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徐州位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有句話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淮是指江淮區域,徐是指徐州。

以現在的眼光看,徐州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歷史上又是著名的黃泛區,城市經常被淹。這樣一個地方,爲什麼還會有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

其實,古時候的徐州和現在並不一樣,而且假設它沒有險要的地勢,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必定還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地理之要害

徐州的地理位置,在白居易的一首《長相思》裏被描述的很明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這幾句詩用來形容古時徐州的地形再適合不過,汴水發源於開封西北的蒗蕩渠,從滎陽北面的黃河東返開封,經商朝古都商丘,然後在徐州這裏與泗水會合。

泗水發源于山東,流經魯國的都城曲阜過沛縣,在徐州收汴水,然後向東南流入淮河。

淮河有邗溝和長江相連,從長江南岸的進口,經江南水系,可直達蘇州和杭州。

這就點明瞭徐州的地理位置,它地處汴水和泗水交流處,成爲江淮和中原的水運樞紐,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起,王景主持修河,沿黃河兩岸築堤壩,限制黃河南侵,又在汴水上修建閘壩,調節水量,使汴水安流入泗,成爲江淮流域潛糧西運的主要通道。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第2張

除了是水路樞紐,徐州又是陸地的樞紐,彭城和下邳控制着陸上交通線,北可上黃河,南可下江淮,西可進中原,既被稱爲“北國鎖鑰”,又被稱爲“南國重鎮”,從這兩個稱號上,就能看出它對南北勢力的重要意義。

兵家之必爭

有了這樣的地理位置,徐州就必然成爲兵家必爭之地。

淮河南北統稱兩淮,在山東南面的兩淮地區,經常是中原和江南拉鋸的戰場。

在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南北方對峙的局面,凡是有這種情況,江淮地區通常被江南政權佔據,而淮北往往被中原政權收入囊中,淮河兩岸就是南北政權拉鋸戰的主要戰場,徐州則首當其衝,成爲雙方都必須拿下的重鎮。

南方一旦突破淮河,必定北上取徐州,先安定兩淮。徐州可西取中原,北取山東,項羽就是這麼做的。

呂蒙說過徐州是“許、洛襟要”,南北朝名將王玄謨也說“彭城要兼水陸”,誰控制了徐州,誰就控制了北上黃河、南下淮河、西出中原的樞紐。

所以我們看到三國的時候,曹操平定了中原之後就來搶徐州,兗州的呂布也來搶徐州,淮南的袁術也來搶徐州,到最後不管是劉備還是呂布都無法守住徐州,因爲這個地方惦記的人實在太多,曹操拼了命也不能讓徐州落在別人手裏,不然自己幹什麼都不踏實。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第3張

徐州相當於一把鑰匙,中原的勢力,山東的勢力,江南的勢力,只要站穩了腳跟,都會來搶徐州。搶下徐州雖然不能定鼎天下,但如果徐州在別人手裏,就相當於自己家門的鑰匙在別人手上,令人寢食難安。

徐州西控中原、南屏江淮的戰略地位,到了南宋之後有所下降,也是因爲地理因素。

那段時期黃河決堤頻繁,反覆衝擊黃淮區,甚至直接奪淮入海,這使得徐州一再被淤沒,曾經的良田不見了蹤影,黃淮區面積大大縮小,原來的地勢也被改變,依山築城成了一馬平川,這是不可改變的自然抗力。

即使這樣,徐州軍事上的意義並沒有減弱。舉個例子,南明弘光政權所依仗的江北四鎮,頂在最前面的就是徐州,由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高傑負責。高傑被許定國暗算身亡,部下失去統帥,在多鐸東下時,徐州總兵李成棟等投降,徐州丟失。

鑰匙丟了,進出就方便了,多鐸在兩個月內如摧枯拉朽一樣直取南京,滅亡了弘光政權。

從咸豐五年起到近現代,徐州的地位再次提高。因爲黃河再次改道了,從南入黃海變成了北入渤海,任性的黃河再次影響了徐州。另外的原因當然就是近代鐵路運輸的出現,徐州身處隴海線與津浦線要衝,牽一髮而動全身,近代戰略樞紐地位就此確立。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第4張

並非無險可守

“彭城險固,繇來非攻所能拔,爲必爭之地。”

“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築戰守之具,與城相表裏,而積三千糧於城中,雖用十萬人,不能取也。”

