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華沙戰役:波蘭在軍事上創造的奇蹟

華沙戰役:波蘭在軍事上創造的奇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20年的8月初,華沙。

城內已可聽見近郊隆隆的炮聲,上流社會的達官顯貴們早已逃跑一空,英法等國的外交使團也開始分批撤離,無法逃走、也無處可逃的婦孺們哭泣着,徒勞地試圖尋找一兩處安全的地方。還未從上一次慘敗中恢復過來的士兵們正在緊張地加固工事,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把絕望寫在了臉上。

蘇俄紅軍就在城外,他們正準備對華沙發動最後的攻勢,來結束這場持續經年的戰爭。戰士們對勝利的到來充滿信心。領導他們的是已經率部橫掃了半個波蘭、被歐洲軍界和傳媒稱爲“紅色拿破崙”的27歲的西方面軍總指揮,圖哈切夫斯基將軍。在7月份,他指揮所部已經給予了波軍數次殲滅性的打擊,幾乎所有人——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相信波軍的覆滅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華沙在等待。

波蘭在等待。

整個歐洲都在等待。

即將開始的華沙之戰,相對而言是一場規模並不算很大的戰役。彼此交戰的兩個國家的軍隊,在此戰的之前和之後,都與各自的對手進行過數不清的氣勢宏大、彪炳青史的戰鬥。但這場戰爭卻改變了歐洲的顏色,在以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裏重新劃分了歐洲的政治版圖,並在相當意義上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風雲際會

1914年到1918年,給人類造成前所未有重大災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遍歐洲。這場空前的浩劫把死亡的陰影投向了世界,但也在飢寒交迫的人們心中點燃了希望的火焰。“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宣告了一個全新國家的誕生和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這個國家將註定在以後的一個世紀裏改變人類歷史

作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維埃俄國在成立之初,遭到了來自國內外敵人的仇視和打擊。1918年2月,蘇維埃政權建立不到3個月,美國駐俄大使弗蘭西斯即建議本國進行武裝干涉。3月,英國外交大臣寇鬆在國會呼籲對俄國採取行動。3月15日,協約國以俄國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爲藉口,糾合各種勢力,向襁褓中的蘇維埃舉起了屠刀。

英法美等國最初希望通過扶植俄境內的捷克軍團(主要由叛亂的捷克戰俘組成)和高爾察克、鄧尼金等部來打敗蘇俄紅軍。協約國的軍事顧問們不停地出謀劃策,美、英、法、意等國的船隊源源不斷地駛向白軍控制的港口。僅美國一國,在1919年的夏秋兩季就向鄧尼金提供了10萬支步槍、300萬發子彈、20萬發炮彈和數不清的被服。白軍依靠雄厚的補給,一度佔領了蘇維埃俄國四分之三的土地,並控制了俄國南部主要產糧區,對紅軍形成了東、南、北和高加索數條戰線,不斷髮起凌厲的攻勢

年輕的工農紅軍沒有被擊垮,在近兩年的幾乎是不間斷的作戰中,紅軍在列寧的領導下越戰越強,先後於1919年和1920年徹底擊敗了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主力,保衛並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

蘇俄紅軍不斷的勝利和蘇維埃政權的日益鞏固讓列強們如坐鍼氈。協約國集團於1920年初提出了新的干涉計劃,除了盡最大努力援助盤踞在克里米亞的弗蘭格爾白軍以外,他們把寶押在了波蘭身上。

波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受益者。1918年11月,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波蘭人民在經歷了123年的亡國之痛後,終於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自1795年被俄、普、奧三國瓜分以來,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無數波蘭的仁人志士爲了自由和獨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但每一次均以失敗而告終。如今,在品嚐到久違已久的自由的甘美的同時,波蘭人心中也在孕育着狂熱和夢想。昔日的侵略者和壓迫者——俄國,現在已是傷痕遍體,自顧不暇,而且面臨着幾乎是全世界的敵視和攻擊,波蘭人想當然的認爲恢復祖先榮耀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到了。臨時政府首腦畢蘇斯基提出了“從一海到一海”的口號,即從波羅的海到裏海,全面佔領烏克蘭第聶伯河地區和白俄羅斯,恢復1772年波蘭全盛時曾經擁有的版圖

