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的補給在行軍打仗中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糧草如此,水源更是如此。

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的,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人體一旦缺水,後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乾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往往甚於飢餓。沒有食物,人可以活較長時間,如果連水也沒有,頂多能活一週左右。

因此在行軍打仗中,保障軍隊和馬匹在行軍途中用水的正常供給非常重要。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行軍用水最重要的來源

1、河流

古代行軍的過程中,消耗的糧草是需要強大的後勤做支撐的,其中要用到許多人力物力,爲了保障充足的軍用物資,是不允許設立隊伍進行專門運水的。

既然不能運水,那隻能找水源了,行軍中用水的需求往往是通過藉助天然的水源滿足。

在所有的天然水源中,河流是行軍用水中最重要的來源。

例如,宋朝時期,李繼遷在至道二年(996)圍困靈州城(今寧夏靈武西南)時,對於是否救援靈州城,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張洎認爲如果朝廷從環慶、丹延、麟府等三路各出兵馬,“環慶一路雖乏井泉,清遠軍大有糧草可以就而食焉,丹延、麟府兩路河水已足供用,但所經蕃部旋加掩襲,則骳糧亦無闕矣”。

河流充足的水量是張洎將其作爲行軍用水來源首選的最主要原因。正因如此,河流成爲了敵我雙方經常爭奪的水源地。雍熙北伐之際,宋將盧斌隨統帥曹彬抵達祁溝(今河北涿州西)時,“契丹據河,王師乏水,斌請以千弩斫砦,契丹遁去,遂移軍夾河”,保證了宋軍正常用水。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第2張

儘管依靠天然水源地是古代行軍用水首選,然而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水的,畢竟一個地域的水文狀況並不是一成不變,單單憑藉經驗依靠天然河流提供用水,那萬一行軍千里都沒有水呢?等待的可能就是全軍覆滅了。

所以,除了尋找河流,還得要準備幾個其他解決用水問題的方法。

2、挖井尋水

解決行軍用水的常用的辦法也有挖井尋水,當遇到天氣乾旱,通常也是開鑿深井來解決軍營飲水問題。

至道二年(996),宋將王超率軍途經無定河時,發現河水枯竭,導致“軍士病渴”,“亟輦大鍬千枚至,即令鑿井”,解決了軍隊的用水匱乏問題。

並不是所有軍營都適合開鑿水井,有的軍營可能由於地理位置不佳,地下水位偏低,無法鑿井取水;遇到了沙漠行軍,那就更慘了。

所以,攜帶用水,這個時候就用上了。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第3張

3、攜帶用水

雖然說,不會專門組建一支運水的軍隊,但是軍隊依然會攜帶用水。

錢承祐在隨宋太宗北征期間,“以駱駝負大斛,貯水養魚自隨”。說明古代行軍中應該存在使用駱駝攜運飲水的情況。

那麼用什麼來裝水呢,要保證不會漏水,不容易被蒸發掉。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水囊了。古代裝水的東西叫水囊。

水囊 :古代城防消防器材。“以豬牛胞盛水。設若積薪城下,順風發火,則以囊擲火中,古軍法作油囊亦便。”這裏所說的油囊,既然是用來救火,當是盛的不易燃燒的油。

水囊也是古代出行途中用來裝水的容器,多用豬、牛、羊皮或膀胱製作。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第4張

4、以物止渴

通常情況下士兵會隨身攜帶一些飲水,隨着不斷地摸索,古人發現了一些止渴食物可以在行軍途中代替飲水。

每人將油麻半升,如渇,取三十粒含之,立止。亦可將烏乾酪行,每人將葫蘆子,或竹筒皮榼可受三升者。料前程乏水,即盛行,馬軍每人將乾酪與馬,恐馬渇乏。近代邊兵遠行,則有麋餅、皺飯、雜餅……如路行及戰陣中幹食之味美不渇。

到了宋代中期,人們已經發現油麻、麋餅、皺飯、雜餅等食物有止渴的效果。

還有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望梅止渴”的典故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非常口渴,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了後,嘴裏的口水都流了出來,曹操利用這個辦法促使部隊儘快趕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所以,找到易攜帶能代替水止渴的物資,對於古代行軍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第5張

