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邪馬臺國卑彌呼女王 邪馬臺國怎麼讀

邪馬臺國卑彌呼女王 邪馬臺國怎麼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邪馬臺(yé mǎ tái)國是《三國志》中《魏書·東夷傳》倭人條(通稱魏書倭人傳)記載的倭女王國名。

簡介

邪馬臺國卑彌呼女王 邪馬臺國怎麼讀

  邪馬臺國

 史書記載

早在《後漢書》中就有關於漢光武帝劉秀賜予倭國使者金印的記載。

在晉朝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用了約兩千字的篇幅介紹了三國時代倭國的情況。這篇文章裏提到了當時在日本國的九州島東北部有一個很大的女王國叫作“邪馬臺國”(やまたいこく/yamataikoku),下屬30多個小國。統治該國的女王就是“卑彌呼”。書中記載道,邪馬臺國雖然歷代也以男人爲王,但是在連續六七十年的戰亂之後,他們擁立了卑彌呼(hi miko)擔任女王。卑彌呼擅長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紀雖然很大卻沒有結婚,只有弟弟輔佐朝政。卑彌呼爲王以來從來沒有外人能夠見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宮闈。

魏武侯北征烏恆時和公孫康締約,曹氏幕府以公孫康繼承燕秦漢以來的東北亞秩序的條件,承認其對九夷的統治換取公孫氏政權不再參與中原紛爭,名義上是效忠東漢(曹魏)的地方官,實際上割據遼東。公孫康沒有後顧之憂開始經略四方。

公孫康於建安九年(204年)將樂浪郡十八城的南半,屯有縣(可能爲今黃海北道黃州)以南荒地劃分爲帶方郡,派公孫模、張敞征討當地原有的韓、濊族等勢力(“是後倭、韓遂屬帶方”,“又有扶余、濊貊之用”),並派公孫模領兵振興扶桑邪馬臺國,史稱“右折燕齊,左振扶桑,凌轢沙漠,南面稱王”。在遼陽市公孫家族墓、鳥跟縣、鳥取縣、石川縣也發現證明交流的獨有容器,根據扶桑史料今赤染氏、常世氏既公孫氏後裔。

景初二年六月邪馬臺女王極有可能只是響應燕王公孫淵的號召,經帶方郡去往遼東,商議大事,但難升米等抵達帶方時,這裏已經“城頭變幻大王旗”。只得以隨行人員和二十米布朝貢。

據記載,公元二三八年,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魏帝賜予卑彌呼以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邪馬臺國與另一個由男王統治的狗奴國向來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來到魏國求助。魏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馬臺國,但是狗奴國對魏帝的檄文卻似乎並不在意。在長期的戰爭中,卑彌呼去世了。邪馬臺國擁立了一名男性爲王,但是國中卻引起大亂,只好再度擁立卑彌呼一族的女性“臺與”爲女王,這才平息了內亂。

公元三二六年,臺與再度派遣使者來到中國。此時三國時代已經結束,晉朝佔據了主導地位。再往後,邪馬臺國就從中國的史書中失去了蹤影。

關於邪馬臺國的所在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的九州島說較有力,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倭國或邪馬臺國在日本列島的九州島的東北部。

邪馬臺國和大倭/大和的關係未定。

 官吏分級

邪馬臺國官吏從中央到地方分七級。中央一級官員由大倭、大率、大夫組成。大倭管理市場,大率是巡視地方的監察官,大夫是刺史。

邪馬臺國政府收入由下戶交上的糧食組成,經濟以水田農業與手工業組成。

對外,卑彌呼遣使曹魏,受封爲親魏倭王,對內專心對抗狗奴國。而那些不接受邪馬臺統治的小國,則與吳國親近。

 女子主政

早期的邪馬臺國以男子爲王,由於2世紀末發生內亂,乃共立女子爲王,名爲卑彌呼,以邪馬臺之地爲都,有弟幫助治理國家。此時的邪馬臺國實際是30餘個倭人國家的盟主,卑彌呼女王國對其他諸國有相對統治權。

卑彌呼曾在伊都國家設立一大率之官以檢察諸國,並在大倭的監理之下向他國收租賦。

卑彌呼死後(約248年),又立男王,但因國中不服而復立卑彌呼之女臺與爲王,內亂始定。

此時已由中國傳入水稻栽種和使用鐵器,居民種植禾稻、苧麻,養蠶栽桑,緝麻線,制絲錦、縑絹。武器用木弓鐵鏃。在交換上已經是“國國有市”。社會已有大人、下戶與奴婢、生口之別。大人皆四、五個妻子,是上層統治者,下戶則有二、三個妻子。兩者間的地位與尊卑差別明顯。但下戶並不是奴隸。而奴婢和生口則具有奴隸性質。

邪馬臺國卑彌呼女王 邪馬臺國怎麼讀 第2張

  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

和中國的關係

邪馬臺國在中國三國時代的公孫氏滅亡後與中國三國時代的魏朝通好,兩國通過帶方郡頻繁往來。

文獻記載,自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後,邪馬臺國派使節到魏戍帶方郡的次數前後達4次,同時獻上生口、倭錦、珠、弓矢等。魏國也曾兩次遣使至邪馬臺國,封卑彌呼爲親魏倭王,賜以金印、紫綬,封其大臣爲率善中郎將等職稱,並賜錦絹、銅鏡、珍珠等。

