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爲畢萬(畢公高之裔孫)。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戰國曆史上,魏國應該是最可惜的一個國家。

因爲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曾經一度率先進行變法,然後國力大幅領先其他國家。甚至有人說,戰國初期,其實就是魏國的時代。

這個說法,或許有些偏頗,但是絕對不算太過分。因爲戰國初期的魏國,確實是太強了。當時的魏國,可以同時對周圍多個大國開戰。五萬魏國新兵,能把五十萬秦國精銳打到崩潰。秦楚兩大強國聯合,最多也就能保住自己不被人家滅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戰國初期的魏國,就是這麼猛。

但是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魏國卻開始迅速衰落。面對秦國的崛起,魏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後期更是基本淪爲配角。

那麼,昔日無比強大的魏國,爲何會在戰國中期的時候,突然就衰落了呢?魏國最強大的時候,爲何沒能直接滅了秦國或者其他強國,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呢?歷史上真實的魏國,到底有着怎樣的歷史呢?

這事,還得從魏國的祖上開始說起。

魏國的祖上,其實也是妥妥的頂級貴族。據說魏國王室的先祖,是當年那位周文王的兒子。周文王有很多兒子,這事很多人都知道。

而在這些兒子當中,嫡次子姬發,後來繼承了王位,成了那位滅商的周武王。第四個兒子姬旦,成了那位會解夢的周公。而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姬高,就是魏國王族的先祖。

既然是周文王的兒子,那周朝開國之後,自然應該就成爲一方諸侯,擁有一個國家嘍!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周朝開國之後,姬高被分到了陝西咸陽周圍,建立了一個叫‘畢國’的國家。

如果這個畢國能夠一直堅持下去,說不定後來就沒有秦國什麼事情了。因爲所有人都知道,咸陽是後來秦國的都城。而畢國的地盤,其實就在秦國最核心的首都地圖。

但可惜的是,後來,到了西周末期的時候,西邊的犬戎崛起,把畢國給滅了。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2張

也正是因爲畢國被消滅,周王室在西邊失去了屏障。所以後來,到了西周末年的時候,犬戎可以長驅直入,一口氣打到西周首都鎬京,最後滅了西周,幹掉了周幽王。如果畢國還在的話,犬戎想要打鎬京,估計還得先過畢國這一關。

因爲畢國滅了,所以,從西周末期開始,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家的這一脈,就徹底衰落了。很多人都直接淪爲平民,最後消失了。直到過了一百多年之後,畢國王族後裔當中,出了一個叫畢萬的人。

這個畢萬,扛起了他們家復興的大旗。

雖然是畢國的亡國後裔,但畢萬本人還是挺有才的。再加上姬家子孫的這塊招牌,畢萬長大之後,去各國找工作還是挺容易的。

所以後來,畢萬就去了晉國求職。

當時在中原各國當中,最強的其實並不是晉國,而是齊國。因爲畢萬求職的時候,正好趕上齊桓公稱霸的那段時間。所以如果換做一般人的話,想要奔一個好前程,自然要去齊國。再加上當時齊桓公求賢若渴,畢萬本人也確實有才。不管怎麼看,畢萬都應該去齊國纔對。

但畢萬恰恰去了晉國。

畢萬選擇晉國,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首先,晉國的國君也姓姬,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既然同爲姬家子孫,那畢萬去晉國,自然更有可能得到重用。相比之下,齊國是姜子牙的後人,齊桓公可不姓姬。

其次,當時晉國內部的局面,比較奇葩。簡單來說,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這個晉獻公,就是後來那位大名鼎鼎的晉文公他爹。在晉文公的時代之前,晉國的公族內部,大概內戰了七十多年。所以到了晉獻公這個時代之後,晉獻公直接自滅滿門。

如果去其他國家,其他國家都比較穩定。就算有重要職務,國君也得先安排自己家的人。但是晉國不一樣,因爲當時晉國的公族幾乎被晉獻公自己殺絕了,所以晉國內部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再加上畢萬也是姬家子孫,去晉國,職場上升的空間或許更大一些。

