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末爲何沒有能通過君主立憲制走向近代化?

清末爲何沒有能通過君主立憲制走向近代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末要走向近代化爲何必須要通過革命的手段而不可以通過立憲來實現呢?其實清末的革命黨實力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後都不是很強大,革命黨要到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組織北伐時才真正具備有實力。而近代中國革命黨多受日本的影響較大,清末出洋留學的主要分爲去歐美與日本,去歐美留學的大都去專研學問了,但凡去日本留學歸來的鮮有不參與革命的,日本成了近代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而日本就是通過君主立憲走向近代化的,君主立憲又是一種較爲溫和、易於實現的改良方式,所以在理論上中國也可以仿效日本通過君主立憲走向現代化。那麼清末立憲派爲何不能率先通過君主立憲使中國走向近代化呢?

從民族情感上來說,我們是以漢人爲主體的國家,我們顯然更樂意接受一個以漢人爲君主的君主立憲制。但並不是說我們就完全排斥、完全不能接受一個以少數民族裔爲君主的君主立憲制。我們其實向來都很包容,如果在今天的體制下的話,我們也能接受一個少數民族裔來作爲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就像美國人接受奧巴馬一樣。在過去,五代時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是沙陀人所建立的王朝,也都能被漢人所接受,並沒有太多的民族隔閡存在。按過去的王朝正統觀來看,從秦漢到魏晉到南朝的宋齊樑陳再到隋唐到後梁這一傳承來看,這些王朝都是漢人所建立的。而後樑被後唐所滅,後唐可以算是真正第一次無太多爭議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朝被承認爲中國正統王朝,而接連的後晉、後漢也都被承認爲正統王朝,而同時期的南方多個漢人割據王國卻都未被承認爲正統王朝。這在於後唐、後晉、後漢都已深度漢化,與漢人其實已無大異。

清末爲何沒有能通過君主立憲制走向近代化?

就像安史之亂中的安祿山、史思明一樣,雖然都是胡人,但即便其造反成功,做了皇帝,其所建立的政權也必然是以漢人爲主體的政權一樣,不會引起什麼民族問題來。但是當南宋、大明被滅亡後,在許多漢人、朝鮮人、日本人看來都認爲“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朝之後再無華夏。”甚至同時期的朝鮮、日本已經把自己看成是中華的繼承了。這在於這兩個王朝都拒絕漢化並且深懼被漢化,牢記自己爲征服者、中華爲被征服地區、刻意打造民族界限,將其本族的利益置於整個中國利益之上,像元清兩朝這樣就很難被漢人從心理接受。 所以,如果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爲君主的君主立憲制,只要其足夠漢化,像被北魏孝文帝徹底漢化過的北魏一樣,像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一樣,視其本族與漢人基本同等相待,那麼這樣的君主立憲制也相對較容易被人接受。

而滿清自其入關起,爲長久維護其本族利益,刻意製造出民族間隔閡來。過去西方學者在介紹清朝時,通常將清朝分爲中國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六大部分來介紹,認爲這是西方國家爲肢解中國而製造的圖謀。其實,這就是清朝統治下實實在在的行政狀況,有些像英國分爲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一樣,彼此界限明確,民族、語言、文化風俗也都涇渭分明,很不一樣。

清末爲何沒有能通過君主立憲制走向近代化? 第2張

清朝統治下的中國缺乏一個整體的國家認識,反而更像一個聯邦體,所以革命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爲口號,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之際還是以“鐵血十八星旗”爲旗幟,“十八星”也僅寓指當時的漢地十八省,並不包括整個大清疆域;至於蒙古、回疆、西藏更是認爲自己就該是一個個獨立的主體;滿人更是視滿洲爲其根本,其入關後不久,就驅逐遼東漢人到關內,並且廣植“柳條邊”以防止漢人向滿洲、蒙古移民,將其他區域視爲其征服的戰利品,就像一個蛋糕,在其有能力獨享時其獨享,在其無能力獨享時,其也寧願與列強分享。所以,“量中華之物力、結於國之歡心”,“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等諸如此類的話語纔不足爲怪。

對於他們來說,問題不是怕這個國家變得如何如何地糜爛、如何如何地水生火熱,而是深怕這個國家的任何變革或進步會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讓自己失去了對這個國家的控制。所以,其必然從中掣肘,成爲中國進步的阻礙。正因爲其將滿人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極其懼怕被漢化,其既得利益與整個中國的進步相背道,纔會阻礙國家的進步,所以中國要想進步、要想走向近代化就必須推翻滿清打破這個阻礙。

