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張石頑: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

張石頑: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璐(1617~約1699),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按察使張少峯之孫。少穎悟,習儒而兼攻醫。明亡後棄儒業醫,隱居洞庭山十餘年,行醫著書,至老不倦。離鄉十六年,輯醫書一帙攜歸故里,故名之曰《醫歸》。將其中《傷寒緒論》、《傷寒纘論》刻行。康熙中。取《醫歸》殘稿,從頭檢點,並易名《醫通》。另著有《診宗三昧》一卷(1680),專明脈理;《本經逢原》四卷(1695),《千金方衍義》三十卷等。後世彙輯成《張氏醫書七種》(又名《張氏醫通》)。

張石頑: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

張氏與喻昌、吳謙齊名,是清初三大醫家之一,堪稱一代宗師,臨牀經驗極其豐富。所著《張氏醫通》卷帙浩繁,而敘述條理清晰。系統具體。爲醫家案頭必備之工具書。

1、六部脈中,有少衝和之氣者,即是病脈。或反見他髒之脈,是本髒氣衰,而他髒之氣乘之也。如脾胃虛損,則肝木乘之,故肝強脾弱,右關脈必弦也。

2、貴人脈,常清虛流利。富人脈,常和滑有神。賤者之脈,多壅濁。貧者之脈,多蹇澀。先富貴而後賤,則氣鬱血衰,脈必不能流利和滑也。

3、富貴之人恆勞,心腎精血內戕,病脈多虛,縱有表裏客邪,不勝大汗大下,全以顧慮元氣爲主。貧賤之人藜藿充腸,風霜切體,筋骸素慣疲勞,臟腑多系堅固,即有病苦憂勞,不能便傷神志,一以攻發爲先。

4、肥人肌肉豐厚,胃氣沉潛,初感風寒,未得即見表脈,但鼻塞聲重,涕唾稠黏即是風寒所傷。若雖鼻塞聲重,而咳痰不出,極力咯之,乃得一線黏痰,甚則咽齶腫脹者,乃風熱也。瘦人肌肉淺薄,胃氣外泄,即發熱頭痛,脈來浮數,多屬於火,但於辛涼發散之中當顧其陰。

張石頑: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晚號石頑老人 第2張

5、西北之人,慣受風寒,素食煤火,外內堅固,所以脈多沉實,一切表裏諸邪,不傷則已,傷則必重,非大汗大下不能中病。滇粵之人恆受瘴熱,慣食檳榔,表裏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搏有風寒只宜清解,不得輕用發散。江南之人稟賦最薄,脈多不實,且偏屬東方木,火最盛,故溫病爲多,搏發熱身痛,不可大發其汗,只宜輕劑解肌。

6、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存者,是有胃氣,可治。久病而右手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末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急,按之搏指,或細弱脫絕者,不治。

7、下指浮大,按久索然者,正氣大虛之象。下指濡弱,久按搏指者,裏病表和之象。下指微弦,按久和緩者,久病問安之象。大抵病人之脈,下指雖見乏力,或弦細不和,按至十餘至漸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澀,不能應指,或漸覺弦硬者,必難取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