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爲什麼古代一到打仗時,軍隊就喊缺糧?平時卻不缺糧呢?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喜歡瞭解古代戰爭或者愛看古裝電視劇的人們都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一到打仗就開始缺糧食。

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歷史上由於斷糧而慘敗的戰爭可謂數不勝數,戰國的長平之戰,三國的夷陵之戰官渡之戰,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由此可見,糧食供應在一場戰役中何等重要了。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按道理來說,糧草如此重要,那麼打仗之前領兵作戰的將軍應該把糧食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纔對,可事實情況是即使大家都清楚糧食有多重要,可一到真正打仗,還是缺糧食,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糧食運輸耗費嚴重

四川,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三國時期,劉備集團佔領了這裏,又大力發展生產力,造出了各種新式工具,農業生產力保持的可以說很不錯。

可是,明明巴蜀地區就是個大糧倉,諸葛亮北伐時照樣面對着缺糧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路太難走,糧食運不過去。

古代打仗不像現在可以用汽車火車高鐵飛機運輸兵力,古代人純粹就是靠兩條腿走着去打仗。

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如此艱難的蜀道,人走都費力,更何況還要帶着糧草輜重。

宋朝成書的《夢溪筆談》有這樣的記載:

“軍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響之,尚或不足。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若以畜乘運之……一畜死,則並所負棄之……”

這一段文字,專門說明了古代運輸糧草的不易。

首先,運軍糧肯定需要人力,如果讓士兵背糧食,其中要算上運糧官兵的口糧消耗,士兵沿途傷亡減員。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第2張

如果讓騾子,驢馬這種牲畜來運糧,雖然運得多,還得專門帶些牲畜的糧草。中途死掉一頭牲畜,那就要多增加其餘牲畜的負擔。

除此之外,再加上途中糧食損耗,運輸時間過長導致的糧食腐壞,說不定還會遇到糧食被劫持的事情,林林總總加起來,常常是運三車糧食,能到一車就很不錯了。

《夢溪筆談》的作者,作過概算:

“一卒用糧由一夫運,可供應18天,如果包括往返,只能供應9天;改由兩夫運,可供應26天,來回爲13天;由三夫運,供應31天,來回爲16天。一卒由三夫供應,就到了極限。如果起兵10萬,輜重兵佔去3萬,只有7萬人用於駐守和戰鬥。”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第3張

由此可見一場戰爭對於後方糧草以及人員的消耗有多大,而且這還只是一場十萬人規模的打仗。要知道封建社會後期的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可都是數十萬人蔘與。

糧食產量小,官員多貪污

前文說了,打一場仗,要投入的勞力往往是三倍於士兵的,由此可見,戰爭對民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打一場仗,勞力全運輸各種物資去了,哪裏還有多餘的人去耕種田地呢?沒人種田,糧食產量自然而然就會降低,這也是導致打仗缺糧的一大原因。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第4張

除此以外,現代農業生產之所以糧食產量大,那是因爲從種子培育,播種養殖有一系列流程。

例如工業社會後,化肥的使用對於糧食增產的作用是巨大的,更別說我們還會打農藥消除病蟲害。再比如古代蝗災一起,一年的收成就沒了,然而經過新中國建立以來,蝗災幾近成爲歷史了。

古代糧食產量本來就低下,全靠巨大的勞動力精耕細作,又如何能支持數萬人只顧打仗不事生產呢?

再一個就是官員貪污的原因。由於古代“家天下”的封建體制,貪污這事幾乎是擺在明面上的。有名的例子就是下級官員給上級送冰敬碳敬和著名的“火耗”。

冰敬碳敬好理解,就是藉着天冷天熱給上級送銀子。所謂火耗,指的是收糧食時的耗損。一斗糧食收上來,稱重的官員使出專門練習的“無影腳”踢下來些稻穀,這就是火耗了。火耗按照慣例,那就是官員自個兒得了。

古代運糧是很不容易的,那運輸途中從幾個不那麼清廉的官員,有損耗可太“正常”了。至於損失多寡,就得看那些運輸的官員良心還剩下多少了。

綜上所述,古代打仗沒糧食是十分常見的。畢竟再多的糧食到了前線將士手中也就沒多少了,更何況糧食本來產量就不高。

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口糧

上面我們說了爲什麼打仗缺糧,現在再談談爲什麼不打仗的時候糧食管夠。

軍屯,是古代軍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軍屯,就是組織士兵開荒種地,官府提供耕牛農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第5張

從秦朝開始,我們國家便有了軍屯的記載,現在在桂林仍然有殘留的遺蹟可考。這個制度發展到明朝,完全形成了制度體系。

明代駐守邊防的軍隊都是三分守城,七分耕種。其中所需工具,所繳稅賦皆有定例可循。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稱:“養兵百萬,不用百姓一粒米。”

不打仗的時候,士兵便是勞力,他們能夠提供給自己的糧草,不需要從別的地方調糧食,也就不需要損失糧食了。

因爲軍屯制度的存在,在不打仗的時候國家自然就不缺少糧食了。

不過,這個制度好的方面極好,壞處也是極壞。士兵也是人,是人就想過好日子。過好日子便要辛勤耕種,辛勤耕種了那邊沒有時間練兵了。

第一代軍屯士兵上過戰場,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血性未消,讓他們去種田不會導致作戰能力低下。

可過上一兩代人,國家日久生平,沒什麼戰事,爲了過好日子多種些田纔是更重要的事情。

這樣的士兵怎麼能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呢?這也是爲什麼越到後期,軍屯制度越不好使的原因。

對軍隊作戰能力的影響太大了,軍人全成農夫了,有幾個會打仗?

這個制度有利有弊,不過現代社會都是職業化軍人,軍需都由國家供給,已經不需要這種制度了。

古代不打仗也沒有說缺糧 古人爲何一開戰就喊缺糧 第6張

小結

打仗,自古以來就是燒錢的事,後勤力量對於一場戰爭的勝負太重要了。我國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後勤供給不如美軍,導致吃了大虧,犧牲了無數英勇的戰士。

如今,我們國家強盛了,即使在野外作戰,炊事兵準備飯菜也要堅持“炒糖色”,做到色香味俱全,爲戰士提供美味的食物。

從古代的缺糧到現在的注重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後勤對一場戰役的重要性是沒有改變的。

人是鐵飯是鋼,可見無論何時何地,糧食都是重要的物資。雖然現在不在缺糧,作爲平民百姓,也應做到珍惜糧食不浪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