隨着民族主義的日益覺醒,清初的一系列暴行,也讓漢人不願意接受一個滿人爲君主的君主立憲制。與後唐不同,後唐建立前,李克用家族就被大唐封爲節度使,長期幫助大唐平定農民起義,並沒有民族間的那種令人髮指的暴行, 所以漢人並不怎麼牴觸。而滿清自建立起,就伴隨着一系列令人髮指的暴行,其入關前,在遼東就有一系列的屠城行爲;入關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一系列暴行更讓漢人刻骨難忘。民族內部的暴行,就好比你的母親被你的父親家暴一樣,你雖然也很憤慨,但最終你也能漸漸原諒、遺忘;但民族間的暴行,就像你的母親被陌生男人打了一樣,那種憤恨與恥辱,是你永遠不會遺忘得掉的。

還有清朝的“剃髮”政策更是漢人難以泯滅之痛,漢人王朝從未對少數民族有過強制的衣冠髮型行爲。且不論這種辮型有多麼地缺乏審美觀,如何地被西方人嘲笑爲“豬尾巴"。對極爲重視“孝道”、極爲重視華夏衣冠、講究儒家傳統的漢人來說,剃髮易服無異於精神閹割了,這是對一個民族的自信與尊嚴的摧毀與踐踏,會讓你覺得即便你有西楚霸王那般的英勇與氣概也會妄稱個男人的感覺。所以,在滿清統治下的國民都顯得極其愚昧與懦弱。

就政治開明程度而言,滿清也離君主立憲制要求相去甚遠。表面上是清承明制,施行的是大明那一整套政治制度,但滿清在骨子裏卻是一個奴隸制部落。在其入關前,就俘虜大量的漢人、朝鮮人爲奴,在其入關後,又通過大量圈地來強迫失地漢人投充爲奴,併爲之頒佈極其嚴酷的逃人法,連被封爲靖南王的耿仲明竟因爲私藏了幾個逃人而被嚇得自殺了事,可見滿清制度的另一般。

清末爲何沒有能通過君主立憲制走向近代化? 第3張

而滿清的跪拜禮儀完全就是奴隸服侍奴隸主的儀式表現,在講究“士爲知己者死”、心目中的明君都是“禮賢下士“的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這種跪拜禮儀也讓人覺得毫無半絲人格。康雍乾時期又大興“文字獄”以加強對漢人的思想控制。

當一個後生向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政壇”不倒翁“曹振鏞請教官場之學時,曹振鏞回答說:“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末代恭親王毓嶦曾經服侍溥儀二十餘年,據其所講:“在溥儀眼中他只是臣子,奴才。溥儀可能認爲自己是主宰世界的人,是天下萬人之尊,別人在他眼裏都是奴才,甚至連他的皇后也不過如此。”清朝這種制度是一種將奴隸制與集權帝制糅合的產品,這種制度的專制與黑暗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過的。夏商周雖然也是奴隸制,但是一種分封式的,並不怎麼集權,更不會視同族與宗人爲奴,朝政基本還是比較開明的。

清末爲何沒有能通過君主立憲制走向近代化? 第4張

在明朝初期,的確也比較集權,但那也是受元朝影響比較大,像廷杖之刑就是蒙古人的遺留,元朝也是帶着典型的奴隸制部落特徵。但到明中期後,已經基本形成了內閣制,所以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國家機構仍然可以運作,萬曆帝特別想立寵愛的鄭貴妃之子福王爲太子,大臣們就是不同意,萬曆帝也只好作罷,崇禎帝后來特別想遷都,無大臣附和,遷都之議也只好不了了之。而這些在清朝都是不敢想象的,清朝要立個太子,哪個大臣敢吱聲個半句?咸豐、慈禧太后他們要逃跑時,哪個大臣敢出來攔着?清朝的官員只知道磕頭如搗蒜,一切但憑皇上聖裁。明朝官員氣急了連皇帝都敢罵,而清朝官員卻連話都不敢講,可見兩者之間的政治開明程度的差距。就此點而已,清朝也離君主立憲制要求相去甚遠。

所以,我認爲清末之所以不可以通過立憲而必須通過革命走向近代化主要是由以上幾點原因而決定着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