從1919年4月開始,波軍對蘇俄進行了一系列試探性的攻擊。由於當時紅軍的主要精力放在東、南兩線,無暇西顧,因此打算以和平談判解決與波蘭的問題。這使得波軍進展順利,先後攻佔了維爾紐斯、明斯克等重要城市,並與以彼得流拉爲首的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達成相互承認獨立、共同對抗蘇俄的協議。

戰場上的勝利使得波蘭人忘乎所以,畢蘇斯基再也不想和俄國人在談判桌旁扯皮了。1920年4月25日,在協約國集團的支持下,畢蘇斯基率軍向蘇俄發動了突然進攻。

兵臨華沙

英、法、美等國對波蘭的這次進攻寄予厚望。美國爲波蘭政府提供了一億一千萬美元的軍用物資和糧食,法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並派遣了以魏剛將軍爲首的軍事代表團。波軍來勢洶洶,兩個星期內推進了200公里,很快佔領了日托米爾、卡查京和基輔,並佔領了白俄羅斯的大片地區。

華沙戰役:波蘭在軍事上創造的奇蹟

面對着嚴重的戰場態勢,5月4日,圖哈切夫斯基被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正式任命爲西方面軍總指揮。

紅軍的參謀人員們帶着疑慮的眼光迎接了這位年輕的總指揮。儘管在此之前,圖哈切夫斯基在與鄧尼金的交戰中已經聲威赫赫,但這種威名與他的年齡和他在當時紅軍高級將領中較爲罕見的藝術家的氣質實在是太不相稱了。

確實,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各國璨若星河的將星中,很少有像圖哈切夫斯基這樣,把力量與智慧、高貴與粗獷、運籌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結合得如此完美。所有欣賞他的人——從列寧到伏龍芝,和所有仇視他的人——從丘吉爾到希特勒,都必須承認並尊重他那天才的軍事能力。

圖哈切夫斯基出身於俄國的世襲貴族家庭,畢業於沙皇俄國的亞歷山大軍校。與大多數西方的宣傳口徑相反(英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歷史學家富勒就曾把圖哈切夫斯基描繪成一個仇視西方文明的野蠻人),圖哈切夫斯基對藝術、音樂、繪畫等有着近乎狂熱的偏愛。在內戰和饑饉中,一度賦閒的圖哈切夫斯基沒有錯過那怕是一場音樂會;在他受命組建第一集團軍的緊張日子裏,因爲無書可讀,他向所部發出了一道絕無僅有的“徵書令”,並用徵集來的書組建了一個軍隊圖書館;直到最後身陷囹圄,元帥自知來日無多,還用半解嘲的口吻對難友說:“我當初如果成爲一個小提琴家,情況就會好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圖哈切夫斯基中尉被德軍俘虜。囚禁期間,圖哈切夫斯基策劃了五次逃跑,直到第五次才成功逃脫。這期間,他還幫助了戰俘營中的朋友、一位法國大尉成功逃脫。而這位法國軍官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戴高樂。

圖哈切夫斯基逃跑後,取道巴黎回到家鄉,不久就發生了十月革命。經過短暫的觀望和思想鬥爭,他義無反顧地佔到了人民的一邊。在激烈的內戰中,他先後指揮第1、第8和第5集團軍,並出任高加索方面軍代理總指揮,在消滅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白軍的戰役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了列寧的高度評價和信任。

如今,西線危急,列寧再一次想到了這位年輕的愛將

圖哈切夫斯基臨危受命,他沒有辜負領袖對他的期望。針對波軍兇猛的進攻態勢,圖哈切夫斯基果斷地採取以攻對攻的策略,攻勢雖未取得預想的戰果,但初步遏制了波軍的勢頭,分散了其兵力。隨後,經過充足的準備,在集結了大量的兵力、完成了必要的物資保障後,圖哈切夫斯基指揮所部第4、第3、第15、第16集團軍發動了7月戰役。

從7月4日到7月23日,紅軍攻勢如虹,步兵、炮兵、騎兵和少量裝甲兵緊密配合,迅猛進攻,大膽穿插,窮追敵寇,先後收復基輔、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明斯克、維爾紐斯、格羅德諾等重鎮,沖垮了敵軍所有堅固的戰略防線,給予波軍第1、第4集團軍殲滅性的打擊。畢蘇斯基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圖哈切夫斯基的軍隊在運動中創造了一種不可戰勝的形象……就象烏雲伴隨着暴風雨即將來臨一樣,在它面前國家在顫抖,意志在動搖,士兵們驚恐不安。”

7月戰役,實際上是圖哈切夫斯基日後大縱深作戰理論的預演。在這場戰役中,蘇俄紅軍的強悍戰鬥力和圖哈切夫斯基本人機敏果敢的指揮藝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整個歐洲驚恐地關注着圖哈切夫斯基的攻勢。人們驚呼,拿破崙復活了,不過,這一次是“紅色拿破崙”——蘇俄的圖哈切夫斯基。.

