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談到明朝,可能大家記憶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爲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錦衣衛與東西廠,則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長久以來,人們對這三個機構的歷史、職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說、電視劇中常常把它們當作幕後黑手、特務組織等隨便地搬來搬去。其實東廠和錦衣衛是有較大區別的,而西廠更是前後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將簡要介紹一下這三大特務機構,力求給大家一個較爲清晰的印象。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錦衣衛的飛魚服和繡春刀

按照時間順序,先談談由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錦衣衛最早設立是在洪武年間,1382年5月29日 由明太祖朱元璋改儀鸞司所設。其主要職能是侍衛皇家和緝捕刑獄。最初的“儀鸞司”,顧名思義,就是用於護衛皇家的“御林軍”。錦衣衛隨駕出行。這些衣着華麗的男人最初只是皇家的儀仗隊,日後卻慢慢演變爲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第2張

錦衣衛的首領稱爲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爲“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位“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閒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瞭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爲什麼能爲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爲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強烈慾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適逢一個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爲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爲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民衆、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倒黴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佈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裏,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裏,隨着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爲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擡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第3張

錦衣衛最大的特徵是身穿金黃色的官服,有意權力高高在上之意,稱爲飛魚服,並佩戴繡春刀。

錦衣衛統帥紀綱謀反,東廠應運而生

1402年6月,朱棣率“靖難”大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不久後朱棣正式登基稱帝,改年號爲永樂。燕王朱棣是通過靖難起事奪取皇位,以武力非法奪取了建文帝政權,社會上流言四起。爲此朱棣任用親信紀綱統領錦衣衛,以加強對社會輿論的監督。但紀綱橫行霸道,肆無忌憚,漸漸脫離朱棣的掌控,竟欲篡權謀反。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第4張

1420年12月,朱棣經過再三思量,決定打破朱元璋定下的祖制,設立“東緝事廠”,專門負責從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同時他任命所寵信的宦官擔任首領,直接向自己報告,同時朱棣還有讓其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東緝事廠”因位於皇宮的東華門外(一說東安門北),故簡稱爲東廠,時至今日北京仍有一條東廠衚衕,據說就是當年東廠的舊址所在。

萬曆年間,雖然萬曆帝派遣太監作爲礦監稅使,爲害地方,但提督東廠的太監都比較老實,“東廠張誠、孫暹、陳矩皆恬靜”,以至於東廠的獄中都生出了青草。陳矩因負責“妖書獄”時,秉公處理,沒有大肆株濫,甚至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一致稱讚。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第5張

正德元年,以劉瑾爲首的“八虎”專權亂政,劉瑾命人殺死東廠太監王嶽,命丘聚代之,又設西廠以命谷大用。他們廣派偵查人員,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見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轉相避匿”。東廠番子在京城活動,謀取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朝廷官員也遭到迫害,“御史柴文顯、汪澄以微罪至凌遲,官吏軍民非法死者數千”。此時的東廠才“威名遠震”。

天啓年間,魏忠賢以司禮監秉筆的身份,執掌東廠。魏忠賢利用東廠屢興冤獄,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魏忠賢黨徒拷掠楊漣、左光斗等官員,用盡酷刑,將其致死於獄中。此外魏忠賢還加強對民間的監督。

東廠原本是皇帝爲鞏固皇權所建立的特務機構,但卻最終成爲宦官專權的工具。更加諷刺的是,在東廠大堂內懸掛着岳飛的畫像,提醒着東廠的緹騎辦案毋枉毋縱,而且堂前還豎立着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實在是可笑之極。

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錦衣衛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可口頭直達;皇帝還賦予東廠督主以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短命的特務機構——西廠

西廠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年)

明朝爲何會盛行“廠衛制度"?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東西廠大揭祕 第6張

汪直

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祕案件,接着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以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當時李子龍以“左道”馳名一時,在朝中有極多的親信。在親信的幫助之下,李子龍有機會深入內宮,到萬歲山等地觀察。雖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據傳李子龍意欲弒君,並且被錦衣衛校尉發現,李子龍遂伏法。

當時二十餘歲的成化帝明憲宗得知此事後,認爲到處都佈滿危險,因而大爲緊張、疑神疑鬼,爲了避免類似的事再次發生,明憲宗朱見深十分想了解宮外的民臣動向,於是令宦官汪直從錦衣衛中選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蒐羅了不少所謂的“祕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爲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這個喬裝成百姓的偵查是不成氣候的,於是憲宗組織了新的內廷機構——西廠,西廠以汪直爲提督,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爲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錦衣衛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但在隨後經歷撤銷與權力角逐中,逐漸遠離政權中心。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西廠作爲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最後談一個題外話:皇帝與宦官的關係。大家一定對歷史上爲什麼那麼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實從廣義上講,宦官這個羣體也可以算作官僚機構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階層所不具備的優點: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處內宮,和皇帝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其次,宦官本身是閹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們在爲皇帝辦事的時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像士大夫階層,往往以拯救天下蒼生爲己任,有時不太買皇帝的帳。

第三,宦官並非目不識丁的粗人,相當數量的宦官文化水平並不抵,他們作爲皇帝的私人祕書完全可以勝任,也不會向一般文人那樣有那麼多異議。最後,宦官是后妃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后妃如果想對朝政施加影響,就必須與宦官聯合。總之,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而最爲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們就有他們的用武之地,雖然他們經常給朝政制造混亂,但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會輕易捨棄這個有力的工具,這就是爲什麼宦官能夠區別於外戚,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