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逝世

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逝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1936年6月18日,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馬克西姆·高爾基逝世。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希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今高爾基城)的一個木匠家庭。童年時的高爾基只讀過兩年書,10歲時便被迫自謀生計。他先後當過輪船雜役、飯店跑堂、麪包師、碼頭工人、更夫、鐵路搬運工和司磅員等。這期間,他靠自學讀了許多書。

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逝世

1889年,高爾基在下諾夫哥羅德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1892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便開始用“馬克西姆一高爾基”這一筆名(“高爾基”意爲“痛苦的”)。

1901年,高爾基發表了著名詩篇《海燕之歌》,詩中高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他把無產階級比喻爲英勇無畏地與狂風巨浪搏擊的海燕,預示革命洪流即將到來。這是當時流傳極廣的“革命宣言書”。

1902年高爾基被選爲俄羅斯科學院名譽院士,1905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同年11月在彼得格勒第一次會見了列寧。

20世紀初,高爾基參加並領導了知識出版社,團結了許多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作家。十月革命後,高爾基組織並團結新的文化隊伍,創作多種雜誌,培養青年作家。

1934年,高爾基主持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並當選爲蘇聯作家協會第一任主席。

高爾基的早期作品有3卷集《特寫與短篇小說》,是描繪流浪漢和底層人民的苦難,如《切爾卡什》、《柯諾瓦洛夫》、《淪落的人們》和《奧爾洛夫夫婦》;《鷹之歌》等則通過富有傳奇浪漫色彩的寓意形象,激勵人們嚮往光明和自由。這些作品出版後轟動了文壇。

他的早期作品還有長篇小說《福瑪一高爾傑耶夫》,描繪19世紀末俄國資產階級的分化和瓦解;《三人》寫於1900年,展現了社會底層青年所選擇的不同道路。他的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仇敵》,均以工人運動爲背景,塑造了富有鬥爭精神的工人形象。另外,他後期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其影響也極爲深遠。

他的作品早在20世紀初期就介紹到中國,在中國讀者中有很大影響。

高爾基不僅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而且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創者。他的作品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史上最早揭示無產階級生活和歷史命運的作品。他的創作在繼承俄國和世界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這一無產階級文藝創作的主要道路,列寧也稱他爲“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