紅軍已兵臨華沙城下,波蘭的失敗近在眼前。協約國耐不住性子,又跳了出來。

英國外交大臣寇鬆發出照會,提議雙方停戰,要求蘇俄承認波蘭的獨立,並建議波俄兩國以布格河爲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致信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威脅說,“如果蘇維埃軍隊繼續深入波蘭,它與協約國之間的破裂將不可避免”。同時,力促波俄雙方開始和平談判。

蘇維埃代表在大勝之餘似乎並沒有提出過分的條件。他們表示,尊重並承認波蘭的獨立,並不要求波蘭政府進行戰爭賠償,邊界問題可以以寇鬆照會爲原則進行商討。但蘇俄政府並未一味的無原則的退讓。他們在條約中先後提出:“波蘭政府將復原其軍隊至5萬人。爲了維持秩序將組織工人民兵隊。”“禁止在波蘭製造武器和戰爭物資。”“波蘭承擔責任,爲在戰爭中戰死、受傷或致殘的公民家庭分給土地。”這樣,在最大限度地削弱波蘭戰爭機器的同時,還爲波蘭實行土地國有化、進行蘇維埃革命創造了條件。

條約是苛刻了一點。但英法兩國都認爲波蘭已無路可走。勞合·喬治公開建議波蘭接受蘇俄的和平條件。

但畢蘇斯基拒絕了。

畢蘇斯基出身于波蘭貴族,但並非望門。他的父母實際上都是立陶宛人。他於1867年12月5日生於維爾諾城日洛夫村。父母的言傳身教和他與生俱來的永不言敗的秉性使他從少年時起就立志以波蘭的獨立爲終身事業。1887年,他因被指控策劃謀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捕,流放到東西伯利亞。1892年回國,參加波蘭社會黨,併成爲該黨領袖,並一度接觸了社會主義思想。1908年由於社會黨內部的鬥爭而脫離該黨。1909年,在德奧的支持下,他儲備了大量槍支彈藥,準備發動起義,但事發未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畢蘇斯基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實現他一生理想的重要機會。他迅速帶領一支小部隊越過邊境,隨後組織起波蘭兵團,配合奧軍對俄國作戰。1918年11月,畢蘇斯基回到華沙,不久之後,順理成章地成爲了臨時政府的元首。

成功和權力往往伴隨着野心的膨脹。而1919年的畢蘇斯基這兩樣都不缺乏。歷史已將波蘭獨立之父的桂冠賜予了他,他還進一步地夢想成爲波蘭復興的英雄。在一路高歌猛進之後,終於在年紀小他一半的圖哈切夫斯基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畢蘇斯基當時面臨的戰場形勢足以令任何一個指揮官絕望:紅軍前鋒已抵華沙和利沃夫,波軍幾個殘破不全的集團軍守衛着從華沙到利沃夫長達200英里的戰線,華沙周圍聚集着1、2、5三個集團軍,第3、4集團軍在登布林附近佈防,第6集團軍在利沃夫、第7集團軍在加利西亞佈防。第1、4集團軍已遭圖哈切夫斯基重創,第2集團軍剛剛被俄西南方面軍打得落花流水,第5集團軍則是新組建的部隊,其他幾個集團軍或是人數太少,或是裝備不足,而且還要防備蘇俄西南方面軍——這支方面軍由同樣驍勇善戰的葉戈羅夫指揮,前鋒大將則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布瓊尼——對援助華沙鞭長莫及。

軍隊士氣低落,將領垂頭喪氣,盟國又勸他趕快和敵人議和,他的重要的軍事顧問,法國的魏剛將軍倒是忙着和他的參謀們制定一個軍事計劃,但這個計劃只是以維斯瓦河爲防線堅守,然後伺機反擊。