正是因爲這些原因,畢萬纔去了晉國。而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畢萬的選擇是正確的。

到了晉國之後,沒過多久,畢萬就得到了重用,並且在晉獻公對外擴張的戰爭當中,立下了大功。所以後來,晉獻公直接把魏地給了畢萬,讓畢萬在這裏建立家族。

這就是魏家和魏國名字裏,這個‘魏’字的來源。

有了這塊家族駐地之後,沒過多久,晉國就再次開始動盪。簡單來說,當時晉獻公把自己家族殺光了之後,又開始對付自己的兒子。最後,晉獻公的兩個兒子,不得不逃離晉國,流亡他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3張

在此期間,畢萬有個兒子,叫做‘畢犨’,或者叫他‘魏犨’,跟着其中的一位公子,一起去流放了。

十多年之後,經過很多世事動盪,這位公子回國上位了,這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上位之後,對於這些昔日追隨自己,吃了不少苦的鐵粉,自然要重用一下。而且,在他爹掌權的時候,他爹自滅滿門,導致晉文公又沒有自己家人可以用。而且,在對自己家人的態度上,晉文公其實和他爹差不多,都覺得自己家人掌權,容易引起國家內亂。

所以,自從晉文公開始,這些追隨晉文公一起流亡的大臣,就開始紛紛得到重用,並且建立自己的家族。此後的兩百多年裏,十一個頂級士大夫家族,開始逐漸成型,並且把持晉國的高層大權。

然後,這些大家族開始內鬥,先是單純的朝堂政治鬥爭,後來又演變成了直接正面開戰。。經過一番死鬥之後,最終,智韓趙魏三家,走到了最後的決賽。

在決賽當中,智家開局最強,所以就聯合韓魏兩家,打算先滅了趙家。但是雙方開戰之後,智家聯合韓魏兩家,圍了趙家好長一段時間,依然沒能打下趙家。

就在這個時候,趙家找到韓魏兩家,和這兩家談條件。韓魏兩家也不傻,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他們很清楚,一旦智家滅了趙家,那接下來,智家一定會對韓魏兩家下手。所以最後,韓魏兩家直接背刺了智家,和趙家聯手,直接滅了智家。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結束以後,整個晉國的所有大權,基本上都已經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而三家之間,這時候也發現,他們誰都奈何不了對方,因爲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如果貿然開戰,只會被另外兩家聯手針對,自己給自己找事。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4張

所以後來,三家商量了一下之後,乾脆直接決定,聯手瓜分了晉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打晉陽之戰的時候,魏家內部的家主,名叫魏桓子。從畢萬到魏桓子,魏家歷經九位家主,兩百多年的奮鬥之後,終於走到了瓜分晉國的這一步。這其中,魏家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晉陽之戰結束以後,接下來的十年裏,魏桓子繼續帶領魏家,瓜分晉國剩餘的土地。十年之後,魏桓子去世了。因爲魏桓子去世的時候,他的長子已經先他一步,提前去世後。所以魏桓子去世之後,直接由他的孫子接班。

魏桓子的孫子,名叫魏斯。相比他的名字,大家其實更熟悉他在歷史上的那個諡號,魏文侯!

在魏國的歷史上,魏文侯不但是開國國君,同時也是魏國最重要的一個國君。

魏斯掌權之後,繼續瓜分晉國。此後,晉國被徹底瓜分殆盡。到了這個時候,魏家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士大夫家族,但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諸侯國了。

唯一的區別,就在於當時的魏家,或者說三晉,還沒有得到周王室的冊封。

當然,就算沒有周王室的冊封,魏家作爲一個諸侯國的形式存在,也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當時周王室已經徹底衰落了,就算對三家分晉這種行爲很不滿,也已經是無可奈何。

