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當初靠着八旗軍隊打天下 八旗最後是怎麼走向衰落的

清朝當初靠着八旗軍隊打天下 八旗最後是怎麼走向衰落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清代八旗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八旗是如何走向了衰亡?

清代能夠開拓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八旗大軍的東征西討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自從乾隆死後,八旗的戰鬥力就基本退化了,清代不得不依賴於地方團練來鎮壓農民起義。到了清代後期,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中,地方團練崛起,最終形成了湘軍、楚軍、淮軍等集團。那八旗大軍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一,八旗土地喪失,積極性下降

1601年努爾哈赤首次建立了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又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到皇太極時期,又在滿洲八旗之外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康熙時期將黑龍江北部的索倫等族編入八旗,稱“新滿洲”。

八旗成員兵農合一,戰鬥力非常強悍。八旗建立初期,努爾哈赤就憑藉這支大軍一統了女真,並擊潰了明代10萬大軍,掃蕩了遼東。後來皇太極又憑藉八旗東征朝鮮,西征蒙古,拿下了遼西,爲入關做好了準備。多爾袞則憑藉八旗迅速掃平關內羣雄,一統了內地。在康乾年代,八旗又遠征漠北、西藏、青海、新疆,爲中國版圖的奠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本質上來說,八旗制度和中國傳統的府兵制是一個性質的,都是兵農合一。因此,八旗也需要一定的土地,不然這個制度也就不成立。清代入關之初,在河北推行“圈地”,也就是滿足八旗子弟的土地需求。後來圈地出現了問題,多爾袞不得不下令禁止。此後,八旗軍人每人規定土地爲30畝,這個數據遠遠低於唐代均田制規定的120畝。不過考慮到土地單產的提高,30畝土地還是能夠滿足基本需求的。

除此之外,國家還要給八旗軍人一定的軍餉,按照級別,可以分爲幾個等次,如滿洲八旗前鋒、護軍、領催每人月給餉銀4兩,外加一年46斛米;而步兵就只有一月1兩5錢,外加一年21斛糧食。這是康熙年間的規定,當時一兩白銀可以購買一石米,相當於現在的120斤,如果按照現在的米價算,大約是2400—3600元。這個水平,普通士兵可基本養活全家,而將領則過得小康。

清朝當初靠着八旗軍隊打天下 八旗最後是怎麼走向衰落的

不過,八旗的負擔又是很重的。清代規定,八旗兵出征,需要自備糧草、馬匹、軍器,如果不夠,那就自己去買。這就讓人想起了《木蘭辭》中的木蘭去市場買裝備的景象,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如果自己的錢不足,那就需要用土地來抵押了。

於是乎,八旗的土地大量流失。乾隆十年,“旗地之典與民者,已十之五六”。也就是八旗的土地已經失去了一半。與之相反的是八旗軍人的家庭人口卻在增長,這時候八旗的生計出現了困難。正如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導致府兵制衰落一樣,八旗土地的減少導致八旗賴以生存的資源日漸缺失,那麼八旗大軍的戰鬥積極性也就難以保持了。

二,雍正乾隆的改革,延緩了八旗的衰落

八旗的生計困難了,但是清代卻不準八旗子弟從事工商業,只能夠當兵。因爲清代將八旗看做是國家的依靠,沒有八旗大軍,清代的統治就難以維繫。因此,八旗也就成爲了職業軍、世襲軍,必須保持騎射的傳統,隨時聽從國家的調遣。

然而,八旗子弟生計困難,誰還會爲國家賣力?在康熙後期,八旗子弟的戰鬥力就下滑了,康熙不得不重用綠營;雍正年間,八旗在和準噶爾的戰爭中處於下風,在和通泊一戰遭遇慘敗,還好有蒙古在光顯寺一戰搬回一局。

