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晉國四強相爭,一騎絕塵的智伯爲何落得族滅人亡?

晉國四強相爭,一騎絕塵的智伯爲何落得族滅人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國四強相爭,一騎絕塵的智伯爲何落得族滅人亡?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談起先秦時期,很多人都津津樂道於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其中這韓趙魏三國,原本都屬於春秋時期的一個超級大國——晉國,而韓趙魏三國國君的先人,也是在非常艱險的情況下,篳路藍縷。

春秋末年,晉國雖然實力非常強勁,但晉公的統治並不穩固,反而卿族勢力越發厲害,而且彼此之間還有爭鬥,晉公無力制止。

晉國四強相爭,一騎絕塵的智伯爲何落得族滅人亡?

下軍佐智宣子智申的四世祖、智氏始祖智莊子荀首,是晉獻公姬詭諸託孤重臣荀息的幼孫,智氏在晉國經營多年,位高權重。

智宣子很喜歡兒子智瑤,想把他確立爲繼承人,族人智果明確提出反對:”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智果認爲,智瑤不如他的哥哥智宵,雖然智瑤有很多優點,但他爲人處事不仁厚,智瑤做了繼承人,智氏家族就會走向滅亡。

智宣子沒有理會,還是選了智瑤,智果爲了躲避災難,便向晉國太史提出請求,決定脫離智氏家族,另立爲輔氏。

在智氏家族選立繼承人的同時,中軍將趙簡子趙鞅也在爲自己的繼承人發愁,他的四世祖趙衰是晉文公姬重耳的重臣,趙氏家族勢力強大。

趙簡子的長子叫趙伯魯,幼子叫趙無恤,他也想確定自己的繼承人,但不知立哪一個兒子好。

於是,趙簡子把他的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囑咐道:“謹識之。”

三年後,趙簡子問長子趙伯魯竹簡上的內容,趙伯魯說不出來;再問他竹簡的下落,已經丟失了。

趙簡子又問幼子趙無恤,趙無恤能夠熟練背誦竹簡上的內容;再問竹簡的下落,他便從袖子中取出獻上。就這樣,趙無恤通過了趙簡子的考驗,被立爲趙氏家族的繼承人。

趙簡子派家臣尹鐸前往晉陽,臨行前尹鐸請示道:”以爲繭絲乎?抑爲保障乎?"

晉陽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尹鐸是看趙簡子到底是要吸乾晉陽,還是作爲後方,趙簡子毫不猶豫地說道:”保障哉!"

尹鐸到了晉陽後,就把居民戶數少報了一些,把應該繳納給晉國的賦稅省下來建設晉陽城。趙簡子很高興,他對兒子趙無恤說道:"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爲少,無以晉陽爲遠,必以爲歸。"

智宣子去世後,智瑤繼承了他的官爵,爲人辦事雷厲風行,成爲朝堂上的明星人物,也就是後世著名的智伯。

趙簡子死後,趙無恤也成爲趙氏家族的首領,也就是趙襄子,但晉國執政的地位被智伯拿下。

晉國四強相爭,一騎絕塵的智伯爲何落得族滅人亡? 第2張

智伯野心勃勃,決心從其他卿族手裏奪權,他與韓康子韓虎、魏桓子魏駒在藍臺飲宴,席間智伯戲弄韓康子,又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規。

智伯的家臣智國聽說此事後,就勸諫智伯:”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不以爲然地答道:”難將由我。我不爲難,誰敢興之?"

智國繼續說道:”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蜹、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

智國認爲智伯得罪韓康子君臣要不得,還是要給自己留餘地,不然可能會出大事,智伯感覺良好,根本沒有聽進去。

智伯還更進一步,直接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不想給,段規勸說道:”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

段規認爲,智伯是一個貪利自大的人,與其跟他爭鬥不如先滿足他,等他與別人發生爭鬥後,就可以坐收漁利了,韓康子認爲他說得很對,便派使臣給智伯送上有萬戶居民的領地。

智伯很高興,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不想給,家臣任章問道:”何故弗與?"魏桓子一臉不忿地說道:”無故索地,故弗與。"

任章笑着勸道:”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爲智氏質乎!"

任章認爲,智伯的做法一定會讓人反感,給他地迷惑他,智家不會長久的,到時候找人一起收拾他,不必單獨被他收拾,魏桓子認爲他說得很對,也交給智伯一個有萬戶的封地。

智伯再接再厲,又向趙襄子要蔡、皋狼等地,趙襄子直接拒絕,沒有給他。智伯怒了,親自率領韓、魏兩家的甲兵前去攻打趙家,趙襄子準備出逃,問家臣:“吾何走乎?”

家臣們答道:”長子近,且城厚完。"家臣們認爲,長子城最近,城牆也非常結實,趙襄子又問:"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

趙襄子覺得,長子百姓修城牆已經很累,又要他們拼死守城,怕是效果不妙,家臣們又說道:”邯鄲之倉庫實。"趙襄子分析道:"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

趙襄子感覺邯鄲百姓被搜刮得厲害,晉陽是父親趙簡子留下的地方,尹鐸辦事也很厲害,老百姓肯定願意追隨,就去了晉陽。

智伯、韓康子、魏桓子等三家軍隊圍住晉陽,引水灌城,城牆頭只差三版的地方沒有被淹沒,鍋竈都被浸泡,青蛙到處都是,但晉陽老百姓仍然跟着趙襄子堅守。

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爲他駕車,韓康子站在右邊護衛,智伯說道:“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

一聽這話,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因爲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絳水也可以灌韓都平陽。

智家的謀士絺疵對智瑤說道:“韓、魏必反矣。”智伯覺得很奇怪,就問絺疵:”子何以知之?"

絺疵說道:"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智伯認爲絺疵說得有一定道理,第二天就把絺疵的話告訴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爭辯道:”此夫讒臣欲爲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爲危難不可成之事乎?"

韓康子、魏桓子離開後,絺疵去見智伯:"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又問道:”子何以知之?"

絺疵答道:”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仍然不願意接受絺疵的勸諫,絺疵只好請求出使齊國去了。

趙襄子也知道智、韓、魏三家不和,派家臣張孟談祕密出城去見韓康子、魏桓子,跟他們說道:”臣聞脣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而攻趙,趙亡則韓、魏爲之次矣。"

韓康子、魏桓子也附和道:"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又說道:”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

於是,兩人祕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好起事日期後就送他回晉陽城了。夜裏,趙襄子派人殺掉智軍守堤人,使大水決口反灌智伯軍營。

晉國四強相爭,一騎絕塵的智伯爲何落得族滅人亡? 第3張

智伯的軍隊爲救水而大亂,韓、魏兩家軍隊乘機從兩翼夾擊,趙襄子率士兵從正面迎頭痛擊,大敗智伯軍。智伯躲閃不及,在亂軍中被殺,韓、趙、魏三家接着又把智氏家族全部殺死,只有輔果得以倖免。

應該說,智伯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重新恢復了智氏在晉國的最高地位,而且辦事雷厲風行,但他也有致命的弱點,就是看不清對手,總認爲自己能夠包打天下。

趙襄子父子是聰明人,他們早先派可靠的家臣經營晉陽,讓晉陽的官民能夠一心守城,從而經受住了智、韓、魏三家的第一波打擊,爲分化解圍打下基礎。

韓康子、魏桓子當然也不省油,他們想要坐收漁利,實際上最後也達成了目的,晉國落入這三家手裏,只能說不分家是不可能的。

可惜了一個強大的晉國,成就了韓、趙、魏三國,悅史君認爲,這裏有歷史的無奈,但也是一種進步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