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1832年議會改革爲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憲章運動埋下了伏筆

1832年議會改革爲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憲章運動埋下了伏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激進派運動的重新高漲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經濟出現危機:市場萎縮,企業倒閉,失業劇增,政府債臺高築。爲了償付國債,轉嫁危機,執政的託利黨政府取消了所得稅,肆意增加間接稅,同時,爲了保護土地貴族的利益,議會於1815年頒佈《穀物法》,規定進口小麥價格每夸特不得低於80先令,《穀物法》的頒佈標誌着土地貴族把重商主義變成了衣業保護主義,這項法令使根價高漲,不僅加重了勞動羣衆的負擔,而且由於生活費用的上漲提高了勞動力的成本,也影響了工廠主的利益。因此,勞動羣衆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都對政府十分不滿,不僅強烈反對穀物法,而且要求改革不合理的選舉制度。

1832年議會改革爲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憲章運動埋下了伏筆

從1816年起,一個以小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的、由廣大工人羣衆參加的激進運動重新高漲起來。運動的核心是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其形式爲報刊宣傳、羣衆集會、示威請願。政府對此進行鎮壓,1819年8月16日,軍隊在曼徹斯特聖彼得廣場對集會羣衆進行屠殺,11月又頒佈了六項特別法令,禁止50人以上的集會,實行書報檢查制度等。但高壓政策並不能平息激進運動,以後政府又改變策略,廢除了一些嚴酷的法令,1822年修改了《穀物法》,規定在國內小麥價格達到每夸特66先令時,即允許外國小麥進口。政府的這些政策使社會矛盾稍有緩和,重新高漲的激進運動漸次平息。

1832年議會改革爲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憲章運動埋下了伏筆 第2張

1832年議會改革19世紀20年代後期,英國社會矛盾又趨激烈。1825年爆發了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29年農業又出現歉收,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嚴重惡化,各地不斷髮生工人罷工與饑民暴動,在此背景下,工業資產階級爲躋身政壇再度要求改革不合理的議會選舉制度。1829年他們組成“伯明翰政治協會”,1830年3月又在倫敦成立“首都政治聯盟”。廣大工人羣衆和其他勞動者也積極參加了運動。輝格黨懾於羣衆的壓力,主張吸收工業資產階級參政,贊成改革。

在法國1830年七月革命影響下,工業資產階級組成“全國政治協會”,各地羣衆集會頻繁,政治氣氛十分緊張。1830年11月,託利黨垮臺,輝格黨領袖葛雷受命組閣。1831年3月,葛雷向下院提出議會改革法案,但遭到下院中托利黨人的反對,未被通過。於是下院被解散,在新的選舉中,輝格黨獲得了多數席位,改革法案在下院獲得通過,但卻遭到了上院的否決。

1832年議會改革爲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憲章運動埋下了伏筆 第3張

改革法案被上院否決激起全國不滿。全國政治協會等團體在倫敦,曼徹斯特等地舉行羣衆大會,表示堅決支持改革法案,有些地方還發生了示威、暴動。各地紛紛向國王呈遞請願書,資產階級則通過提取銀行存款造成金融風潮向託利黨施壓。在強大的壓力下,1832年6月改組後的上院通過法案,並由國王批准爲正式法律,法案規定,取消或減少衰敗選區的議員席位,把它們分配給居民較多的郡和新興的工業城市;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城市中每年收入或支付10英鎊以上房租者,農村中每年收入10英鎊以上的土地持有者,每年收入50英鎊以上或支付50英鎊以上租金的租地經營者,都應享有選舉權;爲了防止舞弊和鬧事,投票時間由15天縮短爲2天。

1832年議會改革爲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憲章運動埋下了伏筆 第4張

1832年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參政機會,爲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改革沒有滿足工人階級的普選權要求,由此埋下了憲章運動的伏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