畢蘇斯基沒有答應蘇俄的和談條件。他知道這樣的條件對他代表的地主和資產階級的政府而言就意味着死亡。他也沒有看上魏剛的作戰計劃,那個純粹從防禦出發的計劃不能給他帶來勝利,因此也就是個死亡的計劃,不過延期執行而已。

8月5日到6日,畢蘇斯基把自己關在貝爾維德宮裏,對着地圖冥思苦想。他要找出一個方案,拯救華沙,拯救波蘭,也拯救他自己

在華沙城裏一片恐慌的時候,蘇俄紅軍的將領們則是一派喜氣洋洋。在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後,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來到了明斯克。在對形勢進行研判後,他認爲,華沙之敵已不再具有威脅,原定的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併力進攻華沙的計劃已經不再符合實際,因此決定由圖哈切夫斯基單獨進攻華沙,西南方面軍則改爲進攻利沃夫。他命令圖哈切夫斯基不得晚於8月12日佔領華沙。在訓令中,對戰役目標作了如下解釋:“由於軍事政治狀況的特殊性,必須發動決定性的進攻,不能違背下達命令的期限,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贏得更大的空間和使敵人遭到更多的失敗。”

這樣,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將在難以有效地互相支援的情況下,去進攻各自的目標。

圖哈切夫斯基在領受任務的時候沒有提出異議。他對即將到來的華沙之戰還是很樂觀的。按照總司令的命令,他迅速做出了攻佔華沙,全殲波蘭守軍的部署。但不知爲什麼,一向習慣靠前指揮的圖哈切夫斯基這次選擇了在明斯克指揮部隊。在制定了本方面軍的作戰計劃後,考慮到西南方面軍任務的改變使他的左翼有所暴露,他請求西南方面軍指揮部,用12集團軍進攻佈列斯特——裏托夫斯克,來保證他的左翼的安全。

但是紅軍總指揮部並沒有看到12集團軍參加華沙戰役的必要性,西南方面軍更不願在大戰開始之前把主力調走。在一般情況下,兩個方面軍之間的空檔也許會令人不安,但現在,已成驚弓之鳥的波軍是看不到這一點的,即使看到,也是無能爲力了。

不幸的是,畢蘇斯基敏銳地發現了紅軍的這個破綻,並且毫不猶豫地行動了。

扭轉乾坤

華沙戰役:波蘭在軍事上創造的奇蹟 第2張

8月6日,經過一天一夜思考的畢蘇斯基確定了他的計劃:第5、1、2集團軍務必堅守華沙數天,將第3、4集團軍從登布林撤出,由南進攻蘇俄16集團軍的側翼,相應擴大戰果。畢蘇斯基最大膽之處就在於將在防禦已經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用有限的兵力來實施進攻。從技術的角度說,這個計劃有太多的冒險性:第3、4集團軍能否順利撤出?撤退時如果紅軍是否將隨之跟進?兵力薄弱、士氣低落的華沙守軍能否守住正面防線(尤其是主要防線由剛剛組建,幾乎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第5集團軍守衛)?就算第3、4集團軍成功與紅軍脫離接觸,準備向圖哈切夫斯基的側翼展開進攻,如果被紅軍發現,兩個方面軍的夾擊會將任何強大的敵人象夾核桃一樣夾碎。即使萬事具備,第3、4集團軍順利實施進攻,一旦未能得手或戰鬥膠着怎麼辦?

畢蘇斯基除了幾個親信參謀和幕僚外,沒有把他的計劃告訴更多的人。他必須考慮他的部下在大敗之餘的心理承受能力。但這個計劃在他的親信中也激起了強烈的反對意見。但畢蘇斯基主意已定。他把最得力的西科爾斯基將軍派上了華沙守備陣地,並在極祕密的狀態下,開始了緊張的調兵遣將。同時,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協約國的援助物資衝破各國工人的重重阻撓,也運抵了華沙前線。

在這之前,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已經向波軍發動了兇猛的進攻。8月3日,第4集團軍佔領了羅姆日,第15集團軍佔領了奧斯特羅夫,第3集團軍推進到西布格河,第16集團軍佔領了佈列斯特—裏托夫斯克。到8月8日,紅軍已逼近了華沙外圍陣地,前鋒距華沙僅有10公里了。勝利已經在望。

