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斯巴達克斯起義時間 斯巴達克斯起義影響

斯巴達克斯起義時間 斯巴達克斯起義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斯巴達克起義,發生時間公元前73年—前71年,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最終結果起義失敗。

事件簡介

斯巴達克起義(TheWarofSpartacus;前73—前71年),是在斯巴達克的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古代社會大規模奴隸反抗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元老院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意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

背景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爲“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爲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鬥場,強迫奴隸成對角鬥,並讓奴隸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鬥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

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羅馬奴隸社會內部(即奴隸主和被剝奪人權、遭受殘酷剝削的奴隸之間)的階級矛盾。列寧指出:“斯巴達克掀起的戰爭就是爲了保衛被奴役的階級”。起義由倫杜魯斯·巴奇亞圖斯(卡普阿城)角鬥學校逃出的一夥奴隸角鬥士(70餘名)發起。

公元前73年的一個深夜。羅馬中部卡普亞城的角鬥士的鐵窗內突然發出可怕的慘叫,在靜寂的夜晚裏顯得格外悽慘。3名衛兵急忙趕了過去,隔着鐵窗厲聲問道:“幹什麼?找死啊!還不老實睡覺!”

一名角鬥士伸了腦袋說:“打死人了。高盧人打死了我們的夥伴。他被我們制服了,你們看該怎麼處理他?你們不管我們就勒死他。”衛兵拿着油燈一照,果然是死了一個人,另一個人正被幾個人反扭着手。士兵說:“把他交給我們吧。把死人也擡出來。”邊說邊開了門。說時遲,那時快,角鬥士們迅速擊倒他們,撥出他們身上的短劍,衝出牢門。沉重的鐵門被一扇扇打開,角鬥士們揮舞着鐐銬向屋外衝出。“向維蘇威跑啊!”只見一聲高昂的呼喊聲劃破夜空,角鬥士們蜂擁着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這次角鬥士起義的領袖是斯巴達克。他本是希臘東北的色雷斯人,生得英俊健美,勇毅過人。在一次抵抗羅馬侵略的戰鬥中被俘,淪爲奴隸。因他聰明,富有教養,體格健壯,他的主人把他送進角鬥士學校,想把他訓練成一名出色的角鬥士。在角鬥士學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鬥士們的精神領袖。他利用一切機會勸說角鬥士們爲自由而死,而不應成爲羅馬貴族取樂的犧牲品。他組織了200多個角鬥士準備暴動的時候,不慎泄密,於是他決定提前行動,結果有78人衝出虎口。

斯巴達克斯起義時間 斯巴達克斯起義影響

  斯巴達克斯起義

過程

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達克起義軍迅速壯大,大量收容了坎帕尼亞省的逃亡奴隸、角鬥土、破產農民,以及從羅馬軍團逃出的士兵,達1萬人,多次打敗了羅馬軍許多小部隊。起義從坎帕尼亞擴展到意大利南部阿普利亞、盧卡尼亞、布魯蒂烏姆地區。

斯巴達克仿照羅馬軍隊的形式改編軍隊,除步兵軍團外,還有騎兵,以及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武器從敵人手中奪取或起義軍自己製造。軍隊指揮建立在民主(軍事長官會議和軍人大會)基礎之上。對士兵進行訓練,宿營和行軍都有嚴格的制度。

公元前73年秋,羅馬派大法官瓦里尼烏斯率軍隊討伐斯巴達克,結果遭到起義軍痛擊。

至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至6萬人。他進軍阿普利亞和盧卡尼亞,總兵力增長到12萬(其他史料爲9—10萬)。受起義軍的聲勢所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率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

正在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包括斯巴達克主張離開意大利,衝出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打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意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這種分歧使三萬起義軍離開了主力,在加爾加諾峯下(阿普利亞北部)全部被羅馬軍隊殲滅(死亡兩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斯巴達克軍隊雖已削弱,但他利用羅馬軍兵力分散作戰的弱點,將其擊潰。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

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轉戰整個意大利。斯巴達克在南阿爾卑斯高盧省(北意大利)穆蒂納會戰中,擊潰了卡修斯總督的軍隊。斯巴達克本應越過阿爾卑斯山繼續北進,但不知何故,他竟中途折返,揮師南下。羅馬頓時震動,羅馬元老院生怕斯巴達克進攻羅馬,爲了粉碎斯巴達克的起義軍,羅馬元老院再派克拉蘇率兵四萬人進剿起義軍。

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軍隊在意大利布魯蒂烏姆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企圖乘奇裏乞亞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諾言,沒有向斯巴達克提供船隻,想利用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企圖亦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在起義軍軍營後面構築了一道防線,切斷了起義軍去意大利的退路。這道防線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爲4.5米),溝上築有圍牆。最終,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強攻築壘,突破了防線,但是起義軍在強攻中損失了約2/3的兵力。

斯巴達克軍隊很快得到補充(達7萬人)之後,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奇襲意大利南部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直奔希臘,然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歐洲部分)。

