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大唐的王朝悲劇是如何造成的?“盛世”背後的真實面貌是什麼?

大唐的王朝悲劇是如何造成的?“盛世”背後的真實面貌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唐的王朝悲劇是如何造成的?“盛世”背後的真實面貌是什麼?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說起大唐,我們每個人都會爲之自豪和心生嚮往。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政權,歷史自此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唐太宗「貞觀之治」顯現出「自曠古而來,未有如此之盛者」的開明局面,年輕的唐玄宗勵精圖治,打造出「開元盛世」。

然而盛世不長,公元755年爆發的驚天突變——安史之亂,戳破了王朝美夢的幻象,大唐從此一蹶不振。誰能想到,由盛轉衰,竟是頃刻之間。

我們不禁發問,大唐真的是盛世嗎?它的王朝悲劇是如何造成的?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01.

「盛世」的反面

無可置疑,大唐是一個海納百川、詩情盎然的時代,涌現出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中原與西域各國文化交融,更是培養起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心態。

大唐的王朝悲劇是如何造成的?“盛世”背後的真實面貌是什麼?

▲乾陵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壁畫《禮賓圖》,左邊三人爲唐代鴻臚寺官員,右邊三人分別爲東羅馬帝國、高麗以及少數民族的使節。

可是,唐朝思想實則流於氣概,而少有思辨。同樣是文藝發達的年代,大唐前不及盛行清談的魏晉,後不如理學大成的宋朝。

再把目光下沉到民生方面,雖說杜甫在《憶昔》詩中不無讚揚,對開元盛世的光景大力描繪: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天下太平,社會安定,糧食米倉裝得滿滿的,隨時就能出去看世界,聽着就令人羨慕。可是別忘了,去掉記憶的濾鏡,杜甫也寫過: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這首《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揭露的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令人觸目心驚。千百年來,人們只傾醉於盛唐「金樽清酒鬥十千」的風流氣度,卻鮮少有人關注「田家老瓦盆」的悲慘生活境遇。

更不要說杜甫在《兵車行》中,憂心如焚地傳達征夫的訴苦。唐玄宗長期以來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生活造成水深火熱的巨大災難: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大唐的王朝悲劇是如何造成的?“盛世”背後的真實面貌是什麼? 第2張

▲《兵車行》畫家徐燕孫於1956年創作,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而這些,只是盛世「反面」的冰山一角。

02.

「自食惡果」的政治隱患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大唐盛世?

對此青年歷史學者王珊老師在明白講讀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時,曾用三條主線總結李唐王朝三百多年的政治興衰,分別是:「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統治革命及黨派分野」,及「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係」。

當我們剝開唐朝的表皮,深入挖掘時,會發現唐朝政治矛盾重重。日本學者氣賀澤保規在《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中,就曾指出: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唐朝其實也是一直處在險峻的政治糾葛與矛盾的漩渦之中......輝煌的大唐帝國之名而聞名於世的這個漫長的時代,實際上絕非一馬平川的坦途。」

大唐的王朝悲劇是如何造成的?“盛世”背後的真實面貌是什麼? 第3張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作者:氣賀澤保規譯者:石曉軍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

要論唐朝的政治糾葛和政權交替,從長幼繼承權鬥爭的「玄武門之變」,到欲要取代李唐王朝的「武韋之禍」,總要歷經一番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的宮廷喋血。

王珊老師在講讀《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時談到,帝家李唐祖爲胡人,不謹綱常禮法,氏族「文化之關係較重,而種族之關係較輕」,從而導致文武分野、宦官得道、藩鎮爲禍。

當唐玄宗曾坐擁大好山河,但承平日久,晚年變得懈怠朝政事務,沉溺於楊貴妃的溫柔富貴鄉,將大權交給宰相李林甫時,殊不知大唐功業劫數將至。

李林甫屬於主流的關隴統治集團,爲了維持政治根基而獨攬朝政,他致力於消滅潛在對手,尤其對科舉出身的官僚窮追猛打,把政壇攪得烏雲密佈、人人自危。

要命的是,李林甫爲了分散軍權,向玄宗提議廢除由文官擔任守備邊境的節度使,並代之以外族,也就是非漢人出身且大字不識的武將。這個謀一己之私利的政策,結果造成內輕外重的邊防形勢,邊將掌握了大量的邊軍,給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叛亂種下了禍根。主導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一個藉由形勢而混進統治上層的外族蕃人。

歷史學家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認爲:

「本意在中央集權,而演變所極,卻成爲尾大不掉。東漢末年之州牧,即已如此,而唐代又蹈其覆轍。安史之亂,即由此產生。而安史亂後,此種割據局面,更形強大,牢固不拔。」

當中央與地方的政治矛盾和權勢爭鬥愈演愈烈,大唐盛世的根基也就逐漸被腐蝕和挖空了。

03.

挖掘歷史的真相

對於唐朝外患與內政的關係,王珊老師強調,唐朝對外的軍事佈局、統治階級的盛衰都與邊患有着密切聯繫。

唐朝自建立以來,就有着遠征討伐的傳統,1237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積(公元661—663年唐高宗龍朔年間)不是白來的。不過,唐朝的軍事實力真的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強大嗎?

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曾指出:

「唐朝的武功從表面看,雖和漢朝相等,其聲威所至,或且超過漢朝,但此乃世運進步使然,以經營城外的實力論,唐朝實非漢朝之比。」

其實,唐朝在對外作戰上,敗仗遠多於勝仗,從受制於吐蕃、突厥,到命數消耗在南詔手裏,暴露了其軍事上的色厲內荏。

比如唐太宗晚年時,企圖解決隋朝遺留的高句麗問題,親統大軍出征。可是高麗句防禦堅固,唐軍陷入持久戰後,最終無功而還。

還有公元751年著名的怛羅斯戰役,由安西大都護高仙芝帶領的一支小股軍隊,與剛剛崛起的阿拔斯王朝,在如今哈薩克斯坦南部邊境發生衝突。

結果呢?唐軍大敗,從而阻斷了唐朝挺進中亞的步伐,這場戰役也成爲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前奏。

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大唐的盛世威風,也要認識到它在內政外患的高壓下,已然不堪重負的真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