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陝西遺址

陵墓簡介

陝西武功隋煬帝陵,位於陝西咸陽城西50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時狀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現已不存。陝西省政府1957年公佈其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據縣誌記載:隋煬帝楊廣,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賊宇文化及等縊弒於揚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歷史現狀

據說早期隋煬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並建有享殿,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戰爭荼毒、災害頻發再加上人爲的破壞,這些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這一冢、一碑。

隋煬帝陵陵冢爲圓丘形,底部周長22米,高約3米。但與衆不同的是,墓門和石刻是向北的。墓門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爲隋文帝泰陵在南,煬帝亡國無顏面對文帝,故而背對着泰陵。由於隋煬帝是亡國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就連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隋煬帝陵”碑也被毀壞。如今,其陵園已被墾爲耕地,陵冢嚴重剝蝕,僅餘下一個小土丘。

據《隋書》載: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南巡中,被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縊弒於江都宮,蕭皇后與宮人用漆板牀板做成棺材,殯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

後陳棱集衆縞素,爲煬帝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臺下。

唐軍平定江南之後,又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唐朝統一以後,唐高祖李淵令李世民於武德五年將其遷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與其父隋文帝之陵遙遙相望。

明代嘉靖年間,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修編《武功縣誌》時,訂正《唐高祖本紀》,認定隋煬帝葬在陝西武功落楊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拜謁隋文帝和隋煬帝陵墓,並分別書寫了碑名。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第2張

1957年5月31日隋煬帝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爲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樹立了保護標誌碑。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政府公佈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位陵冢周圍外延10米,一般保護區外延60米。

相關傳說

關於隋煬帝的安葬地還有一段傳說,據傳唐高祖李淵準備將隋煬帝從雷塘遷往武功的隋文帝泰陵附近重葬,當行至行進到距泰陵不遠處的陝西省武功縣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里)一村莊附近,突然電閃雷鳴,大雨瓢潑,道路泥濘,幾根轎杆猛然斷裂,轎繩滑落,靈柩無法行進。

有人說文帝嫌煬帝荒淫無道,不願自己的不肖的兒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顯靈斷了繩索,擡靈柩的雜役也嫌要過後河,路遠、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並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馬、石獅獸。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過隋煬帝陵,問起以往的蹊蹺怪事,術士袁天罡破解此中祕密,因爲隋文帝楊堅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實在不願意讓他靠近自己的陵地,纔出了這樣的怪事。“落煬村”由此得名,時間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陽村”。

爭議事件

武功到底埋的誰 專家觀點不一

既然揚州已經確定發現了隋煬帝墓葬,那麼,陝西省武功縣的隋煬帝陵到底是誰的墓呢?專家說法不一。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第3張

觀點1:或埋隋煬帝骨骸

戴世宗認爲,武功縣的隋煬帝陵纔是其真墓。楊廣在揚州被殺後,只是草草安葬,唐高祖李淵念其舊情(兩人是表兄弟),又爲了拉攏人心,將其遷葬到武功早已營造好的墓裏。在明代狀元康海纂修的《陝西省武功縣誌》記載:“隋煬帝墓在縣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於此。”

此外,揚州被確定爲隋煬帝的墓葬中,僅發現了2顆牙齒,遺骸卻沒有了。我省一位考古專家說,這也不能排除當時將隋煬帝的骨骸遷葬回到武功。

觀點2:是衣冠冢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說,武功的隋煬帝陵可能是衣冠冢。由於沒有進行考古勘探,也不確定其地下有沒有墓道。

也有專家認爲,在歷史上,某人死後多地出現其墓葬的情況並不稀奇。隋煬帝死前,李淵已佔據關中,並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爲皇帝,隋煬帝爲太上皇。隋煬帝死亡後,也不排除修一座衣冠冢來寄託哀思。

觀點3:是座假墓

在採訪中,不少專家認爲,揚州的隋煬帝墓經專家考證確定爲真,武功縣的應該是假墓,但是誰的墓,需要經過考古發掘才能確認。

觀點4:應爲唐殤帝墓

十多年前,武功縣誌辦組織人員編寫的武功縣誌稱,武功鎮羅家堡西的墓爲唐殤帝陵,人們訛傳爲隋煬帝之墓。編撰者的依據是《新唐書》介紹武功時雲:“西原,殤帝所葬”。

據史書記載,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殺,立其第四子李重茂爲少帝。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七月,李重茂死,追冊曰殤帝,十一月葬於武功西原。

