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戰史祕聞 > 萊比錫戰役雙方損失如何 獨戰歐洲的拿破崙

萊比錫戰役雙方損失如何 獨戰歐洲的拿破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萊比錫戰役雙方損失:1813年10月16—19日,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聯盟(俄國、奧地利、大不列顛、普魯士、瑞典等國)中,雙方在萊比錫地域進行的決戰。因有許多民族的軍隊參加作戰,故被稱爲“民族大會戰”。

萊比錫戰役前的軍事政治形勢對盟國有利。因連年戰爭而陷於民窮財盡的法國,在軍隊供給和後備兵員補充方面能力都已有限。盟國的企圖是以聯軍的兵力圍殲萊比錫地域的法軍。拿破崙定於10月16日對盟國波希米亞軍團發起攻擊,因爲他預計盟國其他軍團這一天不能參加作戰。爲迎擊由南方進攻萊比錫的施瓦岑貝格元帥指揮的波希米亞軍團(13.3萬人,火炮578門),拿破崙抽調出5個步兵軍,成兩線配置。

第二線內還配置有4個騎兵軍。禁衛軍留作總預備隊,組成戰鬥隊形的第三線。繆拉元帥受命統率該集團(共計12.2萬人)。爲迎擊貝爾納多特元帥指揮的盟國北軍團(5.8萬人,火炮256門)和布呂歇爾將軍指揮的盟國西里西亞軍團(6萬人,火炮315門),拿破崙將2個步兵軍和1個騎兵軍(共5萬人)調往萊比錫城以北,由內伊元帥統一指揮。

萊比錫戰役雙方損失如何 獨戰歐洲的拿破崙

宮內大臣貝特朗率1個軍(1.2萬人)在林德瑙附近正面向西展開。戰役開始前,僅波希米亞軍團和西里西亞軍團逼近萊比錫。當時,北軍團位於哈雷(距萊比錫30公里),波蘭軍團位於瓦爾德海姆(萊比錫以東40公里)。盟國參戰軍隊達30餘萬人(俄軍12.7萬人、奧軍8.9萬人、普軍7.2萬人、瑞典軍1.8萬人),火炮1385門;拿破崙軍隊(法國、波蘭、荷蘭、薩克森、比利時,意大利以及其他國家的軍隊)近20萬人,火炮700門。

聯軍統帥部根據亞歷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弗朗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決定於10月16日晨使用波希米亞軍團(編爲3個集羣和1個總預備隊)由南面發起攻擊。俄軍4個軍(分別由維特根施泰因將軍、歐根·符爾滕堡、帕連將軍和拉耶夫斯基將軍指揮)和盟國2個軍(分別由克萊瑙和克萊斯特指揮)編爲第1集羣(8.4萬人,火炮404門),由巴克萊—德—託利將軍統一指揮。

普魯土軍和奧地利的後備隊(3萬人,火炮114門,由梅菲爾特將軍指揮)編爲第2集羣。第3集羣(1萬9千人,火炮60門)也是由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編成,由久洛伊指揮。第1集羣受命在賽費爾特斯海恩、克勒伯恩一線攻擊法軍;第2集羣則應在蓋瑟爾和埃爾斯特兩河之間奪取所有渡口,並向法軍右翼實施突擊,第3集羣的任務是進攻林德瑙,並奪取萊比錫城以西埃爾斯特河上的渡口。西里西亞軍團在梅克思、莫考一線由北面進攻萊比錫。

歷時4天的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最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結束了1813年戰局。雙方損失慘重:拿破崙損失近8萬人,火炮325門,盟國損失5.4萬餘人(俄國2.2萬餘人,普魯士1.6萬人,奧地利1.5萬人),最後以盟國的勝利而告終。

俄軍擔負了作戰的主要重任,對聯軍取得萊比錫戰役的勝利起了決定作用。但是,如不是聯軍統帥部貽誤戰機,那麼拿破崙的失敗將會更加慘重。奧地利奉行的是削弱而不是殲滅拿破崙軍隊的兩面政策,這阻礙了達成堅決的戰役目的。聯軍在軍隊指揮方面猶豫不決,軍隊行動互不協調,也缺乏統一的堅強指揮。受命統率聯軍的施瓦岑貝格實際上未能履行總司令的職責,而三國君主會議也未成爲聯軍作戰的名符其實的統帥。這就使目標宏大的戰役企圖無法實現,造成行動猶豫,以致大批軍隊(1/3)就地待命未能參加作戰。

萊比錫戰役雙方損失如何 獨戰歐洲的拿破崙 第2張

在萊比錫戰役中,拿破崙的統帥才能未能發揮出來。他採取的作戰行動不如以往得力:分散使用了強大的預備隊,在決定性的地段上未造成必要的兵力優勢,基本上採用的是正面攻擊。萊比錫戰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它使法國失去了在歐洲的許多領地,加速了拿破崙的垮臺。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