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齊國曾稱霸天下,打得秦國割地求和,爲何後來一蹶不振?

齊國曾稱霸天下,打得秦國割地求和,爲何後來一蹶不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齊國曾稱霸天下,打得秦國割地求和,爲何後來一蹶不振?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無論是在春秋時期,還是進入戰國階段,齊國都可以說是當時的“超級大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成爲天下的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直到戰國中期,齊國依然國力強盛,甚至還要超過秦國,“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然而,齊國卻在戰國後期一蹶不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戰國中期的齊國,國力絕對在秦國之上,經過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國君的經營,齊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公元前301年,齊宣王病死,他的兒子田地即位,即齊湣王。當時,唯一能和齊國較量的只有秦國,所以齊湣王一即位,就揭開了兩國爭霸的時代。齊湣王剛剛即位,就挑起了與楚國之戰的戰爭。

齊國曾稱霸天下,打得秦國割地求和,爲何後來一蹶不振?

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聯軍攻打楚國的方城,大破楚軍,殺死楚將唐昧,取得了垂沙之戰的勝利。第二年,齊湣王又派兵干涉韓國內政,強迫韓王立公子咎爲太子。公元前298年,齊湣王發動對秦國的戰爭,此時的秦國也正值國力強盛之時,然而齊軍卻攻破了函谷關,秦昭襄王被迫割讓土地求和。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顯然兩國已經成爲當時的“超級大國”。此後,齊湣王又把目標對準了宋國,爲了爭奪宋國,齊國與趙國、魏國產生矛盾。公元前286年,齊國徹底吞併宋國,但是他已經把趙國、魏國、楚國全得罪了。與此同時,齊國內部也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更加致命!

齊國曾稱霸天下,打得秦國割地求和,爲何後來一蹶不振? 第2張

原來自齊宣王在位期間,齊國的相位一直由田嬰、田文父子擔任,田文就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孟嘗君田文名滿天下,手下有數千門客,秦昭襄王一度封他做秦國的丞相。後來,齊湣王任命孟嘗君爲丞相。正是在孟嘗君的策劃下,纔有了上面說的那場函谷關之戰,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國。

然而隨着孟嘗君威望的增長,引起了齊湣王的猜忌,以至於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的地步。於是,齊湣王打算除掉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自此孟嘗君與齊湣王結怨。魏昭王任命孟嘗君爲丞相,孟嘗君決定報復齊湣王,他派人聯合秦國、趙國、燕國,打算對自己的祖國用兵。

齊國曾稱霸天下,打得秦國割地求和,爲何後來一蹶不振? 第3張

於是就有了那場著名的“五國伐齊”,齊軍兵敗如山倒,燕將樂毅率領聯軍攻破齊國七十二座城池,並且攻破了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猶如喪家之犬,最後被楚將淖齒誘殺。此時的齊國差點滅亡,幸虧齊將田單以即墨作爲基地,堅持作戰,最終擊敗了聯軍,收復失地,擁立齊湣王的兒子齊襄王。

經過這一戰,齊國雖然僥倖沒有滅亡,但實力大損,自此一蹶不振,國力再也無法與秦國相提並論。再說孟嘗君,他在齊襄王即位後,“中立於諸侯,無所屬”。他死後,幾個兒子爭奪封地,齊、魏聯合佔領了孟嘗君的封地。由於齊湣王與孟嘗君之間的矛盾,導致齊國喪失了“超級大國”的地位,國力嚴重受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