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北方的軍隊爲什麼不忠於朝廷 他們爲什麼會跟着安祿山造反

唐朝北方的軍隊爲什麼不忠於朝廷 他們爲什麼會跟着安祿山造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代北方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爲什麼很多唐代北方的大軍不忠於朝廷,卻願意跟着安祿山反叛?

類比來說,在一個單位,掌握人事和財務大權的那個人纔是員工們馬首是瞻的老闆。安祿山就是范陽、盧龍和河東三鎮的老闆,唐玄宗主動讓出了本該屬於他的權力,所以三鎮大軍只知有安祿山,不知有唐玄宗。

唐玄宗爲何犯下如此拙劣的錯誤?這其中固然有其晚年剛愎自用的成分,但更重要原因的是歷史大背景下的無可奈何選擇。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朝廷丟掉了“人事大權”

唐代初年的軍制實行的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的一種制度,即士兵戰時爲兵,閒時務農。府兵沒有薪水,甚至連基本的裝備都需要自備。但軍戶可以享受到獲得400畝永業田,且全家人都可以免除課稅和徭役,可謂一人當兵全家享福。

唐朝北方的軍隊爲什麼不忠於朝廷 他們爲什麼會跟着安祿山造反

由於府兵制不需要國家支付高昂的費用,所以唐代的大軍規模一度高達近百萬人。但這種看似很“完美”的制度,到了開元年間就再也執行不下去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因爲“均田制”破產了!府兵制運營的低成本,本質上是一種“轉移支付”,即用“永業田”代替軍費開支。唐代建立初期人口稀少,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因此朝廷手上有足夠的土地支撐府兵制。

可隨着人口的暴增、土地私有化和兼併潮的到來,均田制再也搞不下去了。均田制的破產直接導致府兵制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募兵制走向前臺。

所謂“募兵制”就是僱傭兵制度,粗暴一點說就是朝廷花錢僱傭職業軍人,你情我願,一切以利益爲核心做交易。

這個變化帶來一個嚴重的後果,府兵制下的軍戶由地方政府管理,是“有組織的人”,他們大多人的家在關中及周邊地區,而募兵制下的士兵是“自由人”,士兵們大多爲邊關當地人口,只認招募他們的頂頭上司。

爲了管理方便,唐玄宗還將募兵的權力交給了藩鎮。很顯然,這些士兵從一開始就與朝廷隔絕,形成以藩鎮爲中心的地方利益集團,朝廷被空心化了。

從調撥到自徵賦稅,朝廷丟掉了“財政大權”

在府兵制下,藩鎮的軍餉開支、物資補給全都由朝廷調撥,離開朝廷他們一天也活不了。但唐代的軍事部署重點在北方邊關,錢糧徵調週期長,運輸耗費太大。

爲了彌補這個缺陷,唐玄宗下令,將藩鎮周邊郡縣的賦稅直接交給藩鎮,而不是解押進京再調撥到藩鎮。

可是後來又發現,如此一來地方與藩鎮經常會因爲賦稅數量、徵收時間等發生爭執,於是唐玄宗大腦一熱:乾脆將地方的行政管理權直接交給藩鎮,一元領導,避免扯皮。

唐朝北方的軍隊爲什麼不忠於朝廷 他們爲什麼會跟着安祿山造反 第2張

結果扯皮的問題解決了,藩鎮事實上變成了掌控地方財政的軍政一把手,也變成了給士兵們發餉的老闆。

這時候你是不是一哆嗦?對了,一個左手錢袋子,右手印把子的軍頭,其實就是有資本割據一方的軍閥。

至此,藩鎮勢力與母體大唐帝國的聯繫,僅剩文化認同這根臍帶了。

從漢兵到胡人軍團,朝廷失去了“文化認同”

中國從南北朝開始進入民族大融合時期,到唐代進入高潮期,在大唐帝國居住着大量的胡人,北方更成了胡漢雜居的地區,某些地方甚至漢民成了少數民族。

李林甫當政期間,爲了排擠漢人邊將,他向唐玄宗提出啓用胡人爲藩鎮節度使。唐玄宗出於對漢將的忌憚心理,採納了李林甫的建議,從此安祿山等胡將逐漸成了藩鎮節度使的主流。

胡將、胡兵在朝中沒有根基,固然不會與中央集團產生複雜的利益關係,但缺乏文化認同的他們,也讓藩鎮對大唐帝國的忠誠度逐漸淪喪。

唐朝北方的軍隊爲什麼不忠於朝廷 他們爲什麼會跟着安祿山造反 第3張

與此同時,當地士族集團也出現了離心離德。唐代是豪門集團的天下,處於藩鎮地區的地方士族集團很難得到關中、關東、河北、河東豪門的認可,始終遊離於政治核心以外,因此他們對“本地化”的藩鎮勢力有先天的認同感。

安史之亂中,有一大批漢人士族階級追隨左右,比如張通儒、平冽、李史魚、牛庭玠、崔乾祐、尹子奇、田承嗣、田乾真等等,原因就是他們更認同“地產利益代表人”安祿山。

安祿山所掌控的范陽、盧龍和河東三鎮如此,其它所有的藩鎮也都如此,尤其當藩鎮的總兵力超過50萬,而中央禁軍的數量僅有8萬,如此失衡的比例讓朝廷又失去了對藩鎮的威懾力。

唐朝北方的軍隊爲什麼不忠於朝廷 他們爲什麼會跟着安祿山造反 第4張

在這種情況下,藩鎮脫離控制是早晚的事,各大藩鎮在利害面前,選擇追隨安祿山也就不足爲奇了。

遺憾的是,唐玄宗被虛假的繁榮所矇蔽,完全無視環境的變化所造成的“藩鎮變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