河南遺址

河南省的隋煬帝陵墓位於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郭村東南之柏山(又名蕎麥仁山),當地人直呼其“楊廣墓”。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載:“(隋)煬帝陵在永寧縣(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除此,另多有志書記載隋煬帝陵在永寧。柏山上原有聖水寺,煬帝陵遷此後,唐太宗敕聖水寺僧人務要看守好該陵,“以勝隋事”。民國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篇和民國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蹟·陵墓》篇中均載:“煬帝陵在永寧縣城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七《藝文》篇張論《金門山賦》曰:“維西則陽虛開文學之鼻祖,龜窩呈理數之淵源,長水浩淼,隋陵亙綿,高門嵯峨。”也說明隋煬帝陵在洛寧縣境。而今,洛寧縣城東北十公里錦陽川西部,渡陽河南岸,有一獨立的山峯,呈不規則的三棱椎形,如同龍首沖天而起,雄視北方。這座獨特的小山當是地方誌所記的隋煬帝陵,因爲它不載於史書,所以不能爲外人所知。在洛寧縣很多人都知道“隋煬帝死於江南遷葬錦陽”的事,當地羣衆都把這座錐形山峯叫做“香爐山”,專爲隋煬帝楊廣供奉香火而設,說那個圓形山包就是楊廣的墓頂,香爐山西聖水寺僧人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看守楊廣墓,寺內原有石碑十餘通,其中明成化年間的石碑對楊廣墓曾有記載。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第4張

揚州陵址

發現考證

2013年3月,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一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出土了銅製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墓誌清楚寫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樣。考古專家推測,該墓誌表明墓主爲隋煬帝楊廣。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峯、付清遠、王學榮等10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爲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

王巍說:“從考古意義上來說,其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2013年11月16日下午在江蘇揚州召開的隋煬帝墓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佈會宣佈,此前在該市發現的疑似隋煬帝陵經過考古發掘論證,確認爲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埋葬之地。墓葬中不僅出土大量隨葬品,還發現了兩顆男性牙齒和女性人骨遺骸。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第5張

考古發掘

一號墓出土兩顆男性牙齒

據介紹,截至目前,聯合考古隊完成勘探面積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跡象136座、夯土2處、溝2條、磚基1處、井5口、坑(塘)29個。其中一號墓爲方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墓葬通長24.48米,東西連耳室寬8.22米,殘高2.76米。墓室用磚與隋代江都宮城用磚一致。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第6張

除墓誌外,墓中還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100餘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帶,不僅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也是古代帶具系統最高等級的實物。四件銅鋪首通體鎏金,獸面直徑26釐米,與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銅鋪首大小相近。墓內兩顆牙齒鑑定爲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根據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騎馬俑等高規格隨葬品,結合文獻的記載,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

二號墓骸骨爲1.5米高女性

二號墓爲腰鼓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出土玉器、銅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餘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質地瑩潤;銅器有編鐘、編磬、銅燈、銅豆等,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是迄今爲止國內唯一出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填補了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爲大約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是隋煬帝蕭後。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第7張

135件文物首亮相

2014年4月10日,飽受爭議的揚州曹莊隋煬帝墓高票入選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4月16日,揚州曹莊隋煬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揚州雙博館展出。

據瞭解,曹莊隋煬帝墓發現後,考古人員先後在兩墓中發掘出400餘件/套文物。此次揚州雙博館展出的文物來自曹莊隋煬帝、蕭後兩座墓。包括“鎏金銅鋪首”、“編鐘編磬”、“十三環蹀躞金玉帶”等在內的135件/套文物對外公開展出。爲了讓參觀者直觀瞭解墓葬全貌,整個展區按照墓葬的結構排布,先是甬道,然後是耳室最後進入主墓室。

隋煬帝陵位於什麼地方 墓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第8張

在展覽現場,隋煬帝墓內兩顆出土牙齒引來不少人圍觀,據瞭解,這兩顆牙齒出土於墓內靠近東耳室處,屬於同一個體,一顆爲右側上頜第三臼齒,一顆爲右側下頜第二臼齒。根據牙齒磨耗判斷的齒齡爲50歲左右,與隋煬帝被弒殺時的年齡相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