在中日文化的互動之下,邪馬臺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且出現了文字的雛形,而中國則引進了邪馬臺國的紡織、印染技術,使中國服裝出現了多樣化、多元化趨勢。

歷史研究

對邪馬臺國的研究始於江戶時代中葉,新井白石和本居宣長對《魏志》中有關倭人的記載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分別提出邪馬臺國在畿內大和和在九州的說法,對於卑彌呼是否是神功皇后,也作了深入的考證。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歷史學界肯定倭人記載的史料價值,形成主張邪馬臺國在九州和在畿內大和的兩個學派,並否定卑彌呼即神功皇后的傳統說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考古學家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參加討論,對邪馬臺國的社會性質等作了理論上的研究和闡述,擴大了研究領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邪馬臺國的研究出現飛躍發展。但在地理位置問題上,仍然無法解決九州說在里程上的矛盾、大和說在方向上的矛盾,從而在社會性質和國家論上也是議論紛紜。

因此,關於邪馬臺國的社會,有原始社會末期、英雄時代、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和奴隸制社會等各種看法。在國家論上也有部落聯盟、國家的雛形或原始國家以及東方專制君主制等各種觀點。

 考古發現

日本奈良縣櫻井市教育委員會2009年3月20日宣佈,近期對位於該市的纏向遺蹟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公元3世紀前半期的建築羣。這一發現有可能成爲探尋作爲日本國家起源的“邪馬臺國”的新線索。

纏向遺蹟被認爲是“邪馬臺國”在畿內地區最有可能的所在地,此前曾進行過多次發掘。2009年2月開始的此次調查對1978年發掘出的柵欄和建築遺蹟及其周邊約400平方米的範圍進行了擴大發掘,結果發現了新的建築和柵欄遺蹟。這些建築和柵欄的年代爲公元3世紀前半期,正好和《魏志·倭人傳》中卑彌呼所處的時代一致。

已發掘的建築正好排列成一排,被柵欄分隔開來。櫻井市教委稱,這樣的構造在同一時期的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這裏很可能是“王權中樞設施的一角”。

一些支持畿內說的學者認爲,此次發現的建築規模較小,應該是“中樞設施”的附屬設施,今後的發掘令人期待。還有學者注意到建築羣的規劃性,認爲這可能是卑彌呼爲迎接魏國使者而整頓“國家威容”的結果。

但也有支持九州說的學者認爲,僅憑少量建築和柵欄遺蹟就認爲這裏是“邪馬臺國”還爲時尚早,此次發現並不能動搖九州說。

 女王陵墓

日本考古專家通過科學檢測發現,奈良縣櫻井市箸墓古墳出土的文物與日本古代“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的去世時間相吻合。這一發現可能對確定作爲日本國家起源的“邪馬臺國”的位置產生重要影響。

據日本媒體2009年5月29日報道,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碳14測年法對從箸墓古墳周邊出土的土器上附着的碳化物進行了檢測。考古學家根據出土狀態判斷這些土器是古墳完成後不久丟棄的,其年代也應與古墳建造年代相近。研究小組根據檢測結果推定,箸墓古墳的建造年代在公元240年至260年之間。這與中國古代史書中記載的卑彌呼的去世時間公元248年左右相吻合。研究小組因此認爲,箸墓古墳很可能就是卑彌呼的陵墓。

箸墓古墳位於公元3世紀時期日本最大的村落遺蹟纏向遺蹟內,全長約280米,遠大於此前發現的110米的最長古墳,被認爲是強大政權出現的結果,但其墓主卻一直是個謎。由於箸墓古墳是日本宮內廳指定的皇族陵墓,不允許發掘,因此古墳周邊出土的土器成爲判斷古墳年代的線索。此前的考證基本是根據土器樣式進行的,有卑彌呼本人陵墓、卑彌呼後繼者陵墓以及與卑彌呼無直接關係者的陵墓等多種說法。

“邪馬臺國”被認爲是日本國家的起源,其記載見於中國史書《三國志》中的《魏志·倭人傳》。書中稱“邪馬臺國”在經過大亂後產生了一個名叫卑彌呼的女王,並記載了卑彌呼統治下的“邪馬臺國”在公元239至248年間與魏國互派使節的情況。但關於“邪馬臺國”的位置,書中沒有準確記載,史學界一直有畿內地區和九州地區兩種意見。日本媒體均認爲,上述考古成果很可能對“邪馬臺國”位置之爭產生影響。

有學者指出,碳14測年法在取樣時容易混入雜質從而影響檢測結果,從世界考古實踐來看,檢測結果也往往比考古學認定的年代靠前,因此不能僅憑這一點就輕易下結論。但研究小組聲稱,除箸墓古墳外,他們還對周邊古墳出土的土器作了檢測,結果年代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