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開國功勳沐英及沐英家族文化

明朝開國功勳沐英及沐英家族文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沐英(1345—1392),自幼被朱元璋收爲養子,多年隨軍出征,爲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後鎮守雲南,48歲過世。朱元璋下令將其靈柩運回南京安葬,追封爲黔寧王。

沐英在雲南的爵位由其後人繼承,直至終明一代。實際上,在整個明朝期間,承襲“黔國公”的沐氏子孫就是整個雲南的最高統治者,爲保障明王朝西南地區的穩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解放後,近五十年的考古發掘表明:圍繞沐英墓地,還葬有自明洪武年至明末沐英家族後代其他重要成員多人,形成了沐家在江蘇南京市將軍山的一座規模宏大的家族墓地。在1959年到1978年期間,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已在將軍山考古發掘了沐英墓,沐英次子、定遠忠敬王沐晟墓,第九世孫沐昌祚墓,第十世孫沐睿墓。出土了大量極其精美的金、銀、玉、琥珀、寶石等重要文物,後來很多都被定爲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其中沐英墓中出土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享譽海內外,被定爲“國寶”,目前已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去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一施工單位在距沐英墓數百米的西南角,又挖開了一座規模很大的沐氏家族墓,考古人員隨後經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金玉器,並證實墓主爲沐英曾孫、長期鎮守雲南的副總兵官沐瓚(沐英三子沐昂之子)。如今,沐瓚墓進入到省級文保單位的行列,並立碑保護。

明朝開國功勳沐英及沐英家族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南京大學歷史系蔣贊初教授指出,位於南京南郊的沐英家族墓葬羣是一個重要的明文化遺存。日前,南京博物院對位於江寧將軍山麓、沐英曾孫沐瓚的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了相當豐富的出土文物,轟動了考古界。蔣贊初先生提出,對於沐瓚墓的考古工作雖然結束了,但有關部門不能“挖完了事”,要切實做好對沐瓚墓以及周圍的沐氏家族墓葬羣的保護工作。考古專家王引和南京地方誌專家陳濟民則指出,沐英在南京的府邸就在今天的估衣廊附近,和南郊的沐氏家族墓相結合,完全可以對沐氏家族———這個在明代始終地位顯赫,如今依然後代繁盛的家族作一完整再現,給南京再添上一處明文化展示中心。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其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徵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百務具舉,其鎮滇10年間,簡守令,大興屯田,勸課農桑,歲較屯田增損以爲賞罰,墾田至百萬餘畝。滇池隘,浚而廣之,無覆水患。通鹽井之利以來商旅,辨方物以定貢稅,視民數以均力役。疏節闊目,民以便安。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太祖初起時,數養他姓爲子,攻下郡邑,輒遣之出守,多至二十餘人,惟英在西南勳最大。英沉毅寡言笑,好賢禮士,撫卒伍有恩,未嘗妄殺。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爲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子春、晟、昂皆鎮雲南。昕駙馬都尉,尚成祖女常寧公主。自沐英始至明亡,沐氏世襲統治雲南,計12世16王(公),共264年。

沐英幼年時,父親早死,隨母避兵亂,母又死,八歲時被朱元璋夫婦收爲養子,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沐英小時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爲應天府,派徐達攻佔鎮江,取得戰略性的勝利。沐英“數從上征伐,入侍帷幄,晝夜勤勵”,十八歲被授帳前都尉,參守鎮江,開始擔任軍事要任。後擢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今上饒)。

1367年,朱元璋派水陸軍取福建,沐英將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分水關,下崇安,再破閔溪十八寨,俘陳友定部將馮谷保。又奉命移鎮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皆屬福建)。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鎮國將軍,僉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明初軍事中樞)掌天下兵馬,當時府中機務繁積。沐英在府中七年,處事果斷,剖決無滯,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關陝,體察民情,布皇上恩惠,並給予全權,又命他練兵準備征戰。同年十一月,鄧愈爲徵西將軍,沐英爲副將軍,隨鄧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鄧愈、沐英統兵至甘、青,分三路前進,略川藏,兵威至崑崙山。得勝而回。回師途中鄧愈死,沐英率師返回,因功封西平侯。隨後,沐英爲徵西將軍,先後與傅友德和藍玉率軍平定雲南。爾後,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詔傅友德、藍玉班師,由沐英率數萬衆留守雲南,並把雲南分爲52府,63州,54縣。

