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戰國諸侯爲什麼動不動就是出兵幾十萬?

戰國諸侯爲什麼動不動就是出兵幾十萬?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都是全民皆兵,打仗時軍功也是以斬首多少加官進爵,所以只要不是穿自己軍服的人都是敵人,老百姓也一樣,平時是民衆,一旦開戰,拿個菜刀也能上戰場。秦趙長平之戰時,秦王親自動員十五歲以上男丁全部參戰。這在以後的戰爭中是沒有的,都是軍隊與軍隊作戰,擒賊先擒王,以消滅上層爲主。戰國尤其是秦國是軍國制,一打仗全民徵用,男子全部上戰場。後來的朝代實行的是職業制,就是當兵的成了職業兵了,用不着全民出動。同時動用太多人,後勤是個大問題。

看看二戰各國,動輒幾千萬人蔘戰,現在哪個國家能出幾千萬士兵打仗。戰國時期和二戰有點類似,都是舉全國之力打仗,輸了就滅國。戰國時期,國王一聲令下,農民必須參軍,且不拿工資,吃穿管夠就行,全國一心沒有那麼多麻煩事,成本自然很低。唐朝之後,募兵是要給工資的,成本更大了,老百姓也不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事去服務戰爭,招募新軍也需要學習更多作戰技巧,所以軍隊沒有那麼多。

戰國諸侯爲什麼動不動就是出兵幾十萬?

兵力減少,主要是兵役制度的原因,春秋戰國使用的是類似於義務兵役制的制度,漢朝後使用募兵制,義務兵役制就相當於明朝時候的衛所制度,明朝巔峯時期能拉出兩百多萬大軍,這是在小範圍實施衛所制的前提下。如果全國都是實行衛所制,明朝拉出千萬大軍不難,但是這種兵役制的弊端就是戰鬥力容易退化。上馬爲兵下馬爲民,所以明朝後期衛所制度崩壞,只能拉出一小部分有戰鬥力的家丁部隊了。而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能拉出那麼多軍隊,是因爲一有戰爭全國壯丁一起上,就像長平之戰,趙國打光了國內所有的壯丁,所以後期秦國才能統一天下。

戰國時代很多諸侯和少數民族作戰一樣,是全民族作戰,類似遊牧民族的戰爭,全部動員。但是其實真正在前線作戰的主力不多,很多都是後勤保障和掩護然後緊急情況也參戰的形式。30萬軍隊,真正有戰鬥力的也不過幾萬。除開這幾萬外,武器大多簡單。而清朝,軍隊重要的是技術了,比如槍械。這需要嚴格的學習和演練,所以需要耗費的資金資源不足以支撐太多軍隊。所以無論是甲午戰爭與日本還是後來與八國聯軍的作戰,表面百萬大軍的清庭,真正有戰鬥力的也不過幾萬人。

到辛亥革命,滿清真正能打的也就北洋新軍加陝甘少數地方武裝和北京衛戍兩三萬人,一共十幾萬,除開防備城市與交通要道外,真正能南下的也只有幾萬人。自宋朝婦女裹腳後大部分男性無法離開土地生產,自然無法組織更多的參軍人數,戰國到唐朝期間幾乎全民皆兵,有時花木蘭這樣的女性也會上陣,反觀婦女裹腳後,婦女不能下田勞動,男性不種田就無法生存誰還去參軍打仗?只有逼不得已纔會當兵。

綜上所述,原因無法以下四點:

第一:戰國是全民皆兵,很多裝備自備,數量肯定龐大。唐以後實行募兵制,士兵生活到作戰物資都由政府提供,專業軍隊肯定控制數量。

第二:作戰區域不同,戰國時期戰爭都處於中原地區國土面積小,資源豐富,運輸壓力小。而邊境作戰需要長途運輸,古代運輸條件成本太高。

第三:作戰方式的轉變:戰國時期武器落後,物資消耗少。而越往後武器越先進,物資消耗量大(戰爭可不是士兵拿着一把刀衝鋒)。

第四:社會撫卹機制慢慢健全,很少有人願意去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