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淝水之戰作爲歷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案例,一直以來都被人推崇,據記載,雙方戰力相差懸殊,東晉只有7萬人,然而前秦卻達到了87萬,十幾倍的兵力,但是最終卻還是東晉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人們對主帥也是非常的敬佩。不過,歷史上真實情況當真是這樣的嗎?如果真的有這麼多人,恐怕東晉早就被滅亡了吧。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

國人歷來喜歡講說以少勝多的戰例,諸如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等。特別是淝水之戰,作爲軟弱的南朝對強盛的北方政權少見的空前大勝,更是被人津津樂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東晉以7萬多兵力戰勝前秦87萬大軍,兵力對比達1:12。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東晉在淝水之戰中雖然做到以少勝多,但雙方兵力並沒有誇張到1:12。那麼真實的比例究竟如何?淝水之戰的成色可信嗎?我們且來一一分析。

一、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

關於秦晉雙方的總兵力,最早的史料見於《晉書·苻堅載記》。據該書,前秦於383年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命令十丁出一兵,並將全部公私馬匹全部徵用。富家豪雄子弟徵用爲羽林郎,相當於苻堅的親衛軍。

經過一系列動員,前秦總兵力到達步兵60萬,騎兵27萬。

而東晉的兵力,《晉書》有兩個說法,《苻堅載記》說有7萬多,《謝玄傳》則說有8萬人。晉書編次之日,上距秦晉大戰時已過去250餘年,詳細數據已不可知,7萬多、8萬相去不遠,晉軍大致數字應當就這些了。

在以往的說法中,基本上對秦晉這兩組兵力數字予以概略性比較,即東晉7萬對前秦87萬。

南朝漢兵以少勝多,說出來固然解氣,但遺憾的是,這並非淝水之戰的真實面貌。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 第2張

有兩個點,大家務必認清:

第一,納入南征序列的前秦兵,並沒有達到87萬。

第二,徵發的南征大軍,也沒有完全抵達淝水大戰的前線,實際與東晉交戰的,連一半都不到。

爲何如此說?

據《苻堅載記》所說,前秦的兵力系由全國各地徵發而來,由各個方向彙總後,形成四路大軍向東晉推進。

四路大軍分別是苻融率領的前鋒軍(30萬),進攻彭城的幽冀二州之兵,涼州兵馬,從益州走水路的兵馬(7萬)。

除了前鋒軍與益州軍的37萬人,幽冀和涼州兵馬沒有具體數據。而且值得懷疑的是,涼州名下的兵力,甚至根本沒有全部派出。爲什麼呢?因爲涼州方向正在發生激烈的戰事,也就是呂光的西征。

在前秦進行南征準備的同時,苻堅剛剛派遣大將呂光率7.5萬兵西征前涼。呂光剛出河西,便在焉耆、龜茲一帶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鬥,鄯善、高昌、車師等附庸國都派出軍隊協助秦軍作戰,在勝負之機尚難把握的情況下,前秦不可能將河西走廊的兵力萬里迢迢徵調到南方前線。

所以說,賬面上的87萬人,有一部分幾乎就沒有動窩,這個87萬之說,似乎只是前秦公佈出來虛張聲勢的。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 第3張

二、苻堅糟糕的分兵戰略

前秦徵調的總兵力固然沒有87萬之多,但能運用到前徵前線的兵力,也遠遠比東晉軍爲多,總體上形成5:1或者6:1的優勢並不在話下。

但苻堅並沒有用好處於優勢的兵力,反而一再使用分兵戰略,徹底消解了力量上的優勢。

如前文所述,前秦大軍分爲四個方向進兵,直接威脅東晉國防線的只有三路,也就是前鋒軍、益州兵、幽冀兵。

古代後勤保障能力有限,機動能力不足,採取分兵策略倒也無可厚非,但苻堅在戰略安排上出現了較大的失誤。

益州兵遠隔萬里且不說。幽冀兵主攻方向是彭城,如果沿彭城南下,進叩淮河沿線。苻融的前鋒軍與之協同,重點進攻壽陽一帶,兩路一南一北,東晉兵少,必須收縮防線。前秦軍便可收分進合擊之效,把主要兵力匯合至淮南,實施泰山壓頂式的打擊。

