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揭祕崖山之戰:十萬人投海殉國的悲烈壯舉

揭祕崖山之戰:十萬人投海殉國的悲烈壯舉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戰,意味着大宋王朝的徹底滅亡,而元朝以此爲標誌統一了全國。橫跨亞洲的蒙元大帝國版圖形成了。

當年元軍南下,這天下,忽必烈志在必得,先破襄陽,再破臨安。元軍攻陷臨安的時候,奸相賈似道弄權,排擠忠臣。導致,南宋失去了最後一道防線,全面崩潰。元軍打下臨安後,繼續追殺南宋殘餘抵抗勢力,爲了防止南宋抵抗勢力逃到海南島,元軍甚至追到湛江的滷洲島,那裏島上如今仍然有小皇帝的遺蹟。滷州島位於湛江東海島附近,現在已經是當地著名的旅遊區。  

揭祕崖山之戰:十萬人投海殉國的悲烈壯舉

崖山之戰

其實,當時許多南宋大臣與當時的太后也想過逃到海南島或者逃到越南占城去的。然而,元軍早就料到這個,並派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到雷州半島,封鎖了道路,甚至燒燬了過海的船隻,阻止南宋兵馬逃過海南島。

張世傑、陸秀夫等文臣武將繼續抵抗,先保護皇帝等人逃到滷洲島,很快元軍就追到島上去,結果由於過海被元軍封鎖了,沒有前往海南島。

南宋抵抗力量,只好轉而又往東開進,可能是想去夷洲島(臺灣島)。遺憾的是,南宋軍隊的船隻在零丁洋又遇上了南下的元軍南下的大規模水師。雙方只是遠遠對峙。

南宋文武大臣先行登陸。

這時候,南宋大軍漂泊海上已經二十多天了。這個時候,張世傑是宋軍統帥。手中仍然有二十萬大軍,仍然可以再戰。

張世傑心裏不想再逃跑了,要大幹一場,死也要死得轟轟烈烈。想到保護皇帝的重任,只好一忍再忍。

南宋軍隊與元軍在海上拉開架勢,大戰一觸即發。元軍水師還在等待時機,宋軍則在苟延殘喘。

這一切,等一個人到來就發生了變化,這個人原本是宋將,就是他滅了南宋。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今天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着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在此次戰役中,趙宋皇朝的隕落, 同時也意味着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誌着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爲這場海戰標誌着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爲泡影。正是因爲宋朝嘗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所以纔會在軍事上持續弱勢。在冷兵器時代的東亞季風區,集權農業帝國或許是文明延續的最優選擇。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投降元朝的將領張弘範率元軍攻打到崖門,這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並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在這千鈞一髮之時,面對巨大壓力的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這時,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爲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大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人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爲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裏餘,並以奏樂爲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爲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揭祕崖山之戰:十萬人投海殉國的悲烈壯舉 第2張

崖山之戰

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爲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正式宣告滅亡。

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情急之下便揹着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楊淑妃)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門海戰後的第二天,,即二月七日早晨,崖門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爲元軍尋得,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着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範,張弘範確認這小兒是趙昺,派人尋回,然而趙昺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裏,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後,宋室覆亡。元將張弘範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對奇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欲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而陳白沙認爲宋亡時死者十數萬,不獨陸秀夫,宜書“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因爭辯不下,終未刻成。有傳說,陳白沙到崖門憑弔時,在碑首加上一個“宋”字,成爲“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此傳不實,陳白沙知張弘範雖屬漢人,但從未作宋將。)解放初,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燬。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同志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饒有紀念意義的碑石樹起。

崖山之戰,打得轟轟烈烈,甚至有學者認爲崖山以後無中國,小編不敢苟同該觀點,但是,這也可以反映出崖山之戰對中華文化是沉重的打擊。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