明朝開國功勳沐英及沐英家族文化 第2張

沐英治理雲南,大抓屯田,解決糧食問題。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說“雲南地廣,宜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議。沐英令軍士且戍且屯,既解決吃糧又穩固駐守,一舉兼得。沐英還招攜省外人來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軍人到雲南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穫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賞罰官員。主滇九年,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廣滇池,興修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內容。他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農商都有發展。

沐英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他本人“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

在沐英統治時期,他獨鎮一方,屢建奇功,使明朝一直“無西南之憂”,雲南相當安定。對邊疆的穩定做出了傑出貢獻。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賜宴奉天殿(皇帝辦公的正殿),給予厚重賞賜。朱元璋高興地說:“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於雲南,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十月八日沐英的靈柩返京(南京),朱元璋下令,賜葬於江寧縣長泰北鄉觀音山。二十一日明太祖朱元璋追封沐英爲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沐英在雲南的爵位由其後人繼承,此後,觀音山即成爲沐家的墓園所在,觀音山也由此改名爲將軍山。之後沐家歷代重要族人去世後皆葬於此。

沐英去世後,在整個明朝期間,承襲“黔國公”的沐氏子弟就是整個雲南的最高統治者,爲保障明王朝西南地區的穩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沐英家族世襲黔國公爵位,其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終明一代,計12代,14任。

長子沐春十七歲隨沐英徵西,以後又徵雲南,才武有父風,積功授後軍都督府僉事。沐英死後,襲父職,鎮守雲南。修屯政,闢田三十餘萬畝,鑿鐵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數萬畝,使五千餘戶民有生業,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僅三十六歲而卒。

沐春無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繼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讀書,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愛,歷官後軍左都督,永樂年間徵南,論功封黔國公,正統四年(1439)死於出征回師途中,贈定遠王,沐晟承其父兄業,久鎮雲南,名聲遠揚,沐氏在雲南威權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師,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鎮雲南。以後沐氏子孫相繼鎮守,直到明朝終了,達二百多年。

沐昂,沐英第三子。《明史》記載,沐昂字景高,明成祖時,他的二哥黔國公沐晟領兵鎮守雲南,朱棣遂越級提拔沐昂爲都指揮同知,讓他隨軍鍛鍊。沐昂戰功卓著,不久升爲右都督。正統四年,西南少數民族地方首領思任叛亂,沐昂隨沐晟出征。在軍中,沐晟因病暴亡,沐昂受命代鎮雲南。正統十年,沐昂死於雲南,被封爲定邊伯,諡武襄。據《明代雲南沐氏家族研究》記載,沐昂(1379—1445)喜好詩文,常與文藝人士交往。曾收集明初寄居滇南21家詩人作品,編成《滄海遺珠》。

明朝開國功勳沐英及沐英家族文化 第3張

沐瓚,沐英的曾孫,沐英第三子沐昂的孫子。他生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他承襲了父親沐僖的官位錦衣衛副千戶;天順二年(公元1459年),被擢升爲右軍都督同知,佩鎮南將軍印;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改任副總兵鎮守雲南金齒、騰衝;死於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四月二十九日,享年43歲,可謂是英年早逝。

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都在爲未來而奮鬥。成功是令人欣喜的,但成功的過程卻是艱難的,因爲你在成功的路上要不斷地收穫,不斷地積累。當你堅持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成功的大門便會向你敞開。所以成功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段漫長的路程,一個不斷奮鬥的路程,一段不斷追求的路程。一段平凡的對話意味着偉大,一組生活的特寫造就了永恆。