如何保障行軍用水體系

爲了保障行軍用水的問題,軍隊必須要做好充分準備,快速尋找水源,而且還要保障水源的安全,這樣才能讓整個軍地的用水體系健康運行,爲戰爭做好準備。

1、保障尋水效率

爲了保障行軍途中正常的飲水供給,尋找和保護水源地就成爲了一項重要軍務:“凡軍行所至處,有水泉及放牧草地,並差人監當,不得令濁亂及非理踐蹤”。一旦在行軍途中發現水泉,就會立即保護起來。

如在地理環境較爲惡劣的沙漠之中,如若未見水泉,可根據當地動物的習性尋找水源:“凡軍至處乏水,則視沙磧中,有野馬黃牛路蹤,尋其所至當有水;凡野外鳥獸所集,或水鳥聚處並當有水;凡地生葭葦菰蒲,並有蟻壤處,其下皆有伏泉也。一說駱駝能知水,若行渇以足跑沙,其下亦當有泉”。

說明行軍於沙漠地形中時,通過觀察動物的活動足跡應該可以找到水源地。

此外,還有艾草尋水的傳言:艾草生命力頑強,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會生長,因此到處都有。所以軍隊到了荒原上的時候,士兵就會分頭去找艾草(或者乾脆行軍時隨車帶上幹艾草),然後把艾草堆成一堆,點火燃燒。

艾草燃燒後,有一種特性,就是向下,並有自動找水的功能,艾草燒着後,產生的艾熱會順着地下走串,直到它找到出路,當遇到水源的時候,就會將隨水一同蒸發升騰,這時軍隊就在方圓5裏去找看看那裏的地面有水霧冒出來,如果有冒出了,就是表示這個地方有地下水。從有煙冒出來的那個地方去挖下去,不一會兒就會有水出來了。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第6張

2、保證用水安全

除了快速找到水源很重要之外,鑑定水質,保障用水無毒安全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常常在古裝劇裏面會看到,敵軍會採用投毒的手法進行戰爭,而且不是所有的水都是能喝的,因此鑑定水質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既然行軍途中水源很重要,那麼水源就可能成爲敵軍攻擊的手段,尤其是大軍行至敵境之時。對於如何防毒

《武經總要》: 凡防毒有五:一謂新得敵地,勿飲,其井泉恐先置毒;二謂流泉出於敵境,恐潛於上流入毒;三謂死水不流;四謂夏潦漲霪,自溪塘而出,其色,及帶沫如沸,或赤而味鹹,或濁而味澀;五謂土境舊有惡毒草毒木惡蟲惡蛇,如有含沙水弩,有蜮之類,皆須審吿之,以謹防慮。

這說明在北宋中期人們已經積累了許多飲水防毒的措施,這就保障了行軍飲水的衛生與安全。

古代行軍用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又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的 第7張

其實古代軍事學家很早便注意到行軍時水源的選擇和防護。因爲水源的有無和水質的美惡,對軍隊人馬的健康關係極大。

春秋時孫武的《孫子 兵法》在“行軍篇第七”中說:“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意思是凡是駐軍應選擇乾燥的高地,不宜處在潮溼的窪地,重向陽面,避陰溼面,靠近水草肥美,供應方便的地方,這樣軍士不會發生疾病,勝利就有了保障。

由於地面水比地下水易受污染,且不易防止敵人投毒,所以古代軍隊給水爲了安全起見, 多開鑿水井以供將士飲用。

《周禮·夏官》中有挈壺氏 ,其職責是:“掌挈壺以令軍井 ,挈轡以令 軍舍 ,挈畚以令糧。”

這是在大司馬屬下,負責軍糧、住宿及飲用水的官員 ,也是我國曆史上所 記載的最早的後勤官員。

總結

顯然,解決用水問題對於古代行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一場戰爭的輸贏很可能就出現在誰更好地解決了行軍用水問題。

所以,古代行軍用水問題隨着朝代的發展更替,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巧找水源、注意防毒的行軍飲水保障理論體系,爲戰爭後勤作出巨大貢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