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楚國人是怎麼來的?有何文化成就?

楚國人是怎麼來的?有何文化成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爲現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

楚國人是怎麼來的?有何文化成就?

楚人來源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爲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爲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爲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說: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史記·五帝本紀》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爲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國人是怎麼來的?有何文化成就? 第2張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羣書,廣採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於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

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爲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爲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爲證的。

文化成就

戰國時期,楚國藝術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音樂、舞蹈、繪畫與雕刻等方面。

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已很發達。楚國設置了樂官,專門掌管音樂事務。如楚鄖公鍾儀世代世襲“伶人”一職。鍾建被楚昭王任命爲樂尹,樂師扈子也是以司樂爲職的樂官。在樂官的管理下,楚國的音樂水平是很高的。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鍾、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這些樂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戰國楚墓出土的樂器實物得到了印證。

中外聞名的擂鼓墩1號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外,其餘均可供演奏。這64件,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鍾與鍾鈞附件及鍾架上,均有銘文,共2800多字。銘文記錄了曾、楚和華夏各國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應關係。其中涉及的音階、調式、律名、階名、變化音名、旋宮法、固定名標音體系、音域術語等方面,相當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楚國樂學的高度發展水平。銘文中列舉了曾國與楚、周、晉諸國和申地之間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對應關係。其中共計律名28個。

楚國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國音樂亦表現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文選·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下里巴人》當爲楚人、巴人雜居地區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簡直是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餘歌曲,由於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這一記載,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楚國這一音樂之邦,在音樂發展中,允許夷夏並存,雅俗共賞,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楚人的開闊胸懷和融夷夏爲一體的開放精神。

楚國人是怎麼來的?有何文化成就? 第3張

舞蹈是和音樂相伴而來的。自商周以來,楚國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辭章句》說:“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巫舞實際上就是一種宗教舞蹈,在楚國一直長盛不衰。屈原筆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動地反映了巫舞的各個方面。

楚國宮廷樂舞不同於民間樂舞,表現場面要大得多,當然也就要豪華得多。如《招魂》所寫:“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採菱,發揚荷些。”“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長髮曼鬋,豔陸離些。”“竽瑟狂會,搷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大招》所寫:“二八接舞,投詩舞只。叩鐘調磬,娛人亂只。”

另外,由於隨着各國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國宮廷樂舞中也廣泛地吸收或引進了各國各地的樂舞,成爲楚國樂舞的一大特點。如《招魂》所寫:“二八齊容,趙鄭舞些。”“吳[俞欠]蔡謳,奏大品些。”“鄭衛妖玩,來雜陳些。”《大招》所寫:“代奏鄭衛,鳴竽張只。”各國各地樂舞同時表演,竟到了“四上競飛,極聲變只”(《大招》)的地步。

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宮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姱容修態”、“長髮曼鬋”、“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袖拂面”、“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可見楚人是追求修長細腰之美的,否則舞蹈起來,是不可能達到“偃蹇”、“連蜷”的效果的。1941年在長沙黃土嶺戰國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繪人物漆奩,共繪有11個舞女,其中二人長袖細腰,翩翩起舞,其餘8人或靜坐小憩,或一旁觀賞,1人挽袖揮鞭,似在指揮,也全都長衣曳地,面清目秀,體態輕盈。這件漆奩生動地展現了楚國集體舞蹈的場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楚國的繪畫有很大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畫、壁畫與漆畫等。

楚國人是怎麼來的?有何文化成就? 第4張

《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幅帛畫,是“早期國畫的雙璧”《人物龍鳳帛畫》,長31釐米,寬22.5釐米。畫中一婦人側立,高髻細腰,寬袖長裙,雍容富貴,合掌作祈禱狀。婦人頭上,左前畫有一鳳,作飛翔狀;鳳對面畫有一龍,作騰昇狀。《人物御龍帛畫》長37.5釐米,寬28釐米。正中畫一男子,側立面左,高冠博袍,腰佩長劍,立於巨龍之背。龍昂首卷尾,宛如龍舟。龍左腹下畫有一條鯉魚,龍尾畫有一立鳥(似鶴)。男人頭上方還畫有華蓋一重。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塗,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佈局精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想象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楚國先王宗廟及公卿祠堂,有大量壁畫,壁畫主要內容是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和古代聖賢、怪物。江陵天星觀1號墓槨室的橫隔板上繪有畫。另11幅彩繪壁畫,所繪爲菱形、田字和雲紋等幾何形紋樣。

楚國漆器業發達,所以楚人也善於在漆器上繪畫,成爲我國古代獨特的藝術珍品棗漆畫,如1941年長沙黃土嶺出土了彩繪車馬人物花紋漆奩、1952年長沙顏家嶺出土了繪有圖案的漆奩、1957年信陽長臺關出土了繪有狩獵場面的漆瑟、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案的漆箱和繪有人、物的鴛鴦形盒等。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漆奩上的《迎賓圖》,繪有衆多的人、物,堪稱楚漆畫中的奇葩,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幅漆畫,長87.4釐米、高5.2釐米,繪有26個人、4輛馬車、10匹馬、2頭豬、1條狗、7只雁和5棵柳樹。