但是勝利背後是紅軍巨大的損失。連續的奔襲作戰使紅軍減員嚴重,西方面軍總兵力已不足4.5萬人,最後的預備隊已經用上,一些團的人數僅相當於連的人數。官兵極度疲勞,糧彈日漸匱乏,而運送後勤補給的運輸隊則還遠在400公里之外。而由於進攻當面的波軍往往一觸擊潰,有生力量得以保存下來。在不少作戰地段,戰鬥已呈膠着狀態。

更爲嚴重的是,由於西方面軍的順利進展,使側翼暴露的問題更加突出。8月5日,圖哈切夫斯基再次向總指揮部提出了兩個方面軍協同作戰的想法,但仍未引起足夠重視。他希望西南方面軍的第12集團軍和第1騎兵集團軍能夠支援華沙作戰的設想再度落空。

援軍無法指望,圖哈切夫斯基只能用現有兵力來進攻華沙。8月10日,圖阿哈切夫斯基下達了作戰命令。爲最大限度地打擊波軍有生力量,他做了如下部署:第4集團軍在騎兵第3軍協同下從北迂迴華沙,然後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斷波軍退路;第3、15集團軍在華沙東北強渡維斯拉河,攻擊波軍左翼;第16集團軍及第3集團軍部分兵力在華沙橋頭堡正面實施牽制突擊。

8月9日,紅軍第12集團軍截獲了敵人的命令,從中得知:波軍正在集中主力部隊,準備進攻西方面軍的左翼。加米涅夫收到這個重要情報後仍然舉棋不定。8月11日,他向西南方面軍發出命令,要求第12集團軍和第1騎兵集團軍歸屬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又說明這個命令不要求絕對服從,而要求西南方面軍自行判斷是否執行。結果不言而喻,葉戈羅夫表示,現在改變任務和部署爲時已晚,因此拒絕執行。

8月13日,加米涅夫終於下達嚴格命令,要求第12集團軍和第1集團軍必須歸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然而,這一次是真真正正的太晚了。

8月15日,正在向華沙進攻的紅軍第4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之間,忽然楔入了波蘭騎兵師,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切斷了兩個集團軍之間的聯繫,第4集團軍完全與主力隔離開來。與此同時,向華沙進攻的第3、第15集團軍遭到了以波軍第5集團軍爲主的守軍的頑強抵抗,進展甚微。

8月16日,波軍全線反擊。以騎兵爲主力的波軍第3、第4集團軍在強行突破了60—80公里之後,突然出現在紅軍第16集團軍後方。正在進攻中的第16集團軍完全猝不及防,迅速潰退,第3、第15集團軍的側後隨之暴露。與此同時,防守華沙的第1、2、5集團軍也全力出擊。

畢蘇斯基的奇兵終於收到了超乎預想的效果,波軍堅決迅猛的進攻很快造成了雪崩效應,蘇俄紅軍的左翼、中路、右翼依次遭到席捲,第16、第3、第15、第4集團軍先後遭到嚴重打擊。

由於通信不暢,直至18日,圖哈切夫斯基才收到16集團軍遭到進攻的報告(這份報告居然還稱情況並不十分嚴重)。沒有一分鐘的猶豫,圖哈切夫斯基立即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他命令第4集團軍向切哈諾夫地區集結,並從後方打擊進攻第3、15集團軍的敵人;第3、15集團軍應儘量頂住波軍的進攻,保證第4集團軍安全撤退;第16集團軍向利沃茲河退卻。他還給按照上級指示已經歸屬他指揮的第12集團軍下令,命令其配合西方面軍的撤退。

然而,上述命令已經不可能得到完全執行了。

落後的通訊條件、戰場指揮官的判斷錯誤和反應遲鈍使紅軍失去了寶貴的時間,波軍對紅軍各部隊的分割包圍已經形成。第16集團軍最先喪失了戰鬥力,第15、第3集團軍在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戰鬥後也基本瓦解,被迫撤退,難以完成對第4集團軍的掩護任務。

第4集團軍起初沒有認識到戰局的嚴重性,還在按預定計劃向敵軍進攻,接到撤退命令後,在波軍重兵圍困之下進行了頑強的突圍作戰,紅軍戰士們砸碎電臺,燒燬文件,向敵人射出最後一顆子彈後,高擎馬刀,在《國際歌》聲衝向敵陣。畢蘇斯基後來在他的著作中對第四集團軍的戰鬥意志充滿了敬意,形容他們“像獅子”一樣勇敢。