這些都是古人對徐州城的評價,古人都說徐州難攻,而沒有說徐州易攻,這是因爲現在的地理環境發生了變遷,徐州現在一馬平川,但在古時可不是這樣的。

在歷史上,徐州的地面要比現在低不少,1000多年前大概要低了10米左右,徐州附近有一些低矮的山丘,這些山丘不是崇山峻嶺,但是比一般的城牆還是要高,再加上古時地平面偏低,這些山丘更顯高大。

並且徐州還有水系的優勢,汴水和泗水在徐州會合,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兩條河流的河道都非常穩定,它們實際也就是徐州的兩條護城河,並且城內可以通過航道得到補給。

這些地勢決定了徐州是個築城防守的好地方,依山傍水,四面都有天然的屏障,外圍的水系和山丘又限制了大兵團展開作戰,確實難攻。

明朝時的這段史料也可以佐證一下,背景是黃河氾濫徐州被淹,城內軍民有點煩,有人提出要把城池遷往別處,給事中陸文獻上《徐州不宜遷六議》,對於不宜遷的理由,裏面是這麼說的:

徐城三面阻山,一面臨河,南引邳宿,北控兗濟,西扼汴泗。一瀉千里之勢,以保障江淮險要之設舊矣。金陵恃徐爲南北咽喉。且黃河自西而東,閘河自北而南,皆合於徐城之東北而下。城阻河勢,河阻城勢,居然一重鎮也。

所以徐州無險可守,那是到了南宋以後才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而緩慢發生的,即使到了明朝,徐州地勢已不如千年前險要,它仍舊還是有險可守。此後,黃河還是一再改道,硬生生把徐州地勢慢慢擡高,泗水和汴水也消失無蹤,它才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無險可守。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第5張

並非易攻難守

雖有地利,歷史上徐州被攻陷的次數還是很多,容易給人錯覺徐州就是易攻難守。實際上如果統計一下徐州被攻擊的總數,能夠得到結論,徐州守住進攻的次數要比被攻克的次數多得多。

根據不完全統計,從古到今發生在徐州的大小戰事共1000多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00多起,戲馬臺、子房山、九里山等遺臺故壘都訴說着一段段往事。

劉邦與項羽彭城大戰;楚漢九里山決戰;曹操攻陶謙、破呂布、擒關羽;石勒攻彭城;謝玄救彭城;劉宋北魏徐州大戰;宋金徐州之戰、蒙金奪徐州;朱棣伏兵九里山;天平軍捻軍清軍在徐州的反覆爭奪,直到近代北伐在徐州的拉鋸,每次天下有動盪,徐州總不了被波及。

朝代更替,重兵圍攻,再堅固的城池也守不住,徐州就算是鐵桶,它也總是有辦法被攻克的,不過要強攻徐州付出的代價不會小。

南北朝薛安都領徐州刺史,鎮守彭城,他在南北之間左右搖擺,依靠堅固的彭城,南北兩家都無法攻克,最後還是他主動獻城了事。

唐懿宗鹹通年間,龐勳在廣西桂林率800徐泗兵起義,他們一路打回徐州。唐朝調遣了包括沙陀兵在內的十鎮大軍圍攻徐州,翌年四月才宣告城破。

原因也正如上文所說,徐州到黃河改道之前,都是有險可守,水陸兩路都有屏障,並且稱得上是座堅城。如果守軍抱定死守的心態,徐州就很難打,不是易攻難守,而是易守難攻。

徐州的難守,是指的宏觀意義上的難守,因爲它身處四戰之地,往往是各方勢力首要爭奪的對象,而不是指它防禦級別不夠。反覆攻擊之下,再堅固的城池也有失守的一天,徐州的難守指的是戰略層面而不是戰術層面。

俗話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古代徐州戰略位置爲什麼如此重要 第6張

綜上所述,徐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兵家必爭,但它又不是那麼好打。同樣是因爲戰略位置,決定了就算徐州不好啃,歷朝歷代也必定得之才能安心。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一下,大概就是徐州這塊地方我可以不要,但決不能留給他人,否則相當於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搞不好就會掉下來。

人心隔肚皮,誰也無法保證其他勢力佔領了徐州會做出什麼舉動,亂世裏誰也不是乖寶寶,想來想去,還是拿在自己手裏最保險。

所以,徐州就是這樣一個各方必欲得之而後快的地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