以黑漆爲底色,兼採紅、黃、褐、綠諸色,運用線勾平塗等手法,使衆多的人、物組成一幅色彩富麗、和諧別緻、生動活潑的富有立體感和動感的組合性畫面。

楚國人是怎麼來的?有何文化成就? 第5張

戰國楚雕刻藝術的許多極有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如神奇的虎盆座飛鳳、譎怪的“鎮墓獸”雕刻,形態輕盈優美的虎座鳳座鼓,各種形式的雕刻座屏、寫實的木雕鹿、具有抽象意味的木雕辟邪和幡蛇樽以及各種狀態形象的漆盒等等,代表着楚雕刻藝術成就,以及楚人在運用雕刻藝術形式時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審美意識。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雕塑作品一般均爲各種青銅器物的附飾,如攀附獸或作爲器耳、器首、器足的各種動物形象雕塑;也有用作大型器物的支架、底座或附件,如曾侯乙墓編鐘架銅人、虎形掛鉤、編磐架立獸、蟠龍建鼓座等。而較少如曾侯乙墓所出《鹿角立鶴》那樣獨立的青銅雕塑作品。這些作爲器物附飾或支架、底座、附件的青銅雕塑大都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欣賞價值,可以看出設計者在考慮到它們作爲附飾與附件的特殊功能,注意到它們與器物之總體藝術風格相統一的同時,是把它們當作一件獨立的藝術品來創作的。因而這些作品往往體現出戰國楚人對雕塑這一藝術樣式的濃烈興味。 楚國圖騰:鳳

楚人自古尊鳳崇鳳。如果您到過鍾祥莫愁湖上的陽春白雪島,一定會被充滿楚國風韻的建築佈局所吸引,如隔水相望的白雪樓和陽春臺,舜帝南巡親手種下蘭花蕙草而得名的蘭臺宮,威武富貴的楚王府,還有笑聲陣陣的萬花陣。在這些景點細節點綴之處,鳳的圖案或鳳鳥的陳設俯拾皆是:如白雪樓和楚王府的雕

欄,蘭臺宮楚王座位後面的屏風,陽春臺撫琴彈唱的現代莫愁女華麗服飾上的圖案,還有守衛楚王府的門神“羽化鳥人”腳踩鳳凰騰雲駕霧······楚國人如此鍾情於鳳這一吉祥物,其中寓有怎樣的深意呢?

古代傳說中將鳳視爲神鳥,是鳥中之王。雄的叫“鳳”,雌的稱“凰”。《說文》記載:“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文、魚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戰國時楚人歇冠子的《歇冠子》也說:“鳳,鶉火之禽,太陽之精也。”描繪出了“鳳”的基本特徵:鳥類,高大,五彩金,能歌善舞,吉祥安寧,被奉爲氏族圖騰。

楚人尊鳳最初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證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載,祝融“其精爲鳥,離爲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啓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的淵源。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爲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爲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繡圖案也是以鳳爲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繡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楚國圖騰還和楚國的詩、樂和舞蹈緊密相聯。楚人善歌舞,每到此時,隨着主管音樂的擊拊石罄的樂感節奏,神與人相和而歌,戴着各種圖騰面具的各個部落相率跟着翩翩起舞。相和而歌,是歌謠形式;百獸率舞,是舞蹈形態――圖騰舞蹈,二者合一,爲載歌載舞。那圖騰舞蹈,既包括龍的圖騰,也包括鳳的圖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意義的信仰崇拜。楚國歌舞的原始形式,亦即爲相和歌,伴之以鳳凰的圖騰舞蹈,例如“百獸率舞”中的玄鳥,就意味着舞者對於鳳凰的崇拜。

楚人崇鳳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1992年,在古城荊州的大東門處聳立起了一座氣勢雄偉的城徽--金鳳騰飛。這座城徽的建築結構分三層平臺,上中兩層的平臺四周,護以雕刻有多種鳳形紋飾的青石欄杆。“金鳳騰飛”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金鳳,中部是一輪朝陽,造型如同神話中的九齒風火輪,下部爲長方形的基座,飾雲雷紋。以鳳作爲荊楚大地一座城市的城徽,表明鳳乃中華民族所推崇,“楚是尊鳳的民族”,鳳是楚人的圖騰。

鍾祥市內名勝興王府裏的“鳳翔宮”乃嘉靖皇帝父母的寢宮,嘉靖皇帝出生於此。鳳翔宮――取“鳳凰來翔“之意,寓吉祥瑞異之象。這正與千百年來楚人信仰的圖騰鳳凰不謀而合。是機緣?還是巧合?誰又能解其中之意呢?

當您來到美麗的莫愁湖,登上令人心曠神怡的陽春白雪島,置身於幾千年前的楚文化氛圍中,耳邊迴盪曲高和寡的高雅音樂,看一看摸一摸帶有鳳凰圖案的裝飾和物件,也許您也能沾上不少的吉祥之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