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慘烈的崖山海戰,過程究竟是怎樣的?

歷史上慘烈的崖山海戰,過程究竟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忽必烈不是正統的蒙古大汗,他的上位靠北方漢族世侯將領和儒家大族,所以忽必烈改元稱帝后漢臣的地位極速增長,元朝治下的蒙古高度漢化,而元軍主力也因爲大汗之爭從蒙古本族變成北方漢族降兵,所以南征你會看到大量漢族將領。忽必烈這時候對宋朝征討的國策已經從文明侵略變成王朝一統,所以出征時嚴令各軍不得枉殺百姓,而統一戰爭中除了樊城,崖山,常州因爲戰況激烈而出現血流成河,其他的投降軍民基本都得到安撫。

滅宋的元軍水師,其實就是在臨安投降了的原南宋水師。這也就是崖山之戰,南宋將領好多投降的原因。對面的元軍裏面很多都是曾經的同事袍澤。張世傑跟李鴻章一樣,都是用陸戰思維指導海戰。大營不紮在出入口而縮進港內,很容易被人家堵住出口甕中捉鱉。佔港口進可攻退可守,大不了從海上轉移,自己船多水軍強,就應該謀求在海上以海戰的方式擊敗對方。選擇崖山這個位置肯定是不對的。

歷史上慘烈的崖山海戰,過程究竟是怎樣的?

崖山海戰的時候,元軍把文天祥押在他們的船上讓他觀戰。文天祥看到海面上十萬宋軍的屍體放聲痛哭。對天發誓決不投降,他死後在他殉難的地方長出了一顆參天大樹,面向南方,枝繁葉茂。文天祥是狀元宰相,前期做地方官的時候也很受百姓愛戴。誠然他確實和諸葛亮張居正岳飛白起這種一流的政治家軍神比不了,但他40歲之前沒有掌過兵,靠着一羣非正規的義軍連續收復了福建的幾座城市,加上整個江西中南部的十幾個城市,把駐守江南的長官之一麥術丁嚇得不輕,合格是肯定合格,在當時也稱得是中上。

文天祥是衛道而死,襄陽堅守六年呂文煥降了,臨安的皇帝降了,大家一遇到強敵就投降,可以戰敗,但臨安是一戰都沒有,直接開門,他學的是儒家思想,忠君報國,皇帝投降,國家滅了,那隻能維護心中的道,不然後人說,我們儒家教育人,捨生忘死,忠君報國,結果國家危難之際,大家都是貪生怕死,以後還有誰相信儒家,還怎麼教育後人。

宋朝皇權是最小的,基本上是與士大夫共治,雖然算不上與民共治但是對比其他朝代開明的多。既然如此相對而言士大夫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說士大夫還是挺有骨氣的。在一般的朝代把問題歸結到皇帝一個人沒問題,但是宋不是,宋的皇權並不強大,宋的弱不是一個皇室的問題。渴望安逸的不只是皇室,包括普通的民衆。宋能在五代十國的大亂世被承認恰恰就是迎合了民衆長期動亂渴望安定的結果,不喜歡武人萬般皆下品棄武從文絕不只是宋朝皇帝的想法,而是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

從張世傑、文天祥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其實在文天祥眼裏,別人都有投降的理由。但他沒有,他是狀元,受皇恩。他抗元而很多人爲他死。他對仁義的追求。他可以開導別人投降,但他漫長的囚徒時間都沒給自己找任何一個活着的理由。一個人情緒上來了,赴死時常有。但漫長時間,理性感性無數次思考之後,仍然赴死,是可敬的。宋的滅亡到沒什麼太大的感覺,歷朝歷代又有誰能逃脫這個宿命呢?事物的發展鼎盛衰敗滅亡都是常規操作罷了。只是對那些選擇捨生取義,選擇氣節風骨的人仍舊懷有敬畏之情,我們的幾千年的歷史是以帝王將相爲主但最讓人覺得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能在大廈將傾時仍舊“執迷不悟“想力挽狂瀾的人士,他們的精神力透過千年的歷史塵埃依然熠熠生輝,與傑出的帝王將相相比毫不遜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