沐英是先賢端木子貢的後裔。天津大學歷史系教授閆愛民《沐氏授姓考略》一文中稱,沐氏的先人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字子貢)之後,其後人原本複姓端木。後因躲避仇家改單姓“木”,到了沐英時,改木爲“沐”。

據沐英的出生地、今安徽省定遠縣嚴橋鄉沐家村的沐姓老人介紹:沐氏系孔子弟子端木賜之後,原複姓端木,後因躲避仇家,改單姓木,後又在木旁加水字爲沐,沐氏可考的一世祖爲向春公,沐英爲沐氏家族的第“十世祖”,而傳至今,定遠沐家村沐姓人家已是第十九世與二十一世。

從安徽定遠趕來將軍山的沐英第17世孫沐雲龍老漢自豪地說:沐英只是沐家傑出代表的一個,沐氏原是孔子弟子端木賜(字子貢)之後,端木賜加沐英算是文武雙全。

沐英的處世之道。明代開國以來,明太祖爲了除掉可能威脅其皇位的開國功臣們,從“胡惟庸奸黨案”到“藍玉奸黨案”,進行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政治謀殺。被捲進殺死的各色官吏多達5萬人,到朱元璋死時,他所封的9個公爵、54個侯爵除了沒威脅的兩三個人外,全部都在肉體上被消滅了。但凡事總有例外,沐英變成了明初歷史上少有的得到善終的功臣,並且可以世代鎮守雲南。沐英有什麼獨特的原因,能夠逃過這場磨難呢?看其處世之道:

第一,鎮守西南的才能。看過金庸《鹿鼎記》的讀者一定還記得韋小寶總掛在嘴邊的沐家軍大戰叛軍象陣的故事,這段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明代初年的西平侯沐英。

洪武二十一年3月的某夜,沐英曾組織了一支由300名騎兵組成的突擊隊突襲雲南叛軍思倫法的兵營,而思倫法的部隊是一支由30萬士兵和百餘頭戰象組成的強大隊伍,當夜,沐英的輕騎兵不僅殺敵數百,還俘獲了一頭戰象。次日,沐英更立馬督戰,命令弓箭手和火銃手衝在最前面。火銃巨大的聲響讓敵方戰象受驚,打亂叛軍的陣腳。沐英下令三軍夾擊,最終斬首敵人三萬餘,俘獲一萬餘人,擒獲大象37頭。

明朝開國功勳沐英及沐英家族文化 第4張

這場戰役只是沐英在雲南所經歷的紛繁不斷的平叛戰爭中的一場。沐英自從進駐雲南以來,就不斷地平定雲南各地的叛亂,有時甚至是疲於奔命。但是,沐英絕非窮兵黷武之人,他一方面通過武力平息各地叛亂、加強軍事佈防來鞏固明王朝及沐家在雲南的統治權威,一方面恢復和發展雲南的社會經濟、文教事業。經營雲南前後不過十年多,但云南從此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難怪朱元璋幾乎對所有功臣都滿腹疑慮,卻獨對沐英說,“自汝在鎮,吾無西南之憂!”無論這種信任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出於政治需要,出於鞏固明王朝西南邊陲的重要性和沐英的個人才能考慮,沐英地位應當特殊。

第二,小心謹慎的處世之道。軍功對於將軍來說往往會帶來最大的殺身之禍,如果初期,沐英和其後人是憑藉軍功獲得皇帝信任,那麼後期就絕非如此簡單:當明政府在雲南設立了府州等行政機構後,沐氏依然保留着西平侯的世襲爵位和西南軍權。皇帝甚至多次下旨,要求雲南地方官員,在處理重大政務時務必徵求沐府的意見。

沐英的第十世孫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塊類似“長命鎖”一樣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寫着“黔寧王遺記”五個空心大字,右邊刻“此牌須用”等字;背面寫着:“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爲本,特諭,慎之戒之。”這是沐英對後代的諄諄教誨。