羅馬元老院力圖儘快鎮壓起義軍,派遣格奈烏斯·龐培和瑪庫斯·盧庫魯斯兩支軍隊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馳援克拉蘇。爲了阻止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舉行總決戰。他以急行軍率軍北上,迎擊克拉蘇。在阿普利亞省南部一場激戰中,斯巴達克起義軍被擊潰,斯巴達克壯烈犧牲,6萬起義軍戰死沙場。約5000人逃往北意大利,被龐培殲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軍釘死在羅馬至卡普阿沿途的十字架上。

流散在各地的起義軍儘管沒有統一的領導,在意大利許多地區仍堅持戰鬥10餘年。

失敗原因

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主要社會經濟原因是:羅馬奴隸社會還不具備廢除奴隸制的先決條件,奴隸本身也沒有提出這一任務,只求自身解放,沒有一個聯合廣大被剝削羣衆的總綱領。奴隸以及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分子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不純,對起義失敗亦有影響。

 意義

然而,斯巴達克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加速了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過渡。

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人民羣衆爭取社會解放鬥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蹟。

後世評價

羅馬共和國以及帝國時期的羅馬史學家和政治家都將斯巴達克起義(第三次奴隸戰爭)定義爲地位卑下的奴隸和角鬥士引發的叛亂。同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羅將這場叛亂形容爲“史上最可怕的戰爭”,並高度評價了將羅馬共和國從這場危機中拯救出來的龐培。帝國初期的詩人賀拉斯和歷史學家帕特爾庫魯斯也認爲這場起義對羅馬共和國構成了嚴重的危機。後來,西塞羅將斯巴達克斯蔑稱爲“盜賊團伙的首領”,並將其政敵安東尼比作斯巴達克斯,而安東尼也把其敵人屋大維比作斯巴達克斯加以責難。

在普通羅馬人的眼中,斯巴達克與漢尼拔一樣,都是“羅馬的公敵”。往往大人在嚇唬幼童時,也會說“斯巴達克來嘍!”。而帝國晚期的神學家希波的奧古斯丁也將斯巴達克起義視爲“天災”,是上帝對信奉異教的羅馬發出的一次警告。

對於這場戰爭的經過,後世的撒路斯提烏斯和李維曾經有詳細的記載,但大多散失,目前僅存零碎的記錄。相對比較完整的史料當推普魯塔克的《比較列傳》(VitaeParallelae)和阿庇安的《羅馬史》(HistoriaRomana),另外弗羅魯斯、弗朗提努斯、奧羅修斯等人關於這場起義的記載綜合起來也不過4000個。對於羅馬人而言,斯巴達克起義嚴重危害羅馬的社會秩序,因此一直將其視爲非正義的叛亂。

斯巴達克斯起義時間 斯巴達克斯起義影響 第2張

  對斯巴達克斯作出高度評價的卡爾・馬克思。

進入近代以後,斯巴達克起義開始被後人重新審視。首先對其作出正面評價的人就是法國啓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伏爾泰認爲斯巴達克斯起義是奴隸階層對於殘酷壓迫的反抗,高度評價其爲“歷史上唯一一場正義的戰爭”。這場長久以來被人們遺忘的奴隸戰爭在18世紀再度引起人們關注,1760年伯納德-約瑟夫·蘇利恩(Bernard-JosephSaurin)創作的悲劇《斯巴達克》在巴黎上演。德國的啓蒙主義文學家萊辛也讚揚斯巴達克起義,將其視爲“我的英雄”。18世紀末,加勒比海的法國殖民地爆發了黑奴起義,成立了非洲大陸以外的首個黑人國家海地。領導這場海地革命的杜桑·盧維杜爾被世人稱爲“黑皮膚的斯巴達克”。但是,也有一些觀點對斯巴達克起義持否定態度。德國唯心主義的代表哲學家黑格爾將第三次奴隸戰爭批評爲“一場混亂”,而歷史學家蒙森也將斯巴達克斥爲“盜賊的首領”。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卡爾·馬克思將斯巴達克列爲歷史上最受他尊敬的人物,並在給恩格斯的書信中將這位奴隸領袖贊爲“整個古代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比加里波第偉大得多的將軍“、“品格高潔”,並認爲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

近代以來,斯巴達克成爲尋求解放的無產階級的象徵人物和社會主義者及共產主義者景仰的英雄。在意大利統一運動中他也成爲人們的偶像,加里波第的屬下拉法埃洛·喬萬尼奧裏就曾創作了小說《斯巴達克》("Spartaco"),加里波第還爲該小說作序。在美國的奴隸解放運動以及捷克的民族運動中,斯巴達克都代表着反抗和自由的精神。《古代貧民》的作者瓦德也在書中表示“抵抗壓迫並不是罪”。