經過苦戰,第4集團軍終於未能突破重圍,大部傷亡。餘部和第15集團軍的部分兵力被迫退入東普魯士境內,在那裏被解除了武裝。

8月25日,畢蘇斯基下令停止追擊。蘇俄紅軍損失慘重。據戰後波蘭官方公佈,共計損失15萬人,有6.6萬人被俘,3萬多人在普魯士境內被解除武裝,波軍繳獲大約230門大炮,1000餘挺機槍和大量的彈藥(上述數據無疑有誇大的成分)。

9月12日,趁俄軍立足未穩,波軍恢復了攻勢。到9月28日,波蘭軍隊已經攻佔了平斯克以南到捷爾諾波爾一線的地區。10月,波蘭和蘇俄達成了停戰協議,次年3月雙方簽定了里加條約。根據該條約,波蘭人的東部邊界線比華沙之戰前英國人寇鬆所提出的邊界線向西了一些,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仍劃歸波蘭。

是非成敗論短長

華沙之戰就這樣結束了。整個歐洲的政府官僚和上流社會都在彈冠相慶,魏剛將軍興高采烈地把華沙之戰稱爲“維斯瓦河的奇蹟”。

他們太有理由慶幸了。隨着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日益鞏固和紅軍勢如破竹的攻勢,整個歐洲都像鋪滿了乾柴:德國的工人已經組織起來,準備像俄國工人一樣發動起義;英國工黨宣佈英國工人決不參加以波蘭爲同盟國的戰爭;法國民衆抗議本國政府支持波蘭的作戰;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的運輸工人們拒絕運送送往波蘭的軍火……一旦波軍失利,整個歐洲立刻就會熊熊燃燒。正如丘吉爾所說:“在後退的波蘭戰線後面,每個城鎮的共產主義的生殖細胞和組織都從隱蔽處出現,準備歡迎新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

然而,這一切都隨着紅軍的最終失利成爲泡影。

英國駐柏林大使戴艾貝爾侖勳爵在會戰後不久指出:“在現代文明中,沒有比1920年華沙會戰更爲重要的事件。”

當時的西方政論界這樣評價畢蘇斯基:“他扶住了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從整個會戰經過來說,紅軍的失敗確實出乎絕大多數人的預料。毫無疑問,畢蘇斯基的堅毅、機敏、果斷和永不言敗的個性對戰役的結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準確地窺破了對手佈局的破綻,並頂住軍內外、國內外的重重壓力予以重拳出擊。對這一招漂亮的“右勾牶”,的確可以用扭轉乾坤來形容。他的密友西科爾斯基,率軍死守華沙,頂住了紅軍多次兇猛進攻,爲反擊贏得了時間,也是居功甚偉。

相對於敵人的一擊中的,紅軍從上到下的失誤則顯得太多。

7月戰役後,波軍遭到重創。紅軍高級將領對戰局的發展開始盲目樂觀。加米涅夫爲儘快結束對波蘭的戰爭,改變了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合力進攻華沙的預案,而改由兩個方面軍分頭出擊。這種分散使用兵力的方法向爲兵家大忌,加米涅夫並非不知道,只是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這爲整個戰役的失敗打下了伏筆,後來畢蘇斯基正是在兩個方面軍之間找到了空子。可以想見,如果兩個方面軍協力進攻華沙,畢蘇斯基就算是有三頭六臂也是無能爲力的。

華沙戰役:波蘭在軍事上創造的奇蹟 第3張

西南方面軍方面,高級將領們過於關注眼前的局部利益,而把華沙拋到了腦後。先是對圖哈切夫斯基的建議不理不睬,接着又對加米涅夫的命令推三阻四。第12集團軍直到整個華沙戰役後期纔有所行動,僅僅牽制了波軍的一個師。第1騎兵集團軍則基本無所作爲。甚至在畢蘇斯基發動攻勢後,第1騎兵集團軍的布瓊尼仍將圖哈切夫斯基萬萬火急的命令置之不顧,一門心思要拿下利沃夫。兩大方面軍配合嚴重脫節,只能給敵人造成可乘之機。(另有研究者稱,葉戈羅夫和布瓊尼之所以屢屢抗命,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在西南方面軍掌握實權的是斯大林。葉戈羅夫的命令沒有斯大林的簽署便無法生效。否則,以葉戈羅夫這位沙場宿將的智慧,不會不懂得手中的援兵對整個戰役的重要性。)