所以,這時候的魏文侯,就不能再以一個家主的眼光,來繼續發展魏家。而是要以一個諸侯國國君的層次,來讓魏家變得更加強大。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如果只是一個家主,想要讓魏家變得強大,最好的辦法,就是瓜分晉國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但是到了魏文侯掌權的時候,晉國已經被瓜分乾淨了。所以再之後的魏國,就只能以國家的形式發展了。

這裏面,其實有本質上的區別。

能夠先看清這一點,其實就已經難能可貴了。至少,和韓趙兩家相比,魏文侯要更早看清楚這一點。所以,在魏家瓜分了晉國之後,魏文侯第一時間重用李悝,全權負責整個魏家領地內的事務,對內尋求突破。

剛剛瓜分了晉國的魏家,統治核心就在今天的山西運城地區,地盤則是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這樣的魏家,地盤和一般的諸侯國相比,或許還算挺大的。但是和秦國、楚國、齊國、越國這種大國相比,那就真的不夠看了。

最關鍵的是,魏家控制的這塊區域,屬於四戰之地。北邊是趙家,東邊是韓家,西邊是秦國,南邊當時的情況則相對複雜,正處於秦國、楚國和鄭國相互爭奪的狀態。幾大勢力之間,犬牙交錯,情況極爲複雜。

這樣一個開局,對於魏國來說,絕對算不上好。

如果放到一些當代的網絡小說當中,此時的魏文侯,最應該做的,就是率領魏家,大幅度對外擴張。先打服韓趙兩家,恢復昔日的晉國疆土。然後再西征秦國,南平楚國,最後一統天下。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5張

這樣做,當然看起來很爽。但要是拿到正史上,如果魏文侯真敢這麼做,從他決定開始擴張的那一刻開始,魏家就等着被滅吧!且不說當時的秦楚之類的大國,魏家能不能打得過。就算是韓趙兩家,也絕對不是什麼好相與的。只要他們看到魏家衰落了,絕對會在第一時間,滅了魏家,然後瓜分了魏家的地盤。

所以,魏家唯一的希望,就是先對內尋求突破。

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之下,魏家或者說魏國,首先進行變法了。

魏國變法這件事,說起來其實很複雜。簡單來說,三家分晉恰好處於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間點,這個時間點,就是冶鐵技術的成熟。在此之前,青銅器是大家的主要工具。但是冶鐵技術成熟之後,鐵器開始逐漸取代青銅器了。

雖然只是生產工具和武器,變得更強了一些。但這個變化,卻導致以往傳統的土地制度和社會制度,逐漸崩潰了。在這種時候,對以往的社會制度進行改革,創造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這就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真相。

當時能看到這一點的,其實並不是魏文侯一個人。但問題是,想要真正完成變法,卻很困難。第一,在此之前,沒有哪個國家成功進行過變法。所以,不管是哪個國家進行變法,都沒有可以參考的例子,只能自己摸着石頭過河。

第二,越是那些傳統大國,國力越強,就越不容易進行變法。因爲這些國家太強,內部既得利益者的力量也太強了。只要變法,就勢必要損害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越是強大古老的國家,變法就越難。

相對來說,韓趙魏三家作爲新的國家,變法的阻力反倒是弱一些。因爲三家都剛剛瓜分晉國,內部既得利益者沒那麼多。所以,變法要相對容易一些。

而魏家開始變法之後,名相李悝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在李悝的主導之下,魏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廢除傳統的貴族權力世襲制度,重視農業生產,確立明文法典……

經過李悝這樣的變法之後,魏國開始迅速從傳統的奴隸制社會體系,逐漸向封建制社會體系轉型了。雖然從現代角度來看,封建社會體系也很落後,但在當時那個時代,這卻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如果說,在魏國的土地和人口不變的情況下,奴隸制社會體系,能夠發揮出的國力爲一。那麼,封建制社會體系發揮出的國力,可能就是五,甚至更多。如此一來,只佔原本晉國土地三分之一的魏國,整體國力卻有可能比當年完成的晉國更高了。

