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國子監逐步衰敗,成了科舉的附庸,形同虛設,有何作用?

國子監逐步衰敗,成了科舉的附庸,形同虛設,有何作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而優則仕”的古代中國社會,意味着古代中國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便是從仕。在此情況下,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教育的學校,有私學和官學之分。而國子監則是全國士子都向往的最高學府,它的主要職責主要有兩個,一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學的核心機構,二是培養官僚後備人員的基地、爲朝廷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的智囊團。

清代對國子監的管理尤爲重視,主要機構有繩愆廳、典籍廳、典簿廳等負責具體的工作,是在祭酒的領導下開展教育管理活動。祭酒作爲掌管國子監的主要領導,主要職責是做禮部和國子監之間聯繫的紐帶,代禮部管理國子監,全面負責國子監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時,配合皇帝來國子監講學,主持廟學祭祀活動,負責爲監生月考命題等。

國子監逐步衰敗,成了科舉的附庸,形同虛設,有何作用?

當然,這些工作不僅由祭酒一人完成,清代朝廷設置一滿一漢兩位司業輔佐祭酒開展工作。繩愆廳主要負責“凡教官怠於師訓,生員有戾規矩,並課業不精,稟膳不潔,並從糾舉懲治。務要夙夜盡公,嚴行約束,毋得徇情,以致廢弛”,及負責師生的教學活動以及後勤衛生等,主要負責人是監丞,在清代有一滿一漢兩人擔任。典籍廳,顧名思義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典簿廳則相當於現在的財務處、後勤處,負責管理各種票據和文件,當然還有博士負責具體教學工作。可以看出,清代國子監的組織結構已經較爲完善,各個管理部門之間相互配合,互爲關照,共同培養學生成爲維護中央集權統治所需要的人才。

國子監逐步衰敗,成了科舉的附庸,形同虛設,有何作用? 第2張

有清一代,擔任過祭酒、司業不乏有比較著名的學者:劉墉、紀昀、王懿榮、吳偉業、王士禎等,他們無不是德行、學識稱著於時的碩德大儒,大多是進士兼翰林出身。國子監到後逐步衰敗,成了科舉的附庸,形同虛設。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學部,國子監遂廢。但是不可否認,國子監爲封建王朝培養了一批適用的人才,對繁榮中國古代學術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