然而,苻堅似乎對前鋒軍的戰鬥力過於執迷,幽冀兵抵達彭城後,幾乎沒有再進一步,而是株守於淮北,坐觀前鋒軍在壽陽苦鬥。爲何作出這樣的戰略安排,從軍事上看殊不可解。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 第4張

如果非要給苻堅找理由,可能有兩條:一者,幽冀兵長途跋涉勞累不堪,對淮北地理不熟。二者,前秦第一次發動南伐時,主攻方向就是彭城,結果在彭城、盱眙、三阿一線遭到東晉毀滅性打擊,所以此番秦軍再來持重不進,只保持戰役威懾而不急於進兵。

作爲後見者,我們並不能強調要比古人高明多少,前秦當時作出這種選擇,有持重的考慮並不爲過,然而如此舉措確實形成了戰略失着,失去了分兵的意義。

這是大方向上分兵戰略的失策,在具體戰役方向上,前秦又進行了不必要的分兵。

戰略決戰,本該集中使用精銳力量,在某一個點上實施重點突破,進而帶動全局奪取優勢。即便一線平推,也應有所區別、體現主從,擔負主攻任務的兵力,必須在質量和數量上都保持足夠優勢。

前秦內部雖然大多數人反對南征東晉,但大多數人似乎只着眼於前秦內部的民族矛盾,以及東晉道義上的優勢。然而具體到軍事問題上,前秦連年戰勝,使得從天王苻堅到領兵作戰的將領,都對軍隊戰鬥力充滿着自信與盲目樂觀。他們似乎認爲,前秦軍的戰鬥力遠遠強於晉軍,對東晉剛剛組建的北府軍並沒有足夠重視。

即使苻融這位相對較爲清醒的統帥,也犯了輕敵的錯誤,在大方向分兵的情況下,又盲目樂觀地分兵進取。

於是乎,前秦大軍,就在一分再分之下,逐漸喪失了數量優勢。

這是前秦致敗的最直接原因。

淝水之戰苻堅到底有多少兵馬?7萬對87萬有多少水分? 第5張

三、前線優勢只有三倍

那麼,前秦到達淮南前線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晉書·苻堅載記》說苻融麾下有25人,《資治通鑑》說有30萬人,未知孰是。但按史籍先後看,似乎《晉書》更爲可信。

苻融這25萬人,包含了慕容垂一部兵力。慕容垂被苻堅派出單獨領軍,進攻隕城一帶,從戰略上看,是牽用來制東晉荊州刺史桓衝的七八萬兵力。

慕容垂有多少兵力並無直接記載,但參考378年慕容垂攻荊州率軍5萬,淝水大敗後慕容垂有兵3萬餘,所以可以推知,慕容垂從前鋒軍裏又分出大概4-5萬人。

即使按《通鑑》的說法,前秦到達淝水一線的兵力,大概只有25-26萬人。而東晉北府軍有7萬多人,前秦只擁有3倍多的優勢。這實在稱不上什麼“懸殊”。

更糟糕的是,在數量優勢如此低微的情況下,前秦軍仍然盲目自信,急匆匆地投入決戰。

苻融將晉將胡彬的援軍阻斷於壽陽外的硤石口,遂向苻堅報告,說東晉兵馬不多,援軍受阻,我軍應當迅速抓住晉軍主力進行決戰。

苻堅當時正率領後繼兵力駐紮於項城,在還沒有摸清狀況之下,輕率地帶8000輕騎急馳壽陽與苻融會合。

也就是說,在苻堅看來,只需要用前鋒軍就能擊敗東晉軍。

這種可怕的輕敵情緒繼續支配着前秦高層。直到兩軍遭遇,洛澗一戰,秦將樑成手下5萬人,居然被東晉劉牢之的8000人擊潰,前秦軍才如當頭棒喝,認識到形勢的不可捉摸性。

然而爲時已晚。比前秦人更早認清形勢的東晉主將謝玄,不顧雙方兵力有差距的現實,主動靠前求戰,壽陽城下一戰,精銳的北府軍擊敗前秦軍,製造了這一場足以扭轉南北形勢的大勝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