就這樣,在魏文侯掌權二十多年之後,魏家內部,逐漸完成了變法。完成變法之後的魏家實力暴增。所以,這個時候,李悝就建議魏文侯,可以開始對外擴張了。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6張

而如果要對外擴張的話,向哪個方向擴張,這就成了一個難題了。四面開戰,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最好的方法,就是挑選一個方向,全力進攻。

經過一番縝密的分析之後,最終,當時的魏家高層,選擇把西方的秦國作爲突破口。在這個計劃當中,魏國可以團結韓趙兩家,確保自己的北方和東方沒有壓力。至於南方,因爲當時秦、楚、鄭等幾個國家,都在爭奪這塊地盤,暫時也不用去管,壓力比較低。

這樣一來,魏國就等於是可以集中所有力量,全力對付秦國了。以魏國地處四戰之地的位置,想要獲得這樣一個機會,實在是很不容易了。所以,在此之後,魏國就開始專心向西方發展。

決定向西發展後,魏國一方面在前線築城,儘量爭取以守待攻。每次打下一部分地盤,就能快速對當地形成有效的統治。另一方面,魏國也在積極訓練新式軍隊,強化魏國的軍事力量。

所以,在這個歷史背景之下,另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就是吳起。

如果說,魏國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是李悝進行改革的。那魏國的軍事體系,就是吳起一手打造的。吳起上位之後,開始利用魏國的制度優勢,訓練出了一支高強度的常備軍隊。

在吳起這次改革之前,春秋時代的絕大多數國家,打仗基本上就只講究‘人多勢衆’。一旦打仗,恨不得把全國的適齡男性,都被召集起來,去前線打仗。但是吳起卻反其道而行之,吳起大幅提高士兵的素質要求,同時花大量的錢在武器裝備方面。

經過吳起的訓練之後,很快,魏國的軍隊就開始脫胎換骨了。而這個被吳起訓練出來的軍隊,就是赫赫有名的‘魏武卒’。

有了強大的軍隊,國內的制度又比較先進,而且還能集中力量對一個方向開戰。接下來,魏國對秦國動手之後,想不贏都不可能了。此後的幾年裏,在魏軍的進攻之下,秦國逐漸丟掉了整個河西地區。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7張

佔領河西之地,這對於魏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進步。從領土上來看,河西之地和魏國本土相比,也不遑多讓。佔領了河西地區之後,魏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耕地,在糧食安全方面,徹底無憂了。

此後,魏文侯又以河西之地爲核心,大力招攬各國的學者,開啓了戰國時代的養士之風。而這些來到河西地區講學的學者,後來就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西河學派成型之後,一時之間,魏國就成了列國中的文化中心。

至此,魏國的霸主地位,已經逐漸成型了。

此後,魏國又對齊國、中山國、楚國等國家開戰,基本上是每戰必勝。後來,到了公元前403年,魏文侯拉着韓趙兩家的家主,帶着軍隊跑到周王室的地盤,逼迫周天子正式冊封他們爲諸侯。

直到這一年,魏國的歷史,纔算是真正開始。

魏國開國之後,大概又過了八年的時間,魏文侯最終病逝。這位魏國的開國國君,掌權長達五十年的時間。他不但讓魏國徹底成了一個諸侯國,同時也奠定了魏國的霸主基業。

但是,魏文侯去世之後,接下來,到了他的兒子魏武侯即位之後,魏國卻開始逐漸走向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魏武侯即位之後,選擇繼續團結三晉聯盟,然後和其他所有強國開戰。在魏國的強勢出擊之下,後來,齊國、楚國、秦國等傳統強國,被迫逐漸聯手,共同對抗三晉聯盟。

所以,魏武侯在位的二十多年裏,魏國雖然多次對外開戰,並且多次重創其他幾大強國。尤其是在魏武侯即位七年之後,魏國和秦國爲了爭奪河西地區,爆發了一場陰晉之戰。在這場大戰當中,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新兵,正面擊潰了五十萬秦軍。

