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讓千萬人受災的“丁戊奇荒”,爲什麼會如此嚴重?原因是什麼

讓千萬人受災的“丁戊奇荒”,爲什麼會如此嚴重?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光緒初期,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等北方五省,以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俱受波及,爲害之烈,爲患之深,史所罕見,1000多萬人殞命,史稱“丁戊奇荒”。

災荒之時,清廷沒有完全從國內戰爭的糜爛之局中恢復元氣,邊疆危機又接踵而至。荒區內,成千上萬的饑民、流民以及此滅彼起的鬧荒、民變,使略趨平靜的局面動盪不寧。

內憂外患,交相煎迫,清廷似乎朝不保夕。

爲了穩定統治,清廷採取蠲免賦稅、散放錢糧、設廠放粥、設局平糶及以工代賑等一系列荒政措施,賑災安民,不可謂不努力。

然而,這一傳統救災方式起到的效果卻並不稱得上好,與風起雲涌的“義賑”(近代工商業者如江浙紳商組織和發動的民間賑災事業)相比,黯然失色。

戰爭結束後,北方老百姓的差役負擔依然沉重。“農民終歲所入,納賦應差牛力籽種外,實無所餘,甚爲賠累”,有時連“種糧盡糶賣以應追呼”,生計日窘,即使正常年景也難資餬口,一遇荒歉,立即陷於饑饉流離。時人談及奇荒與賦役,痛切地指出:“餓殍見於既荒之際,飢溺已形於未荒之年”。

讓千萬人受災的“丁戊奇荒”,爲什麼會如此嚴重?原因是什麼

陝甘總督左宗棠反覆強凋“恤貧以保富爲先,辦賑以遏亂爲急”,“荒政救飢,必先治匪”,並不斷提醒陝西巡撫譚鍾麟“辦賑須藉兵力”,對“藉飢索食、仇視官長”的所謂“匪類”,“非嚴辦不足蔽辜”。於是,鋌而走險的饑民、流民無不慘遭屠戳,地方豪紳奸商則有恃無恐,紛紛乘災打劫,更加深了災難。

讓千萬人受災的“丁戊奇荒”,爲什麼會如此嚴重?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救荒之時,清廷內部派系之爭日趨尖銳,皇室紛爭不己,督撫各自爲政,中央與地方矛盾重重,或遇利必爭,或遇事推諉,明爭暗鬥,風波靡定,統治機構運轉失調,行政效率大爲降低。

這種情況不可能讓救災走上統籌規劃、協調一致的軌道。誠然,在清廷督導之下,被災各省不少督撫大員勤於賑災,不辭勞瘁,但往往自顧不暇,各自爲戰,災輕或無災省的封疆大吏除少數心存利濟、熱心支持外,大都作壁上觀,對於清廷支援災區的諭令,囿於畛域之私,或拖延搪塞,或大打折扣,從不認真執行。

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力

外國資本主義不光輸入了鴉片,還輸入了“現代”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特別是《北華捷報》中關於“丁戊奇荒”的報道,反映出其信奉的自由貿易及放任經濟。這與中國傳統官賑做法相矛盾。

當時,印度和愛爾蘭的特大饑荒與“丁戊奇荒”幾乎同時發生,但英國在兩地的決策人及賑濟官員堅持不干預,拒絕國家對養活人民應負家長式責任。那時,英國認爲受災地的窮人懶惰而過度依賴,難民應致力於公共工程項目,以換取食物或勉強餬口的工資。

讓千萬人受災的“丁戊奇荒”,爲什麼會如此嚴重?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英國編輯們對清廷免費爲饑民發放食物及現金大惑不解,認爲“丁戊奇荒”之所以發生,是因爲缺乏科學、鐵路和資本主義經濟,指責北京“統治者官僚”“將一場嚴重的匱乏加劇爲饑荒”。

傳統荒政的迴光返照

平心而論,針對丁戊奇荒,清廷組織的賑災,時間之長,地域之廣,數量之多,堪稱史上之最。同時,作爲傳統荒政在近代史上的大規模實踐,賑災又多多少少打上了近代文明的烙印,滲入了不少諸如海外僑胞的輸捐和國際社會的援助等新的因素。

傳教士李提摩太讚美了清廷的賑災工作,“與中國政府本身的工作比起來,外國人的努力最多不過是桶裏的一滴水。在豁免稅務和直接給予山西賑濟之中,它至少給予了200萬英鎊。”他們讚揚了清廷在饑荒區域禁止罌粟種植的努力,將饑荒看作對英、中兩國的教訓,並批判了英國的一些對華政策。

但是,由於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和破壞力量,清廷的賑災實際只是傳統荒政的迴光返照,又因爲被迫向英國和其他列強所代表的“現代性”開放,清廷國家生產力、公共福利特別是救災能力迅速下降,在國內戰爭和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和世界市場動盪的衝擊下,倉儲又發生災難性損耗,朝廷,再也無法像18世紀的盛清那樣賑災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