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種姓制度

古代印度實行嚴厲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古代印度時期,因爲當時印度是奴隸制社會,共有四個階級,分別是:

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蔘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

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

吠舍(平民,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

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爲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爲僱工,甚至淪爲奴隸)

這是因爲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併爲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各族間不可通婚,下一等級的人不允許從事上一等級從事的職業。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被視爲古印度文明的象徵,正如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古巴比倫文明的象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婆羅門

婆羅門作爲第一等級,在社會上有首腦之尊;其他各等級包括國王在內的剎帝利,對婆羅們都應敬重禮讓。婆羅門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貴族組成,日後成爲婆羅門教的祭司,也可以經管其他行業,但只動口不動手,即作爲業主和管理領導人員。他們不僅壟斷宗教文化大權,也參與執政,常作國王的顧問,以占卜、唸咒等方術影響國王的行動,甚至隨軍出征。婆羅門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除這些剝削收入以外,婆羅門正式的補充收入是接受佈施,來自國王貴族的佈施實際上是統治階級對戰爭虜獲和國家稅收的分配,往往表現爲大量的饋贈。婆羅門也是最富有的階層。

剎帝利

剎帝利作爲第2等級是由王族和軍事行政貴族集團組成,他們被視爲社會之臂膀,即統治階級執掌國家機器的人員。在理論上,婆羅門優於剎帝利,但作爲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屬剎帝利等級,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個種姓之間的爭雄,因此有些文獻也出現過剎帝利優於婆羅門的說法,只是較少數而已。這種爭奪有時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出來。剎帝利同婆羅門一樣,是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的統治階級,甚至更富於婆羅門,因爲戰爭掠奪物和國家收入是由他們直接佔有的。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第2張

吠舍

第3等級吠舍是整個社會的支持者和供養者,意即養活整個社會的工農勞動羣衆。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員組成,日後用以包括從事農牧工商各行各業的平民大衆。由於小生產者分化也產生貧富的兩極,吠舍中有些少數發家致富之人,甚至從事高利貸活動。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統治之下,吠舍已無政治權利可言,只有交稅服役,供養統治者的義務。不過比起第四等級,他們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按婆羅門教的理論,吠舍與剎帝利、婆羅門都屬高級種姓,死後投胎可再度爲人,因而稱再生族。第四等級首陀羅則屬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參加婆羅門主持的宗教祭祀和聽講教義,首陀羅則絕對不能。實際上,再生與非再生的界限就是過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異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員與非公社成員判然有別的反映。

首陀羅

首陀羅爲第4等級,指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衆。他們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組成,後來也包括由於種種原因而被降到這個最卑賤等級的雅利安人。他們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權利,處於不受保護,冤苦無告的低賤地位。他們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種種當時被人視爲低賤的職業,其中有少數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數淪爲傭工和奴僕。作爲最低賤的等級,首陀羅的地位和奴隸相差無幾,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隸。種姓制度一旦固定下來,各個等級所從事的職業就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它通過宗教、法律,社會習俗等種種手段爲婆羅門、剎帝利兩個統治階層的瓦爾那披上神聖、高貴的光環,讓吠舍、首陀羅供養伺奉他們。由於種姓制度在以後各時代有變本加厲之勢,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鎖鏈。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第3張

歷史和規則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衝擊,如高種姓的女子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爲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爲基礎。在城市裏,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生禮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爲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準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第4張

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爲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爲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擡到河壇火葬地點。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爲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着一匹白馬浩浩蕩蕩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裏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唸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裏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纔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 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擡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第5張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爲“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爲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髮、留鬍鬚,並且包着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髮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複雜,首先必須用黑色鬆緊帶將長髮束成髮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爲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襲寬鬆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 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着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繡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婆羅門和剎帝利誰更尊貴 第6張

紗麗穿着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爲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着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着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着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餘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飲食

印度人的日常飲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別。北方人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爲主食,尤其喜歡吃一種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餅。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大米爲主食,愛吃炒飯。而南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爲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飲水和飲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樣,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一般喜歡喝涼水或者飲用紅茶、牛奶和咖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