這是魏國一百多年曆史當中,最耀眼的一刻。

但同時,巔峯之後,便是衰落。

作爲魏國的第二位君主,魏武侯在戰術上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他每一次開戰,都是爲了魏國的利益。但是,從戰略角度出發,魏武侯卻大錯特錯。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8張

後世普遍認爲,魏國當時不應該爲了所謂的‘爭霸’,四面開戰,而是應該專心先滅了秦國!一旦秦國被滅,魏國以後就可以趁勢佔領關中和巴蜀之地。一旦這個局面成型了,那後來魏國統一天下,基本上就成了定數。

可惜,在戰國初期那個時代,大家還沒有統一天下的概念。絕大多數諸侯王,還是以爭霸爲目的,希望成爲所謂的霸主。

所以,魏武侯掌權十多年之後,魏國雖然四處開戰,重創了其他幾大強國,地盤也確實擴張了不少。但問題是,其他國家卻開始聯手針對魏國。

尤其是魏武侯即位十四年之後,魏國爲了自己的僕從國‘衛國’,和趙國徹底撕破了臉。這件事的發生,標誌着三晉聯盟徹底瓦解了!三晉聯盟牢不可破的時候,魏國至少不用顧忌北方和東方的敵人。但是三晉聯盟破了之後,魏國就真的是四面樹敵的狀態了。

除此之外,在用人方面,魏武侯也犯了一個大錯誤。大概就在陰晉之戰結束後不久,因爲吳起的功勞實在太大,導致魏武侯開始猜疑他,最終導致吳起不得不出走魏國,前往楚國做官。

吳起的離開,對魏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自此之後,魏國一直到滅亡,都再沒有出現過任何一位這種級別的名將。更重要的是,吳起的離開,把魏國的先進制度帶到了楚國。

吳起去了楚國之後,很快就開始幫楚國變法。經過吳起的變法之後,楚國在短短數年之內,國力飆升。尤其是在軍隊方面,更是煥然一新。吳起到來之前,楚國對抗魏國,基本上只能靠人海戰術,同等規模的軍隊,基本上是必敗無疑。但是吳起變法之後,楚國開始能夠和魏國正面硬鋼了。

如此,魏武侯在位二十多年之後去世,接下來,他的兒子魏惠王即位了。

魏惠王即位的時候,雖然名義上繼承了一個霸主級的魏國,但這時的魏國,其實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更要命的是,魏惠王即位之後,絲毫沒意識到他爹做錯了,反倒是繼續沿着他爹的路線走。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9張

與此同時,有了之前楚國的成功經驗之後,所有國家都意識到,變法纔是強國的關鍵。大家都開始明白,想要變強,只要照抄魏國的制度就可以了。所以,魏惠王即位之後,幾大強國開始瘋狂從魏國挖人,並且開始逐漸進行變法。

在這個過程當中,魏惠王又出現了一個重大的用人失誤。他放跑了一個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商鞅。

商鞅最開始其實是在魏國做官,但是魏惠王卻沒能重用他。而當商鞅提出,想要辭官離開魏國的時候。魏惠王的丞相公叔痤,都已經直接提醒了魏惠王,讓魏惠王對商鞅能用則用,不能用就殺,但是魏惠王卻根本沒往心裏去。

然後,商鞅就去了秦國,幫秦國徹底完成了變法。

就在商鞅進行變法的同時,韓國進行了申不害變法,齊國進行了鄒忌變法……幾大強國完成變法之後,魏國在制度上,就徹底沒了優勢。所以接下來,齊國和秦國,開始同時從東西兩面夾擊魏國。南方的楚國,也在不斷找機會試探進攻,企圖坐收漁翁之利。

在這種局面下,魏惠王重用了出身鬼谷學派的名將,龐涓。客觀來說,龐涓其實是很有本事的一位名將。單從指揮才能來看,哪怕是在名將雲集的戰國時代,也絕對能排到前十!

