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翰林院是什麼樣的機構?何時纔開始出現的?

翰林院是什麼樣的機構?何時纔開始出現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爲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爲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無甚實權。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爲翰林官,簡稱翰林。宋朝後成爲正式官職,並與科舉接軌。明以後被內閣等代替,成爲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爲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清貴,是成爲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翰林院是什麼樣的機構?何時纔開始出現的?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羣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張九齡、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選翰林院被稱爲“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翰林學士不僅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踊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翰林制度和科舉制度是封建中國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構。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

然而,成爲翰林的輝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識分子投身科舉,造成了人才浪費。社會重文士輕技工,拖緩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學界和思想界的主流處於皇帝的監管之下,對學術自由和知識分子的思想獨立起了壓抑作用,有利於皇帝進行專制統治。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翰林一詞最早可以在漢代揚雄的《長楊賦》中看到。由於漢代文學侍從在玉堂殿待詔,故翰林院也常被稱爲玉堂署,明朝初年,洪武帝稱翰林院爲詞士之林,賜御匾“詞林”,故又稱詞林、士林院。而翰林院人員往往必須修史、考訂實錄,故又稱爲太史院。

歷史

翰林院是什麼樣的機構?何時纔開始出現的? 第2張

翰林院始創於唐朝。初時主要收集各類文學、醫卜、方伎、書畫方面的人才,供皇帝遊樂消遣。自唐玄宗後,分出翰林學士院,負責爲皇帝起草機密詔制,舊翰林院則無甚實權。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

唐朝之後,翰林學士院的政治地位經歷過“兩高三低”的變化。五代十國時期,武人得勢,翰林勢力大降。宋朝後翰林院結構得到規整,與科舉制度的關係亦確立下來,權力達到唐以後第一次高峯。遼、西夏、金、元時期,雖仿效唐宋建立翰林院,以籠絡漢族文人,但實權很少,遼朝更是將翰林院、國史院合併。明朝初期,翰林院恢復唐宋時的地位,達到第二個高峯。永樂朝之後,翰林院被內閣代替,逐步遠離政治,成爲撰修書史和起草一般文書的普通機構,但作爲養才儲望之所,翰林地位清貴,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都從此而出。清朝時,翰林的地位並無變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使翰林院逐漸沒落。清朝滅亡後,翰林院不復存在。

唐朝:翰林的形成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設立由各種有才能的人士供職的官署,稱爲“別院”,是爲翰林院的前身。除文學人才外,醫卜、方伎、書畫、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選,主要是供皇帝遊樂消遣的機構,史稱“翰林初置,人才與雜流並處”,當時任職者並無名號,到了高宗時,開始稱爲“北門學士”。唐玄宗時遴選擅長文詞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初稱翰林待詔,爲“等待詔見”之意,有張說、陸堅、張九齡等。後來改稱翰林供奉,翰林院因此逐漸演變爲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另建翰林學士院,將文學之士從雜流中分出,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品秩,以原品入值,由官員充任。任翰林的官員在履行翰林職責之外,與其它官員無異,照常工作。翰林學士院是負責起草詔命、參預機務的樞要部門,而原來的翰林院也稱舊翰林院,維持原本的功能,爲普通機構。後來又設翰林侍講學士和翰林侍書學士,與學士院無關。翰林學士初置時,並無人數限額,後來依照中書舍人之制,置學士六人。憲宗時設立學士承旨,爲衆學士之首,單獨召見。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局面嚴重,皇帝與朝臣聯合反對宦官的鬥爭以及朝臣內部的黨爭日趨激烈。在這種局面下,號稱“天子私人”的翰林學士得以在政治地位大幅提高,先是起草內製、參謀顧問,侵奪了中書省的權力;繼而參預機密,權力趨於鼎盛。唐德宗時,翰林學士已有“內相”之稱。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分工日趨明確。學士負責起草任免將相大臣、宣佈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稱內製;而中書舍人負責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稱外製。二者並稱兩制,而內製重於外製。翰林學士也常被升爲宰相。

至唐順宗時,翰林權力達到過一次高峯。翰林學士王叔文與其他翰林學士實施新政,與當時集軍中大權在手的宦官集團展開鬥爭,充分利用了翰林職權上的便利,不過最終失敗。以後宦官集團基本控制了朝中大權,翰林勢力又趨式微。

五代十國時期,翰林地位較低。後晉天福五年時更曾經一度取消翰林學士,將其職權併入中書舍人,但後來恢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