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對待敵人仁慈還是殘忍?梅花K亞歷山大的爲將之道

對待敵人仁慈還是殘忍?梅花K亞歷山大的爲將之道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是撲克牌中的梅花K,其名意爲"人類的守護者";他16歲拜亞里士多德爲師,20歲繼皇帝位,22歲始攻波斯,30歲時就成就了古代歷史最大帝國,但33歲就倉猝離世,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他是馬其頓的巴賽勒斯、希臘同盟霸主、波斯沙阿、埃及法老、亞洲之王"亞歷山大大帝",前352年7月21日出生。

對待敵人,到底是應該仁慈還是殘忍?亞歷山大在10多年的征戰生涯中攻城拔寨無數,他將比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統帥更多的面臨如何合理的對待所面對的敵人的事情。作爲馬其頓帝國的締造者,西方四大名將之一,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拿破崙說:“我對於亞歷山大特別感到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藝術”。

在歐洲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若論將道、影響力、地位以及傳奇色彩,恐怕人數不少,而其中比較出色的一個,當數馬其頓王——響徹千秋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馬其頓王菲力普十幾個子女中最優秀的後代,他的啓蒙老師是著名的底比斯才女,在他16歲的時候,他拜希臘著名的哲學大師亞里士多德爲老師學習哲學、醫學、動植物學和地理,培養了他好學的精神以及科學推理和邏輯分析的思維能力。亞歷山大是幸運的,在文化修養上,他繼承了希臘世界的文化精髓;在軍政才能上,他繼承了菲利普一生縱橫巴爾幹半島所向無敵的軍政經驗;同時,他還繼承了一支偉大的軍隊——集希臘世界數百年的戰爭經驗之大成(菲利普的軍事才能很大部分來自於他早年師從底比斯名將埃帕米農達),而後由菲力普父子發揚光大的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馬其頓軍隊。

當然,亞歷山大之所以如此之傑出,能在十年之內建立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除了他本人的幸運和波斯帝國的衰落外,還在於他個人強烈的使命感、鋼鐵般的意志、非凡的自制力,他很少貪圖享受,而總是把精力不知疲倦的投入到征服事業當中,在他心中,只有能夠與古希臘神話英雄相提並論才能滿足他的征服慾望;唯有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功勳纔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他不僅要做人中之龍,還夢想成爲爲人類所讚頌和敬仰的神。

在任何戰爭中,軍隊的統帥都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對付眼前的敵人?對於已戰敗的敵人,該如何處理?對於投誠的敵人,該如何處置?對於俘虜,該如何對待?因爲並非所有的敵人都是負隅頑抗者,並非所有的敵人都對自己所屬的軍隊有同樣的忠誠度,等等,還有其它一些相關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曾經的敵人是可以轉化爲我方的力量的;同理,曾經的盟友也是可以轉化爲敵人的。因此,這幾個問題處理得好,將對我方的軍事行動十分有利,處理得不好,又將對我方的軍事行動造成莫大的阻礙。

對待敵人,到底是應該仁慈還是殘忍?亞歷山大在10多年的征戰生涯中攻城拔寨無數,他將比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統帥更多的面臨如何合理的對待所面對的敵人的事情。作爲馬其頓帝國的締造者,西方四大名將之一,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拿破崙說:“我對於亞歷山大特別感到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藝術”。

對待敵人仁慈還是殘忍?梅花K亞歷山大的爲將之道

波斯帝國雖然龐大,但是其民族矛盾問題十分突出。亞歷山大東征首先面對的是波斯人統治不夠牢固的地區,從小亞沿地中海南下一直到埃及,都屬於這種地區,這裏的絕大數居民,都是波斯人統治下的希臘人。亞歷山大除非特殊情況,一概奉行懷柔政策,只要是對他示好或者有示好可能的地區,他都不放棄一絲懷柔的機會。對於主動投誠者,他一般派一小部分軍隊前往接管,並任命其中一軍官爲最高長官。對於採取寡頭政治的城市,他取消寡頭政治,恢復民主,甚至允許他們制訂自己的法律。命令當地居民交納和過去交給大流士同樣數量的捐稅,允許他們保持他們原有的風俗習慣。對於那些被迫幫助波斯打仗的城市,他一般也既往不咎,他的慷慨仁慈使他深得民心,例如接受埃菲薩斯城投誠的時候,他把所有因爲他而被放逐的人都找回來,取消了寡頭政治,恢復了民主。命令居民爲阿提米斯廟捐款,數目跟他們過去捐給波斯人的一樣。埃菲薩斯人由於解除了對寡頭政治的恐懼,馬上就開始懲戒那些與波斯有關的人,並殺死了不少重要人物。亞歷山大聽聞後馬上禁止他們進一步追究和懲辦,他知道此戒一開,有些人就會藉機公報私仇、謀財害命,他們就會把某些無罪的人跟有罪的一起處死。亞歷山大對埃菲薩斯人這樣處理極得人心,這在過去是不多見的。這種種的仁慈政策使大量城市紛紛倒向亞歷山大,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亞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我們將不難發現亞歷山大在地中海沿岸所獲取的絕大多數城池都是對方主動獻出的。這種仁慈的政策同時讓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大大加強了這些地區的控制,而不需要浪費有限的兵力去過多的投入後方的鞏固中。因爲他深知仁慈使人和解。至於負隅頑抗的城市,亞歷山大幾乎採取了毫不留情的手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是極端的殘忍。

公元前335年,也即遠征波斯的前一年,亞歷山大爲免除遠征波斯的後顧之憂,北上討伐多瑙河附近的民族。在當時全希臘軍事實力數一數二的城邦底比斯(Thebes),一小部分反對亞歷山大的人趁機暴亂,他們假稱亞歷山大已戰死它鄉,以此得到民衆的支持。亞歷山大得到消息後,急行軍15天到達底比斯城下,他起初並不進攻,只是將大軍駐紮在城下,等待底比斯人悔改,他希望能夠採取仁慈的手段而非殘忍的圍攻,當他看到底比斯人沒有絲毫投降的意向後,馬其頓全軍便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經過艱苦的戰鬥,底比斯人抵擋不住英勇善戰的馬其頓人的進攻,最終全軍崩潰,城市淪陷。馬其頓部隊,尤其是由福西亞人、普拉太人和包歐提亞地區其它各族組成的部隊,懷着憤激的情緒,到處屠殺停止抵抗的底比斯人。不論是老人,小孩,還是婦女,兒童,兵鋒所向,一個不留。這種恐怖的行爲簡直就如同報千年仇雪萬年恨那樣的大屠殺,戰後全城邦倖存者一律淪爲奴隸。

這次希臘大劫,由於遭劫的城邦之大和屠殺之殘酷性,以致引起參與者和希臘其它城邦極大的恐懼。遠征記的作者亞里安把這次大劫與希臘歷史上的歷次大劫做了比較,他認爲,不要談希臘歷史上的歷次戰禍,即使是跟雅典人在西西里島遭受的慘禍比較,這次慘禍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次西西里慘禍還沒有使人們感到象底比斯這次浩劫這麼驚心動魄;對希臘各城邦來說,也不象這次這樣使他們感到大難臨頭,驚惶失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