但問題是,魏國的這種大環境,讓他發揮自己才能的時候,難免會束手束腳。

再強大的名將,也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發揮出自己所有的實力。

所以,接下來的十多年裏,魏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當中,兩次敗給了齊國。而且,兩次失敗,都是因爲龐涓帶着主力去打其他國家,然後齊國趁勢偷襲魏國老巢,龐涓不得不迅速回師救援,最後被人家在半路上埋伏擊敗。

像這種圍魏救趙的計策,其實並不是真的無解。只要魏國不四處開戰,專打一個方向,兵力就會比較充足。如此一來,在龐涓率領主力進攻他國的時候,魏國本土也會有足夠的防禦力量,齊國的孫臏就算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短時間內也無可奈何,龐涓根本就無需回援。

說到底,還是魏國的大方向錯了,四處開戰,所以導致魏國四面樹敵,兵力捉襟見肘。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10張

這兩場大戰打完之後,魏國魏武卒的老底子,瞬間就被打光了。這對魏國來說,則是更加致命的。要知道,魏武卒是吳起一手締造的。如今魏國已經沒有了吳起這樣的大才,連龐涓都戰死了。

再加上秦國當時趁勢進攻,奪回了被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區,魏國幾個重要的資源點和產糧地,也都被奪走了。這就導致魏國的經濟情況,雪上加霜。沒有錢,沒有名將,想要重建強大的魏武卒,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所以,從魏惠王在位後期開始,魏國的軍事實力暴跌,同時開始恢復以往的軍事制度,繼續玩落後的人海戰術了。

魏惠王總計在位五十年。到了他在位後期的時候,因爲魏國衰落,齊秦兩國崛起。所以,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的時代,徹底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戰國中期‘合縱連橫’的時代。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然後他的兒子魏襄王即位了。

到了魏襄王即位之後,合縱連橫已經成了新的歷史主線。在這個遊戲當中,魏國因爲地處關鍵,往往成爲各國拉攏的對象。這其實也是魏國崛起的最後一個機會了。但問題是,就在這個時候,魏國北方的趙國,出現了一位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后來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導致趙國的軍事力量暴增。如此一來,魏國就開始面對四面都是強國的局面。東有齊國,西有秦國,北有趙國,南有楚國。這四個方向,每一個魏國都不能擴張。所以,就算魏國合縱連橫搞得再好,最多也就只能保證自己不被其他國家削弱而已。

到了這個時候,魏國其實已經沒希望了。

所以,魏襄王在位23年,這期間幾乎沒啥值得多說的。因爲這期間,魏國成了各國拉攏的對象,但是魏國又沒法真的復興。這樣的魏國,在合縱連橫的遊戲當中,更像是一個添頭。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11張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魏襄王死了之後,他的墓在西晉的時候被盜了。然後大家從他的墓裏,挖出了一套書,這套書叫《竹書紀年》。這大概是魏襄王對歷史最大的影響了。

魏襄王對應秦國的國君,是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這段時間。等到魏襄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魏昭王即位。作爲魏國曆史上的第五位國君,魏昭王接手的魏國,就是一個爛攤子。

所以,魏昭王即位之後,沒過多久,魏國就開始被瘋狂暴打了。

就在魏昭王登基之後不久,秦國開始大規模東出。爲了抵禦秦國,魏國和韓國聯手。但結果,這場魏昭王碰上了秦國的白起!當時魏國根本就沒有人能和白起對打,所以一場大戰之後,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直接被白起正面擊潰。

此戰之後,魏國國力被進一步重創,同時又丟掉了大量的土地。

魏昭王在位十九年,這期間基本上就是秦國打魏國,然後魏國向其他方向進攻,從其他方向找補丟失的土地。就是在這種局面下,魏昭王在位期間,發生了一件影響整個戰國局勢的事情。