沐英家族世襲黔國公爵位,先後十二代、十四任鎮守雲南,與大明王朝共始終,創造了不可一世的沐王府,在歷史上影響深遠。他們去世後歸葬金陵的傳統也是將軍山得名的由來。

沐英家族墓葬中的文化遺蹟

沐英家族的強盛、衰敗,折射了明朝的整個歷史。整個大明朝前後共276年,而沐氏家族也興盛了270多年。沐英家族墓對研究明朝的官吏制度,研究沐英家族都相當重要。

人世間最珍貴的無價之寶。明代,雲南是中國最重要的黃金、玉石出產地之一,因此沐氏家族墓葬中出土金玉文物,數量之多、工藝之精湛、規格之高都是中國歷史罕見,是中國古代金玉製品之集大成者。這其中主要有:

價值10億元的青花梅瓶。2005年11月在南京市博物館舉辦“沐英家族墓文物特別展”中,號稱“10億元人民幣也不賣”的南京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在南京博物院展出,10分鐘後就被重新收回庫房。其實,“青花梅瓶”是當年被盜文物之一。它高44.1釐米,口徑5.5釐米。畫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松樹、芭蕉、山石等紋樣。據說,這隻“蕭何追韓信”青花梅瓶如果能夠拿到拍賣市場,其價格應當高於2.6億元。國寶捐獻者名叫陳新民,已於1996年去世。他在195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不惜傾家蕩產湊了10根金條,換回了這件元末明初的“青花梅瓶”。這件寶貝在陳家放了2年,碰上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徵集文物,陳新民主動把國寶無償捐贈出來。

1959年到1978年期間,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已在將軍山考古發掘了沐英墓,沐英次子、定遠忠敬王沐晟墓,第九世孫沐昌祚墓,第十世孫沐睿墓。出土了大量極其精美的金、銀、玉、琥珀、寶石等重要文物,後來很多都被定爲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因此,沐英及家族墓於2002年被列爲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區域。

2005年5月,一建築工地在距沐英墓數百米的西南角,又挖開沐英曾孫沐瓚墓葬,考古人員在隨後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金玉器。

2005年7月,在南京朝天宮展出五座沐氏家族墓中精品文物共251件。其中有在沐瓚與兩位夫人的合葬墓中出土的金、銀、玉、陶、瓷等文物300餘件中的大部分文物。

沐晟墓出土的纏枝牡丹紋青花梅瓶之精美令人驚歎。該梅瓶以四朵盛開的牡丹花爲中心,枝葉纏繞其間,婉轉多姿,儀態萬方。紋飾富麗緊密,格調高雅,層次清晰,線條活潑流暢,青花色澤濃豔,彩料暈散自然,釉質明淨瑩澈,實爲青花瓷中精品。

明朝開國功勳沐英及沐英家族文化 第5張

沐叡墓出土的金、銀、玉、琥珀、水晶、珊瑚、陶、瓷等質地的文物共180餘件。其中尤以漁翁戲荷紋琥珀杯和黔寧王遺記金牌最爲著名。琥珀杯以大塊深紅色血珀製成,杯身呈荷葉形,一側雕一魚鷹,另一側雕交錯的荷花根蔓,而與之相連的是一位袒露上身、笑容可掬的漁翁,左手握魚、右手抓杯、身體側倚、極具動感。此作品材料之美、構思之精、雕刻之工、人物之傳神,堪稱前所未有。

沐叡墓出土的漁翁戲荷紋琥珀杯:精美奇絕。上等血珀所制,中間雜黑色條紋,質感透明溫潤。杯身呈荷形,一側淺刻一隻魚鷹,另一側雕出荷梗與水草,寥寥數刀,卻入木三分,極富韻致。代表了明朝傑出的琥珀工藝品製作水平。

沐瓚與兩位夫人的合葬墓出土的金幣:99枚,最重者350克。質地厚實、周邊有小孔。本是縫在死者衣服上的。仍完好如初。墓中有如此多金幣,在明代墓葬中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