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中國古代爲什麼沒有參與大航海時代,也不開闢海上新航線?

中國古代爲什麼沒有參與大航海時代,也不開闢海上新航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大航海時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派出了他的第一支探險隊——這支探險隊只有一艘橫帆船,寒磣得不像話。可是,誰能想到,正是這支探險隊發現了非洲馬德拉羣島、加那利羣島等地,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爲“地理大發現”,因爲它是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系列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達·伽馬開闢了了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達印度的新航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然而,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國家的海外貿易,刺激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家對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征服,爲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積累,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遺憾的是,雖然中國在1405年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鄭和下西洋,早於比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規模,也遠遠大於亨利王子、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船隊。但是,中國仍然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沒有參與到這項人類歷史上極爲重要的文明進程。

那麼,古代中國爲什麼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呢?

一、古代中國缺乏參與航海大時代的動力

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爲什麼熱衷於參與航海大時代?簡而言之,他們都是國土狹小、資源短缺的國家。當陸地資源已經被髮掘到極致後,他們只能到海洋上尋找生存發展的機會。

中國古代爲什麼沒有參與大航海時代,也不開闢海上新航線?

恩格斯就曾經寫道:“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黃金、絲綢和香料等資源,正是歐洲國家參與航海大時代的強勁動力。

15世紀初——16世紀初的古代中國,正處於明朝最鼎盛的階段。彼時的明朝,國土廣袤,人口衆多,農業發展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曾經於1574年來到中國福建停留了兩個月零九天的西班牙人馬丁·德·拉達驚歎於中國的富足:“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着,家裏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怎麼可能產生冒着生命危險到海上去搜尋新大陸的探險家呢?

二、古代中國不需要海上的新航線

在15世紀之前,東方、西方之間通商的商路不暢,成本很高,使得從東方運到西方的貨物價格是原價的6——10倍。爲此,歐洲國家繼亟需開闢一條從歐洲到亞洲的新航線。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大部分地區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不需要從歐洲進口貨物——那時候的歐洲,也沒有拿得出手的貨物出口到中國。在明朝初期,中國爲了防止倭寇對沿海地區的侵擾,甚至一度出臺了禁海令,禁止中國商人到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這等於是將已經開闢的航線都堵死了,更別說開闢新的航線了。

中國古代爲什麼沒有參與大航海時代,也不開闢海上新航線? 第2張

所以,中國根本就不需要開闢海上的新航線。

三、古代中國遠洋航行技術已經落後於歐洲國家

15世紀初,得益於科學技術的提高、地理知識的進步和造船能力的加強,歐洲國家的遠洋航行成了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

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可中國卻不是海洋國家,而是一個大陸國家。中國南方與北方、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交通運輸,除了依靠陸路外,就是依靠京杭大運河,而不是海路。這就使得中國的航海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

唐朝是公認的盛世,可鑑真東渡日本,經過了5次失敗,到第6次才成功。可見唐朝時期的航海技術並不高。古代中國航海能力最高的是宋朝,宋朝沒有實行禁海令,海外貿易相當繁榮,航海技術得到大幅度提高。可在宋朝之後,航海技術再次下降。明朝時期,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是沿着海岸線航行,其難度遠遠比不上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遠洋冒險。

所以,就算明朝有探險家參與航海大時代,也註定走不了多遠。

四、古代中國的遠洋航行缺乏利益支撐

古代中國建立了一套“朝貢體系”。在“朝貢體系”下,各國遣使前來中國進貢,中國則根據“薄來厚往”的原則,給予幾倍、幾十倍的賞賜,務必使得各國使臣滿意而歸。

鄭和下西洋也是這種“朝貢體系”的表現之一。鄭和下西洋沒有任何商業目的,船隊的造價卻很高,船上裝載的賞賜物品更是花費不菲。據《廣志繹》卷一記載:“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這就是說,鄭和下西洋耗費了600多萬兩銀子。當船隊從西洋返航時,寶船裏面沒有裝載來自外國的實用商品,卻是一些昂貴的珠寶之類。

中國古代爲什麼沒有參與大航海時代,也不開闢海上新航線? 第3張

由此,輔佐明孝宗實現“弘治中興”的大臣劉大夏批評說:“三保(鄭和)下西洋費錢糧數千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既然遠洋航行缺乏利益支撐,那麼鄭和下西洋被停止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相反,歐洲都是一些窮國家,連王室都窮得叮噹響,不得不找商人借錢用。既然遠洋航行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那麼,上至王室,下旨平民,大家都願意齊心協力地參與遠洋航行。

事實上也是如此。葡萄牙亨利王子是遠洋航行的推動者和組織者,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都得到了王室的支持——西班牙國王還與哥倫布簽訂了著名的“聖大菲協定”。這份協定規定:“西班牙國王是一切新發現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任命哥倫布爲上述地方的總督、欽差大臣和海軍司令,有權獲得當地總收入的1/10。”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