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這麼多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這麼多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陵邊上大量兵馬俑的發現令世界驚歎。然驚歎之餘,人們要問,這些兵馬俑的存在到底是什麼意思?與秦始皇有關嗎?主持秦陵考古的袁仲一先生認爲,大型兵馬俑的存在,象徵着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就如皇宮中的戍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坑兵馬俑軍陣是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爲主的二號坑兵馬俑軍陣是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爲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俑坑是統帥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徵着屯軍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統治者希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的反映。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這麼多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有人指出,秦始皇之所以用這麼多泥人泥馬來陪葬,實質上是古代“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反映,即生前享受的死後均要陪葬在墓葬內。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即位後,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爲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便需要用軍隊來陪葬。但隨着社會的進步,真人陪葬已不爲人們所接受,只有用泥人泥馬來陪葬了。這些泥人均執實戰兵器,又以軍陣的形式出現,反映了他的武功軍威。

有人認爲,這些兵馬俑象徵着秦始皇東巡的衛隊。秦俑坑是秦始皇創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俑坑內大批兵馬俑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時強大軍事實力的形象再現。

也有人認爲,兵馬俑僅體現秦始皇軍陣佈局。兵馬俑坑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全部建成要有五個坑。從設計者角度來說,兵馬俑是按當時的方陣來設計的。方陣是一種進攻型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五個方位配置兵力。主將所在的叫中軍,與敵戰鬥的是外圍四軍。作戰時,戰陣可隨時變換,互相保護。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修建後,爆發了秦末農民起義,陵墓建築被迫停了下來,被廢棄的坑僅挖了個土塘,還未來得及放置陶器具。而第五個坑尚沒有動工挖掘,所以現在見不到任何痕跡。但也有人認爲不存在四號坑的問題。秦軍陣是由正、奇和指揮部組成的。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這麼多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第2張

楊寬先生認爲,兵馬俑排列成面向東方的龐大軍陣,是有其用意的。一方面是表現秦朝威鎮東方的形勢,另一方面又表現東向爲尊的禮制。

林劍鳴先生認爲,兵馬俑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而是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建築物,可能稱爲“封”,用以表彰統一全國的軍功,它不僅符合文獻和考古,也符合軍陣產生時代的歷史,符合好大喜功的秦始皇的性格。他認爲兵馬俑是秦始皇時代建造的,但其性質不是陪葬坑。因爲秦國仍有活人殉葬的舊習,根本無需建大型俑坑陪葬。從出土的兵器來看,很少見到鐵兵器,與當時十分發達的冶煉水平不相稱,因而這支部隊根本不是一支戰鬥部隊。

一種意見認爲,兵馬俑坑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顯示皇威,表彰軍功,宣揚統一大業,這象徵着秦王朝的軍事力量。秦用武力統一六國,秦始皇充分認識到軍隊的作用,因此他希望自己死後在另一個世界仍然擁有強大的秦之銳士。二是辟邪壓惡,防神驅鬼。一切葬儀制度都是基於人們對死者有靈魂的認識,認爲人死後的鬼魂生活和生前一樣。人有戰爭、有防衛,鬼神也有,所以隨葬物要有兵器和衛隊。以大批的兵器和兵馬俑陪葬,是合乎中國的葬儀制度,合乎人死後有靈魂的中國傳統觀念的。

更有人在對獬冠、銘文的細緻分析後認爲,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公元前306年,昭王年少即位,太后攝掌政事。太后臨終之際下令近臣爲她殉葬。秦昭王爲人仁厚寬容,在人殉的要求未予滿足的情況下,爲自己的生母塑造真人大小的殉葬,佈置一個輜重車隊,象徵性地讓太后迴歸自己的楚國故地,這在當時也是符合習俗風尚的。

反對者認爲,根據兵馬俑出土的帶有文字的文物來看,明確秦始皇時代紀年的兵器21件。在一些兵器和馬絡頭髮現有“寺工”二字,寺工是少府的屬官,始見於秦始皇二年,這是秦人爲中央官府鑄造兵器和車馬器的官署機構,這最能證明兵馬俑是秦始皇時代修建的。

如果說秦俑坑是宣太后修建的,怎麼可能會在坑中出土晚於宣太后幾十年的兵器,其次,我們從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形象與製作方法、鋪地磚紋飾與燒製溫度,木質戰車的車馬器與系駕方法以及銅鏃、銅矛、秦半兩銅錢等,與秦始皇陵園出土同類文物相比,可以看出是同出一轍,是同時代的產品。從兵馬俑坑所處的位置來看,它位於秦陵外城東門大道北側,象徵着駐紮在京城外的軍隊,應爲秦始皇陵園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