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十三陵爲何只有朱棣墓碑有字?其中有何隱情

明十三陵爲何只有朱棣墓碑有字?其中有何隱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朱棣,永樂)、獻陵(明仁宗,朱高熾,洪熙)、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宣德)、裕陵(明英宗,朱祁鎮,天順,正統)、茂陵(明憲宗,朱見深,成化)、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永陵(世宗,朱厚熜,嘉靖)、昭陵(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定陵(明神宗,朱翊鈞,萬曆)、慶陵(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啓)、思陵(明毅宗,朱由檢,崇禎)。

去過十三陵的人都知道,在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其餘十二個皆是無字。

明十三陵爲何只有朱棣墓碑有字?其中有何隱情

網絡配圖

所謂“人死位大”,在古代,稍微有點地位的人物,死後都會有人幫其修一段讚揚的墓誌銘,作爲一生的概括和子孫的懷念。那麼皇帝作爲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爲何死後沒有給自己留下千古讚譽的墓誌銘呢?難道是因爲後世子孫感覺朱棣功績較大,自己執政時沒什麼業績,不夠資格立碑文嗎?又或者是感覺自己功高德厚,已經無法用文字形容了嗎?真實的原因完全不是這個哈!

被接受最多的原因大致有2種:

1、《帝陵圖說》裏明太祖朱元璋曾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文,不能教育後世子孫。”

明十三陵爲何只有朱棣墓碑有字?其中有何隱情 第2張

網絡配圖

朱老闆這一批評,使翰林院的學士們再不敢寫皇帝的碑文了。後來,寫碑文的任務,便落在皇帝的繼任者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親撰,而長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熾親撰。但明仁宗以後各碑,爲何皇帝不寫了呢?

據史料記載,明十三陵從第二陵開始後的六陵,開始都沒立碑,補立的六塊碑是嘉靖年間用六年時間做成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後,當時禮部尚書嚴嵩曾請世宗撰寫七碑文,按祖訓嘉靖皇帝也應該寫,但當時嘉靖皇帝沉迷於聲色,又一心想“煉丹成仙”,政治都不想管了,更別說動腦筋寫碑記了,所以對此絲毫不感興趣,直到去世也沒寫出一篇來,因此這六塊碑一直沒有碑文。以後的皇帝看到祖宗碑上沒有碑文,再立碑時也就空下來不寫了。

2、另外一種說法是,這些皇帝的做法是效仿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個聰明的人,“無字碑”不寫自己的任何功與過,是非全憑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實際上,自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很少勤於政治,多愛好術士、女色、玩樂,他們所謂的“功德”已經不能直言了,因而這些皇帝乾脆不寫了。這些皇帝們知道自己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同時肯定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他們知道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得好壞都是難事。

明十三陵爲何只有朱棣墓碑有字?其中有何隱情 第3張

網絡配圖

因此才決定立“無字碑”,功過是非由後世評說。遙想大明王朝初期是多麼的霸氣,文臣武將無數,國力強盛,軍事武器發達,經濟空前繁榮,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編《永樂大典》等許多壯舉,威震海內外。可惜朱老闆的後世子孫不夠爭氣,在明成祖朱棣後,皇帝不能勵精圖治,致使奸臣當道,明王朝也跟着慢慢衰落,最後走向滅亡!

雖說皇帝碑文多數會誇張,但是如果一個皇帝連誇張的勇氣都沒有,那麼他一定是不稱職的,試問一個不稱職的皇帝如何勵精圖治?

不管歷史真實的原因如何,碑文雖無字,自古以來的評價卻從未斷過,正如朱元璋說的那樣,自己誇自己是沒有意義的,經得起羣衆和歷史的評論纔是一代明君!歷史總是以小見大,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應了明朝滅亡的必然,也許在幾百年前,早已有人看到了明朝的滅亡之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