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抗日戰爭 > 抗戰中的愛國華僑:4萬粵籍華僑歸國參與抗戰

抗戰中的愛國華僑:4萬粵籍華僑歸國參與抗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6歲泰國華僑老兵陳德欽:

  到日軍工廠裏“策反”

“關於抗戰,我還專門寫了一個回憶錄呢!”6月初,在汕頭金平區永平路榮隆苑小區一間佈置陳舊的房間裏,86歲的老兵陳德欽搖扇喝茶,講述着當年的故事。老人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對當年抗戰的事蹟如數家珍。

“1939年,遠赴泰國打工求生;1943年,參加泰國反日大同盟,組織工人罷工並破壞日軍軍工廠;抗戰期間,聯動泰國華僑爲國內抗戰捐資捐物;1946年毅然回國加入閩粵贛邊縱隊,參加解放戰爭。”這是陳德欽對自己那段經歷的概括。時光荏苒,當年的戰友一個個相繼離開,但陳德欽並不願他們被遺忘。“他們一個個都安靜地走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曾經做過什麼,也很少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加入華僑反日同盟

1929年,陳德欽出生在廣東汕頭潮安一戶貧苦家庭。由於父親早前就已乘渡船前往泰國曼谷謀生,10歲那年,他被親戚帶到曼谷一家縫衣店做學徒。1942年,他到當地一家石板廠做起了工人。

抗戰中的愛國華僑:4萬粵籍華僑歸國參與抗戰

事實上,在陳德欽工作的石板廠中,絕大多數工人都是來自廣東的華僑。他們雖然在國外打工,但一直心念祖國的安危。“做工的時候,我就經常看到有人在討論該怎麼支援國內抗戰。”1943年,隨着泰國華僑反日隊伍的壯大,14歲的陳德欽與石板廠的部分工人也一起加入到了泰國反日大同盟的隊伍中。記者瞭解到,泰國反日大同盟是泰國華僑抗日統一戰線組織,主要由泰南抗日同盟總會、職工互助會等抗日團體組成,其宗旨就是要聯合泰國各民族、各階層、各政黨將日本驅逐出泰國,同時援助中國抗戰。

陳德欽說,二戰期間,日軍在泰國設了很多軍工廠。爲了抗擊日軍,他所在的曼谷職工工會發動了當地7個皮革廠的數千名工人舉行了大罷工。“工會還專門成立了罷工總指揮部,我被派到其中一個工廠裏,專門說服他們罷工。”陳德欽說,自己當時主動申請到一個日軍軍用食品廠做工,目的就是爲了發動工人罷工以及與工人在工廠裏搞破壞。

  親眼見同伴被抓捕

除了發動工人組織罷工外,加入反日大同盟的陳德欽還負責泰國兩份華僑報紙《真話報》、《全民報》的派送和宣傳工作。

陳德欽與同伴在送報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煩,他甚至在街上目睹了同伴被日本巡邏隊抓捕的整個過程。“那個時候,我和負責送報的山東籍華僑阿赤剛拿到報紙,正準備分頭去車站送報呢,就看到他被日本巡邏隊當街給抓了。”陳德欽說,自己雖然與阿赤同時拿到報紙,但由於分跑不同的線路,阿赤被抓時,他根本沒反應過來。“後來我才知道,日本人一直逼問他報紙的下落,但是他什麼都沒透露,只說是在馬路上撿到的。最後,他在牢裏待了3年,據說每天只有2個飯糰,連飯都吃不飽。”

  華僑爲抗戰募捐

雖然身處海外,在泰華僑仍通過各種方式幫扶國內抗戰。據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統計,僅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間,泰國華僑就向國內募捐了泰幣240萬銖。

“可以說,幾乎每個泰國華僑都爲抗戰募捐過,而且工人、學生和商人佔大多數。”提起華僑募捐,陳德欽表示抗日戰爭爆發後,泰國不少華僑都把學校、戲院當成了募捐場所,他們通過特別捐、常月捐、認購救國公債等形式來爲抗戰籌款,所有募捐資金全部通過統一的救亡機構轉匯給國內。

陳德欽說,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雖然很多華僑工人生活困苦,在募捐上卻不遺餘力。“就我知道的來說,很多工人每個月都會定期捐10-20元給國內,這幾乎是他們一個月的工資,他們寧願勒着褲腰帶過日子,也要把自己的血汗錢捐回家。”

 親寫自傳以留史實

“待再久,還是想要回國,畢竟這裏纔是我的家。”1946年12月,在離家近7年後,陳德欽買了一張從泰國回汕頭的船票。

陳德欽告訴記者,他一直很想加入韓江縱隊,“一回來,我就想着要參軍,但是又找不到門路。”1949年4月,20歲的陳德欽在完成潮安一中的學業後,隨即考入了韓江軍政學校。由於學習出色,當年9月,陳德欽加入了閩粵贛邊縱隊。記者瞭解到,閩粵贛邊縱隊的基礎和前身,是抗日戰爭後期邊區各地共產黨組建的三支抗日反頑武裝隊伍,其中就有活動在潮汕地區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韓江縱隊。

陳德欽說,他的許多戰友親歷了不少抗戰之事,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要麼記憶模糊,要麼無處訴說,最終默然離世。爲了不讓自己遺憾,也給後代留下一些史事,2012年3月,陳德欽就給自己寫了一份自傳,簡稱“回憶錄”。陳德欽說,自己雖然不是抗戰英雄,但個人經歷彌足珍貴,需要用文字讓其永恆。


  不朽老兵

  90歲新加坡華僑林嶽嘉:

  目睹日機轟炸汕頭

“如果要說華僑的話,其實新加坡華僑爲支援國內抗戰做了不少事。”90歲的歸國華僑林嶽嘉拿着放大鏡,將《羊城晚報》抗戰70週年系列報道細細翻閱一遍後,擡起頭來緩緩地說了這句話:“有些事,還真的需要你們來做。”

“1937年,歸國讀書;1939年,目睹日軍飛機轟炸汕頭;1942年,在新加坡大檢證中九死一生;抗戰期間,參加華僑義勇軍抗擊日軍,上街爲國內抗戰籌資籌物;1949年,回國定居。”林嶽嘉說自己一生“平凡無奇”,然而,當年故事卻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記憶裏。

  20多架飛機轟炸汕頭

1925年,祖籍揭陽的林嶽嘉出生在新加坡華人移民聚集地——大坡。林嶽嘉說,自己所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父親一直勸誡說,忘什麼都不能忘本。所以,我6歲就在潮州華僑創辦的端蒙小學裏讀書。”

1937年5月,在新加坡華文學校讀完小學的林嶽嘉第一次回到汕頭,就讀於聿懷中學。林嶽嘉說,自廣州淪陷後,作爲抗戰中爲數不多可以運輸軍需用品並支援國內抗戰的重要港口,當時的汕頭熱鬧非凡,碼頭上更是人流涌動,各類物資都經由公路和水路運送至內地。不過,隨着日軍對華南沿岸封鎖的加劇,1939年6月,日軍6個大隊3000多人共派出了30餘隻艦艇,20多架飛機大舉侵犯汕頭,而年僅14歲的林嶽嘉則親眼目睹了轟炸情景。

抗戰中的愛國華僑:4萬粵籍華僑歸國參與抗戰 第2張

“我那個時候正在去上學的路上,突然,空中出現了很多架飛機,一個個炸彈丟下來,把汕頭的外馬路炸得亂七八糟,在路上的人只能到處找地方躲。”林嶽嘉回憶說,日軍突襲汕頭,讓人猝不及防,很多民衆只能到處尋找臨時避難處。然而,真正讓他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飛機的轟炸聲,“我在跑的時候發現,竟然有一羣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揹着大刀和槍的民兵從我身邊整齊劃一地走過,一點也不怕轟炸,實在是太英勇了。”林嶽嘉說,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國的抗日武裝力量,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潮汕青年抗日遊擊隊,那羣民兵就是它的成員。

 九死一生的“大檢證”

1939年6月21日,汕頭淪陷,學校因此停課。同年底,林嶽嘉在父親的安排下跟隨“水客”重新回到新加坡繼續求學。由於新加坡當時還未被日本“盯上”,林嶽嘉在新加坡華僑陳嘉庚創辦的中學裏度過了3年快樂時光。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正式侵入新加坡,正在學校讀書的林嶽嘉再一次看到了日軍飛機投彈轟炸。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宣佈無條件投降,林嶽嘉所在的學校也被迫停課。“停課倒不打緊,真正要緊的是,在投降第三天,日本鬼子就發佈了所謂的安民佈告,要求所有民衆必須接受他們的審查,結果幾萬華僑就在那裏被殺害了。”林嶽嘉告訴記者,同年2月18日,日軍以“大檢證”名義強迫當地民衆必須到各個集中點接受審查,並由他們甄別是否屬於“良民”,年僅17歲的他也成爲被“檢證”的對象之一。“他們先把我們一羣華僑圍在一個集中點,然後再要每個人主動向他們彙報自己的姓名、職業和身份,不彙報或者有嫌疑的都會被當場帶走。”

林嶽嘉說,輪到自己彙報的時候,他不敢說自己是學生,而謊稱是西藥房的雜工。“我一說,那個日本憲兵就一個勁地瞪着我。我害怕到不敢出聲,結果他只叫我背過身去,在我的大背心上蓋了一個檢字,那個時候我才感覺自己從鬼門關走出來一樣,真的是九死一生。我愛人一家去了6個人,最後回來了4個,她爸爸和姑丈都被載到海邊被機關槍掃射死了。”

記者瞭解到,新加坡淪陷後,爲報復新加坡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以及華僑對日軍的抵抗行動,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曾下令對新加坡華人發起“大檢證”行動,幾萬華僑在大檢證中被殺害。

  華僑爲抗戰捐出工資

親眼目睹日軍的暴行之後,一直在校讀書的林嶽嘉索性加入到了由陳嘉庚領導的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會中。林嶽嘉說,華僑抗敵動員會旗下有多個組織,他所在的抗日義勇軍主要負責突擊日軍。“雖然每個義勇軍手上都只有1把打鳥槍、3發子彈和2個手榴彈,但我們不怕日本鬼子,一樣可以打。”除了與華僑一起與日軍對抗外,林嶽嘉還曾參與過華僑抗日報紙《自由報》的宣傳和派發工作。不過,在一次任務中,因被日軍發現,他被監禁了1年6個月。

“事實上,華僑不僅在居住地抗日,還一直在爲支援國內抗戰籌資、籌物。我參加義勇軍的時候,我愛人就經常到街上去賣花,所籌集到的錢全部交給籌賑會寄回國內。”林嶽嘉告訴記者,其實早在1937年8月15日,星馬華僑就成立了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簡稱“新加坡籌賑會”),該組織主要發動新加坡華僑爲祖國抗戰籌集資金與抗戰物資。

林嶽嘉的愛人曾梅清告訴記者,很多華僑雖然工資不高,但在捐助國內抗戰上絲毫不手軟,有些會直接捐出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工資。據不完全統計,新加坡籌賑會成立僅4個月,就爲國內籌集到300多萬國幣抗戰資金。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