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揭開斯巴達克率軍南下的歷史之謎

揭開斯巴達克率軍南下的歷史之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公元前71年春,起義軍與官軍舉行了一場最後的決戰。雙方在阿普里亞境內展開激戰,斯巴達克和6萬名部下英勇戰死,官軍把被俘的6000名起義軍全部釘死在從卡普亞到羅馬大道兩邊的十字架上。下面就和小編去了解一下斯巴達克率軍南下的歷史之謎吧。

  公元前73年,一場由斯巴達克領導世界古代史上最爲波瀾壯闊的奴隸起義爆發了,這場起義以反對羅馬奴隸主統治爲目的,起義曾經席捲整個意大利半島。當斯巴達克起義軍將克勞狄烏斯和瓦利尼烏斯的圍剿接連粉碎後,斯巴達克曾擬訂了一個北上計劃:“全軍向阿爾卑斯山前進,越過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

揭開斯巴達克率軍南下的歷史之謎

網絡配圖

  重獲自由,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副將克里克蘇對斯巴達克提出的這個計劃堅決反對。隨後,克里克蘇率領2萬人憤然出走,不幸被官軍消滅。斯巴達克率軍繼續北上,將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的前堵後追挫敗,義軍一度攻打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穆提那城。

  但斯巴達克此時突然放棄北上計劃,率領全軍調頭南下。羅馬元老院害怕起義軍會攻打羅馬城,立即派獨裁官克拉蘇帶領8個軍團前往鎮壓奴隸起義。克拉蘇採用古老的《十一抽殺律》:凡戰敗或臨陣脫逃者,10人當中抽籤選出1人處死。如此嚴明的軍紀使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被趕到意大利半島南端的布魯提翁的起義軍準備渡海去西西里,但卻失敗了。

  克拉蘇下令在半島最南端挖了一條兩端通海的大壕溝,企圖將起義軍的退路截斷,將起義軍就地殲滅。起義軍儘管奇蹟般地衝過封鎖,但損失巨大,不久就陷入困境。羅馬元老院又在此時命令魯庫魯斯從馬其頓、龐培從西班牙回師,會同克拉蘇從東、北、南三面包圍起義軍。

  、在這個緊要關頭,起義軍內部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不同意撤離意大利半島,帶領1.2萬起義軍離開隊伍,結果很快被克拉蘇消滅。公元前71年春,起義軍與官軍舉行了一場最後的決戰。雙方在阿普里亞境內展開激戰,斯巴達克和6萬名部下英勇戰死,官軍把被俘的6000名起義軍全部釘死在從卡普亞到羅馬大道兩邊的十字架上。

揭開斯巴達克率軍南下的歷史之謎 第2張

網絡配圖

  儘管起義失敗了,但確實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奴隸主統治者。2000多年來,人們也對這次起義提出不少疑問:比如,斯巴達克曾一度制訂北上出境計劃,如果認真施行這個計劃,他們離開羅馬返回色雷斯結果會怎麼樣呢?那麼他放棄北上計劃的原因究竟是爲什麼呢?當斯巴達克最初制訂北上計劃時,起義軍內部已出現嚴重分裂:副將克里克蘇率2萬人出走,結果被官軍很快殲滅了。

  起義軍內部的第2次分裂也發生在斯巴達克提出渡海去希臘的時候,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對撤出意大利半島的主張堅決反對,帶領1.2萬人離開隊伍,結果被克拉蘇消滅。看來,起義軍內部始終在去與留的問題上存在嚴重的分歧。這與起義軍來源有很大的關係:斯巴達克等人是來自色雷斯的角鬥士,有很強的鄉土意識,希望有朝一日能迴歸故土色雷斯。

  而另外一些起義軍過去是羅馬破產農民,不願意離開羅馬。這種強烈的本土意識使他們在大敵當前時意識不到真正的危險而團結起來。研究者認爲,斯巴達克計劃的改變緣於客觀形勢的變化。起義之初,敵強我弱,斯巴達克感到很難對付羅馬官軍,不宜久留羅馬,所以他擬訂北上計劃,先在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北部地區發展自己,爭取早點翻越阿爾卑斯山返回故土。

揭開斯巴達克率軍南下的歷史之謎 第3張

網絡配圖

  但北上途中的節節勝利,尤其是起義軍將羅馬執政官克勞狄烏斯、名將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的圍剿接連挫敗之後,聲勢大振,敵我力量對比出現了一點變化。起義軍因此變得自信起來:覺得可以留在羅馬“一搏”。第二種意見認爲:阿爾卑斯山的惡劣條件改變了起義軍北上翻越山嶺的計劃。他們提出,阿爾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歐洲最高的山峯,許多山峯終年積雪,山上氣候千變萬化。

  12萬起義將士到達阿爾卑斯山腳下時,身上的單衣無法禦寒,再加上起義軍給養不足,沒有辦法,只好取消了北上計劃。還有人認爲,斯巴達克改變北上計劃是因爲想到缺乏意大利北部農民的支持。當然歷史不能重寫,如果斯巴達克繼續北上,並且成功地翻越阿爾卑斯山,返回了色雷斯,結果會如何呢?羅馬官軍是想把斯巴達克逐出本土而完事大吉還是要將其一網打盡才罷休?這些仍然還是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