到20萬南宋軍民中有大量非戰鬥人員,軍人數量也當有數萬之衆,與元軍相比可能還是佔據優勢的。

有學者指出,在元軍方面,張弘範軍先到東北出口,才發現“其北淺,舟膠不可進”,說明倉促之中,元軍的戰前偵察也並不充分。

  但他們佔據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斷了宋軍的退路,二是切斷了海上的補給,瞬間對宋軍造成了致命的威脅。狹窄的海灣又不便於船艦數量較多的宋軍施展。爲生存計,其實也只能先與張弘範軍決戰。後人根據水文情況推算,認爲完全可以利用潮漲之機,讓一部分戰船從東北出口駛出,再繞到西南,對元軍實施腹背夾擊。但張世傑顧慮軍隊屢敗,士氣不振,未能先發制人,這被認爲是一個關鍵的敗筆。

崖山海戰未解之謎:是誰帶着傳國玉璽跳海 第3張

網絡配圖

此時,宋軍“舟中糧猶可支半年”,但張弘範截斷宋軍水道,宋軍“食乾飲鹹者十餘日,皆疲乏不能戰”。八天後,李恆艦隊佔據了崖山港的東北出口,完成了對宋軍的南北合圍。

從戰術層面看來,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對戰役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不能不讓人歎服。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中流砥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