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古代寒潮故事,歡迎關注哦。

在我國曆史上曾出現過四次寒冷期,期間凍死的人不計其數。

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

只有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凍結的情況,沒有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記載中都能夠看出來當時的天氣極度寒冷。到了第二個寒冷期,大雪記載的逐漸就多了。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

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鑑》記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冰上可往來車馬及幾千人的大部隊,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4℃。

當時正值荒年,再加上這麼糟糕的雪天,連皇宮糧食都斷炊了,李曄只好命令宮人,在宮中支起一個小磨,自磨豆麥充飢,“自後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個人被凍餓死,民間災難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第2張

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

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宮架都壓折了,一週後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場“大雨雪”,導致“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衆”。

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此間,1329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第3張

全國好多省市的地方誌上,都有凍死人記載:湖北大冶等地,“凍餓死者甚衆”;河南開封一帶,“井冰,道路多凍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凍死”;安徽懷寧等地,“凍綏死者甚衆”;江蘇盱眙等地,“民多凍死,鳥獸入室呼食”;山東臨沂等地,“人多凍死”,威海“行人死者無算,屋內亦有凍死者”。

古代人怎麼熬過這些寒冷期的呢?

窮人 出門穿短褐 家裏取暖用竈灰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着。窮人在家裏只能用竈灰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竈灰”取暖。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第4張

貧窮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禦寒,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於麻製品,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觀。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裏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這樣的衣服還有洞和補丁。

達官貴族過寒冬 愛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時期,一些官員或富裕人家已經用上銅製手爐或者腳爐,手爐呈橢圓形,裏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竈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裏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裏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裏。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第5張

明、清兩代,在冬季大多燒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製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裘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爲珍貴,屬於奢侈品,爲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古人認爲狐腋下之皮毛最爲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

皇宮牆裏建火道 堪比中央空調

盤點古代四次寒潮 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寒冷的天氣的 第6張

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採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爲皇宮供暖。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裏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着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

爲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牀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牀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