紅軍的情報處理能力也不能讓人滿意。波軍的反擊主力——第3、4集團軍成功脫離接觸後,紅軍竟遲遲沒有發現,後來發現了也並不以爲意。在第12集團軍截獲了敵軍命令後,仍未引起足夠重視,從而錯過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

就圖哈切夫斯基而言,他無疑是紅軍中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但他在華沙戰役中的表現確實不盡如人意。7月攻勢後,西方面軍戰果輝煌,但傷亡嚴重,特別是戰線拉得很長,後勤補給十分困難。而波軍雖遭慘重損失,但筋骨尚在,且補給便利,華沙戰役開始前,波軍已補充至11萬人,糧彈充足、工事堅固。紅軍以寡擊衆,難度很大。但圖哈切夫斯基由於遠離前線,對此沒有切身體會。

戰役發起後,圖哈切夫斯基爲確保消滅波軍有生力量,將手中有限的兵力又分散使用,特別將具有很強戰鬥力的第4集團軍放到了斷敵歸路的位置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力量。如果當時能夠集中使用四個集團軍正面攻擊華沙,西科爾斯基應該是守不住的。

在戰役中,廣大紅軍官兵雖然作戰英勇,但應變能力較差。許多部隊在遭到敵人反擊後不知如何應對,仍機械地等待上級命令。第16集團軍在遭敵攻擊24小時後纔想起上報情況,加之通訊手段的落後,寶貴的時間被白白耽擱掉。

從更高層次來說,蘇俄對當時歐洲的革命形勢判斷過於樂觀,認爲各國的工人階級隨時可能爆發起義,迎接蘇俄紅軍(這也是西南方面軍不聽號令的一個重要原因——斯大林和葉戈羅夫想在羅馬尼亞挑起革命)。在1918年的時候,列寧就要求建立一支300萬人的軍隊,“以成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未來勝利的保證”。在內戰基本結束後,蘇俄領導人產生了依靠紅軍力量對周邊國家“輸出革命”的想法。在蘇波戰爭中,圖哈切夫斯基號召:“用我們的剌刀給勞動者帶去幸福與和平!”列寧在同參加共產國際二大的法國代表談話時表示,“是的,蘇維埃軍隊到了華沙。不久德國就是我們的。我們還要重新奪回匈牙利,巴爾幹將起來反對資本主義。意大利正在顫抖。資產階級的歐洲就要在風暴中崩潰。”列寧甚至擬好了波蘭臨時政府的名單。這種過於樂觀的看法無疑會給實際鬥爭帶來很大負作用,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整個西方資產階級團結起來對付蘇維埃。可以想見,即使紅軍攻佔波蘭,協約國集團仍會找到其他代理人,甚至直接參戰。在帝國主義仍掌握強大的國家機器的條件下,歐洲全部革命化的想法是脫離實際的。

華沙之戰把畢蘇斯基推上了事業的巔峯,這使他的野心和慾望進一步膨脹,1926年,他在波蘭建立起了軍事獨裁政權,1935年病逝。他作爲一個民族英雄被載入了波蘭歷史。直到今天,華沙的畢蘇斯基廣場仍然是波蘭獨立的象徵。

華沙戰役:波蘭在軍事上創造的奇蹟 第4張

蘇維埃政府公正評價了圖哈切夫斯基的功績與失誤,仍給予其高度信任。其後,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了數次平息叛亂的戰役,再立功勳。在以後的十多年裏,他先後在總參謀長和副國防人民委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把蘇聯紅軍鍛造成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他的先進的軍事理論遠遠走在了各國軍界的前面,併成功指導了日後的衛國戰爭,直到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1935年,圖哈切夫斯基成爲第一批蘇聯元帥之一。1937年6月11日,被莫須有的罪名誣陷,元帥含冤而死。整整20年後,蘇共爲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完全恢復名譽。

斯人已逝。戰爭和流血也似乎成爲遙遠的過去。華沙,這座建立於13世紀末的城市,仍佇立在維斯瓦河邊,看着河水靜靜地流淌,帶走所有的悲涼與輝煌……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