清朝當初靠着八旗軍隊打天下 八旗最後是怎麼走向衰落的 第2張

乾隆帝戎裝圖

雍正和乾隆兩帝,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改革。首先,國家出面,拿出一部分財政收入將八旗的土地買回來。雍正和乾隆一共拿出400萬兩白銀,贖回土地23萬頃,並下令禁止買賣,抵押;第二,實行養育兵制度。1724年,雍正從滿漢蒙八旗之中選出4800人作爲養育兵,國家進行職業化的培養,並增加俸祿,也就是養育金。後來,養育兵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三,實行漢軍出旗,大幅度減少漢軍規模,剩下的漢軍轉編爲綠營軍。四,國家劃出一部分土地,讓養育兵來墾殖,除了邊疆的屯田算是成功之外,內地屯田基本是失敗的。

江東六十四屯

以上的措施,基本上解決了八旗的生計問題。不過,八旗的戰鬥力下滑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清代入關之後,八旗“漸染漢俗”,甚至開始棄武從文,“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滿洲舊俗”。有鑑於此,乾隆帝則強調“國語騎射”。國語也就是滿語,乾隆認爲八旗子弟應該以滿語爲重,騎射爲本。他提出八旗子弟必須“嫺熟國語,練習弓馬”,才能參加科考。

乾隆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滿洲八旗衰落的速度。因此,在乾隆時期,八旗子弟還能夠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東渡臺海平定林爽文起義,西翻喜馬拉雅山擊敗尼泊爾,出現了兆惠、傅恆、福康安、阿桂、明瑞等名將。

三,八旗制度的最終腐化

雍正乾隆的八旗改革,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八旗衰落的問題。實際上,八旗的衰落是經濟發展、民族融合的必然趨勢,這個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八旗初期非常貧困,沒有多少家產,因而只能在戰場獲得戰利品,因此初期的八旗戰鬥力十足。但是到了守江山的時候,八旗子弟擁有了一定家產,對於戰爭也就是開始產生抗拒,這是人性使然。

北魏時期,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但是也導致鮮卑族腐化不堪,很快就被六鎮鮮卑所滅。金國時代,女真族大量進入中原,時間一久,逐漸也失去了初期的戰鬥力,後來在蒙古的席捲之下兵敗如山倒。八旗也走上了這個道路。

八旗子弟

到嘉慶年間,八旗基本上已經失去了戰鬥力。這些八旗子弟在平定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出色的表現,但是他們又不能去從事工商業,因而只能遊手好閒,成爲了國家的“寄生蟲”。有人建議嘉慶帝改革,允許八旗經商,但是嘉慶帝並沒有魄力改革,他只能堅守“騎射爲本”的傳統。

八旗子弟的生活總體上也變得腐朽起來。八旗之中的將領生活較爲安逸,因而生活奢靡,縱慾浪費。八旗之中的普通士兵也好逸惡勞,他們只要領取了軍餉,馬上就拿去享樂。他們喜歡攀比,愛講面子,“以穿着不如他人爲恥”。因此,清代後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八旗子弟大多數都窮困潦倒,但是卻“以奢侈相尚”,喜歡“嗜酒、賭博、鬥雞、架鳥、養花、吃煙、泡戲院茶館”,頹廢不振。

清朝當初靠着八旗軍隊打天下 八旗最後是怎麼走向衰落的 第3張

這樣的八旗子弟還能像清初那樣衝鋒陷陣嗎?在乾隆後期,許多滿洲八旗官兵已經不懂行圍之法,騎射日漸生疏。到嘉慶時期,連前鋒等重要的兵種戰鬥力都嚴重下滑。1811年,嘉慶帝檢驗八旗騎射,結果“中箭人數甚屬寥寥。”後來,嘉慶帝再次又進行了多次檢驗,出現了同樣的現象,甚至有胡亂射箭,差點傷人的亂像。滿洲尚武之風蕩然無存。

八旗子弟已經腐化,還需要國家的“養育”,那就加大了國家的負擔。清代養八旗,每年大概要拿出600多萬兩,而嘉慶和道光年間的清代正是財政吃緊的時候,如何能夠擠出這麼多錢呢?因此,在清代後期,八旗子弟的軍餉被中央扣了不少。在清末,許多八旗甚至染上了煙癮,例如駐守綏遠的八旗竟然有十之六七吸鴉片

清朝當初靠着八旗軍隊打天下 八旗最後是怎麼走向衰落的 第4張

1912年,清代滅亡,八旗制度也隨之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因此有人評價到“隨着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