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薩爾滸之戰:明清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薩爾滸之戰:明清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發生在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戰中明軍集結全國精銳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兵分四路進軍,左側中路杜鬆領兵六萬,右側中路李如柏領兵六萬,左側北路馬林領兵四萬,合葉赫兵,右側南路劉鋌領兵四萬,合朝鮮兵。後金方面,努爾哈赤“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進攻一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爲主。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薩爾滸之戰:明清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背景

後金方面

後金是居住在中國長白山一帶的建州女真在晚明時建立的政權。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國,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東北。明初,這些留居東北的女真部落主要分爲建州、海西、東海三大部。1583年至1588年(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十六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統一建州各部,又合併了海西與東海諸部,控制了東臨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確立了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職能的八旗軍制。八旗士兵出則爲兵,入則爲民。開始時只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爲八旗。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萬餘人,其中主要爲重步兵。此外,還修築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等城堡,補充馬匹和戰具,屯田積糧,積極備戰。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爲都城。

薩爾滸之戰:明清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第2張

明朝方面

明朝統一中國後,在東北設官置治,建衛設防。萬曆時從鴨綠江至嘉峪關設置“九邊”即九個重鎮,其中遼東轄今遼寧大部地區。明朝對女真各部的統治,一面以羈糜政策籠絡其首領,封官晉爵賞賜財物;一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互相對立,以便分而治之。

在明與後金對抗中,居於開原附近的女真族葉赫部,爲避免被努爾哈赤吞併,依附明朝,反對後金。鴨綠江以東的朝鮮李氏王朝,也傾向於明朝。蒙古察哈爾部,住在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與承德之間,與後金對立,但同明的關係也好壞無常。住在大興安嶺南部的蒙古科爾沁部與住在大淩河以北的蒙古喀爾喀部,傾向並依附後金,常與後金配合,襲擾遼東。

明朝晚期,因忙於鎮壓關內農民起義,無力顧及遼東防務,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虛額10餘萬,實有兵不過數萬。加上政治腐敗,守備分散,軍隊戰鬥力差。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