簡單來說,當時魏國和楚國、齊國兩國一起,針對宋國,但是三方都希望在瓜分宋國的過程當中,得到更大的好處。後來,幾個國家聯合去對抗秦國的時候,齊國突然出手,獨吞了宋國。這件事,導致各國開始一起仇視齊國。

尤其是魏國,一旦齊國佔領了整個宋國之後,齊國就很容易進攻魏國腹地。所以,在這種局面下,魏國後來轉頭和韓趙燕秦四國,組成了一個五國聯盟,一起圍毆齊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差點被打到亡國,自此退出了爭霸舞臺。反倒是秦國,此後開始逐漸一家獨大,徹底成了魏國的心腹大患。

就這樣,魏昭王在位十九年之後去世,然後他的兒子魏安釐王即位。到了魏安釐王即位的時候,秦國已經有了一家獨大的趨勢。此時的秦國,又在南方擊敗了楚國,甚至佔領了楚國的首都,逼得屈原投江自盡。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12張

楚國被打趴下之後,列國之中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就只剩下趙國了。如此,又過了幾年之後,秦國和趙國打了一場長平之戰,然後徹底重創了趙國。長平之戰結束以後,列國之中,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憑自己抵抗秦國,只能聯合。

在這種複雜的局面下,魏安釐王的能力,明顯不足以應對這些變化。當時整個魏國內部,人才斷檔極爲嚴重,既沒有名將,也沒有頂尖名臣。唯一有點能力的,就是魏安釐王的親弟弟,信陵君魏無忌。

但也正是因爲親弟弟這層身份,導致魏安釐王根本不敢重用信陵君。尤其是到了後來,趙國被秦國進攻,差點被滅,信陵君爲了救趙國,又偷了魏安釐王的兵符,這才救了趙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信陵君偷了兵符之後,雖然救了趙國,但是對魏國卻有大罪。此後的很多年裏,都沒有再敢回魏國。直到後來,秦國進攻魏國,信陵君帶着趙國的軍隊回援魏國,這才返回了魏國。但回到魏國之後,信陵君雖然救了魏國,但此後也是鬱郁不得志,根本得不到重用,最後抑鬱而終。

就在信陵君去世的同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然後他的兒子魏景湣王上位。到了魏景湣王即位的時候,秦國這邊,已經換上秦始皇即位了。當時秦始皇雖然還年幼,但是秦國整體上卻依然十分強大。

所以,接下來魏景湣王在位的十五年裏,秦國繼續暴打魏國。尤其是秦始皇親政之後,秦國每次進攻魏國,都能從魏國的地盤當中,割下一大塊,徹底吞併。

從魏惠王開始,到魏景湣王這裏,魏國曆經了五位國君。這五位國君在位期間,基本上每一位都要被秦國搶走一塊地盤。等到魏景湣王在位後期的時候,這時候的魏國,地盤其實已經很小了。當年魏家從晉國分到的那些地盤,更是已經近乎完全被秦國搶走了。

公元前230年,隨着秦國消滅了韓國,秦始皇開始正式準備統一天下。面對瘋狂進攻的秦國,魏景湣王也沒有任何好辦法。雖然他想和其他國家聯合,但卻又怕其他國家把魏國當炮灰。所以最後,只能選擇向秦國稱臣。

魏國在戰國初期時稱霸天下,爲何後來迅速衰落? 第13張

兩年之後,魏景湣王在憂慮中去世。此後,他的兒子魏假即位,這就是最後一代魏王。魏假即位兩年之後,秦國再次進攻魏國。這一次,秦國大將王賁,引黃河之水,水淹大梁,最終迫使魏假開城投降。隨着魏假投降,魏國僅剩的一小塊地盤,也被迫投降。就這樣,魏國被徹底消滅了。

這就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全部歷史。

縱觀魏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從魏國選擇四處樹敵那天開始,魏國就已經註定要滅亡了。因爲魏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魏國會受到多個方向的進攻。

如果當時魏國堅持和其他國家搞好關係,堅持先滅了秦國,恐怕後來魏國的結局,就會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