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迫以一種極其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但他的變法卻被保留了下來。憑藉着這套變法,秦國越打越強,終於蠶食六國,併吞八荒,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大業。

那麼,爲什麼商鞅變法沒有像歷史上大部分改革那樣人亡政息,而是繼續發揚光大了呢?從商鞅被車裂到秦國統一全國,相隔百年,爲什麼其他諸侯國不能效法商鞅變法以圖自強呢?

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圖 影視劇中的商鞅形象

秦國能夠對外保持極強的攻勢,主要依靠的是軍功爵制,這是商鞅變法中非常外顯的一部分。

簡單的說,就是秦國的士兵每砍下敵軍一個人頭,官府就賞給他1級爵位、1傾田產、9畝宅基地、1個奴僕,軍功爵位共有十八級(秦始皇時增加到二十級),達到五級及以上就能成爲軍官。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第2張

因爲軍功爵制的存在,秦兵在戰爭中積極性極高,甚至出現了腰間別着人頭在戰場上衝殺的場面,因而也有了“虎狼之秦”的威名。

六國畏秦如虎,但他們如果要效法商鞅變法特別是秦式的軍功爵制,卻是一件極困難的事。因爲當時的六國都面臨着一個幾乎無解的難題:無地可分。

如果沒有土地,爵位就只是一張口頭支票。而商鞅變法,通過一系列配套改革,將這種承諾落到了實處。

當時的秦國,內憂外患,改革圖強的呼聲極高。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第一年就以強勢手段重新劃分了國內宗室公卿官吏的土地,所依據的就是首發先聲的軍功爵制。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第3張

圖 秦孝公與商鞅

此舉顯然極大損害了國內的即得勢力,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商鞅變法,高潮時一度發展到數千人到宮門外情願,廢新法,驅商鞅!

然而秦孝公卻不爲所動,堅決支持商鞅變法,並把這些宗族豪強都遷到了邊城(可見當時秦國的君權已經十分強大)。甚至於,還規定了宗族子弟沒有軍功將會被除籍的嚴酷制度。

如果變法僅止於此,那麼秦孝公死後,變法必然會夭折,那些被損害了的人必然瘋狂反撲,商鞅豈止於車裂,其變法也必然立時崩壞。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第4張

圖 商鞅之死

許小年在《成功的改革和失敗的改革》中提出改革的兩種類型:突破性改革和修補型改革。修補型改革最終都失敗了,能夠成事的只有突破性改革,因爲它實現了新老勢力雙贏的結果。

商鞅變法就是一種突破性改革。

在打壓了第一輪反對浪潮後,秦國又通過一系列對外戰爭,讓一大批新的軍功貴族冒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舊貴族的合作勢力)。秦孝公遷都咸陽後,又進一步推行新的土地制度(“廢井田,開阡陌”即土地私有化)、新的行政制度(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編訂戶口,革除戎狄風俗(大家族羣居改爲小家庭單獨立戶)。在制度上保證了國家財稅的充足,也爲軍功爵制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通過一個個小家庭戶口徵稅和徵兵,又通過戰爭不斷收進土地,再按軍功爵制分配土地,讓更多小家庭涌現。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運轉的閉環。

秦國在百年統一戰爭中屢屢受挫,卻打不垮,打不弱,反而越戰越強,誠然與秦國有崤山天險的地緣優勢有關,也與六國無法真正同心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爲有秦國這套耐力極強的制度。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第5張

圖 秦孝公

當然靠戰功獲得土地不可能毫無限制,因爲土地總有分完的時候。於是秦國又規定,軍功爵達到九級以上就不再輕易授予土地,而是改用稅邑的方式補償。土地有極限,財富無盡頭。

通過這一系列改革,秦國才真正實現了強勢崛起。而隨着時間推移,原先舊貴族勢力也完成了轉變,適者生存,強者更強,他們中有的甚至還通過軍功取得了比之前更顯赫的地位。

到最後,秦國舉國上下都成了變法的受益人,那麼又有誰還會去反對它呢?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第6張

商鞅之死,實是人們對其個人在變法過程中“刻薄少恩”的憤恨,而不是對其變法的清算。史載,商鞅死,“秦人不憐”。

那麼,六國爲什麼沒有借鑑秦國的變法經驗呢?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能。

六國的情況各有不同,雖然他們中也有的推行了郡縣制、類軍公爵制等制度,但土地制度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這從根本上限制了六國無法複製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

戰國前期曾稱霸一時的魏國,其所施行的“魏武卒”制度也是一種按軍功授田的制度,但獲益的對象僅限於“魏武卒”,也就是軍中的精英部隊而已。更何況,隨着魏王的濫賞(曾一次性賞賜了八千傾土地給幾個貴族,而當時一傾土地就足以養活一家人了)和軍事上的節節敗退,最終連這種不完全的制度都無法維持,更何況秦國那種全民都能獲田的制度了。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第7張

圖 魏惠王時魏國衰落

其他幾國,南邊的楚國軍政長期被昭、景、屈、項等世家大族把持,君主集權程度是六國中最低的。楚國要借鑑推動商鞅變法,很可能連第一步都走不出去。

東邊的齊國,雖有稷下學宮這樣的學術中心,但軍政也被田氏貴族壟斷,要撼動這顆枝葉繁茂的大樹太難了。何況齊魯文化也與秦國截然不同,比如齊魯對工商業的態度,就和商鞅的重農抑商背道而馳。

韓、燕兩國,實力最爲羸弱。韓國最倒黴,四周都被強國環繞,誰都能來插一腳,根本無力推動改革。燕國倒是有改革稱雄的決心,但可惜長期被趙國如虐狗般吊打,而且內亂不斷,燕昭王之後,內政更是趨於保守。

與秦國軍政最爲接近的是趙國,但在土地政策上,趙國和列國一樣都趨向於優先滿足貴族階層的需求,最終導致其耐力不足。而在軍事上又總是喜歡在關鍵時刻以宗室代替大將(趙括代廉頗、趙蔥代李牧),錯失了一次次大的機會,終於在秦趙爭鋒中敗下陣來。

商鞅變法爲什麼沒有人亡政息,反而繼續發揚光大? 第8張

歸結起來一句話,六國因土地政策的不同,導致了他們無法效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這是根源。其他因爲國內外形勢、地緣、執政理念和機遇的各種不同,導致他們沒有效法商鞅,則是外因。

六國除韓、燕以外,魏、楚、齊、趙都曾稱雄一時,但最終衰落,被後起的秦國吞滅,不得不說,商鞅變法的不可複製性,是其中一大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