斯巴達克斯起義時間 斯巴達克斯起義影響 第3張

  斯巴達克斯團運動(1919年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掀起了反戰運動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領袖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在政治性報刊《政治書信》上以“斯巴達克”爲筆名,並將其組織的政治團體命名爲“斯巴達克團”。後來斯巴達克團發展爲德國共產黨,並參加了1919年的武裝起義,即斯巴達克團起義(英語:Spartacistuprising),起義失敗後,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等人均遭殺害。

共產主義歷史觀認爲“一切社會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因此認爲斯巴達克起義也是一次階級間的鬥爭。十月革命後,在俄國建立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列寧也高度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是一場“爲了支持受壓迫的階級而發動的正義的戰爭,不能對此進行批評”,認爲這場起義是受壓迫者尋求解放的大規模內亂。

在蘇聯斯大林體制下,政府集中了學術力量對斯巴達克起義進行了研究,並將其定義爲在“壓迫階級”的奴隸主與“受壓迫階級”的奴隸之間的階級鬥爭,肯定了其革命性。關於古代社會階級鬥爭的權威專家A·V·密舒林(А.В.Мищулин)在1936年發表了馬克思主義觀點下的《斯巴達克-大奴隸叛亂史概要》一書,將第三次奴隸戰爭界定爲“奴隸革命”的第一階段,並將斯巴達克比作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英雄人物普羅米修斯。密舒林還指出,這場大起義的目的在於廢除奴隸制,而羅馬的統治階級爲了維持奴隸所有制,不得不逐漸削弱民主體制,最終發展成爲愷撒式的軍事獨裁體制。S·L·烏特欽科(С.Л.Утченко)也同意這一觀點,並且高度評價了這場起義對奴隸制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他認爲佃農制度的發展和羅馬奴隸制經濟的根本性變革都起因於這場起義。在文藝方面,斯巴達克起義也成爲藝術家創作的題材,1954年公開的同名芭蕾舞作品也獲得了列寧獎。

對於這些學術研究,西方自由主義陣營的約瑟夫·伏格特(英語:JosephVogt)等學者認爲,共產主義陣營各國對斯巴達克的研究中存在着嚴重的傾向性,其將奴隸叛亂與現代階級鬥爭的聯繫過於牽強。西德學者佛庫特也批評了這種將一連串奴隸叛亂定義爲統一的奴隸制廢除運動的解釋,他認爲這些叛亂並沒有內在聯繫,只是個體爭取自由的行爲,而且當時的當政者也沒有將其視爲對體制本身的挑戰。另一位學者拉法烏阿的觀點也認爲,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在於共和國末期的奴隸人口過於集中,而並非奴隸們有主動進行階級鬥爭的意識。脫離了意識形態歷史觀來看的話,並沒有史料記載着斯巴達克打出過廢除奴隸制度或者進行階級鬥爭的目標。

1970年代的以色列學者魯賓宗對這場起義的所謂“奴隸叛亂”也產生了疑問。他認爲起義軍主體並非奴隸,而是意大利的自由農民。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意大利學者列維和格阿里諾的支持,他們認爲這場起義並非“奴隸戰爭”,而是“社會戰爭”。在日本,研究斯巴達克的專家土井正興的觀點與共產主義各國的學說立場比較接近。

冷戰時期,相對於高度評價斯巴達克的共產主義陣營,美國對這場起義的評價比較保守。麥卡錫主義盛行的1951年,霍華德·法斯特(英語:HowardFast)創作的小說《斯巴達克》被多家出版社拒之門外,最後不得不自費出版。結果該小說非常暢銷,以此爲原著的電影《斯巴達克》(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主演:柯克·道格拉斯)在1960年上映,編劇是因麥卡錫主義而被迫離開好萊塢的達爾頓·楚姆波。大受歡迎的該部電影獲得了四項奧斯卡獎。

冷戰結束後的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中,斯巴達克仍然成爲革命偶像。薩帕塔民族解放運動的指揮者副司令馬科斯就將斯巴達克與切·格瓦拉並稱爲反抗社會不平等的兩大英雄。

文學、舞蹈及影視作品

歷史小說《斯巴達克》(1873年至1874年,意大利作家拉法埃洛·喬萬尼奧裏)

芭蕾舞劇《斯巴達克》(1956年,阿拉姆·哈恰圖良)

電影《斯巴達克》(1960年美國電影,由斯坦利·庫布裏克導演、柯克·道格拉斯主演)

音樂唱片《斯巴達克》(1975年,德國樂隊Triumvirat)

芭蕾舞電影《斯巴達克》(1976年蘇聯)

寶冢歌劇花組《斯巴達克》(1992年日本)

小說《角鬥士斯巴達克》(2004年,日本作家佐藤賢一(日語:佐藤賢一)著、中央公論社出版)

電視劇《斯巴達克》(2010年至2013年,美國Starz電視臺)

影響

斯巴達克起義基本上是一次奴隸的武力抗爭事件,由這件歷史事件可以看出當時羅馬人的奴隸制度下的悲劇。

由於斯巴達克的奴隸反抗事件讓羅馬發生相當程度的震撼,間接推動元老院提出部份保障奴隸權益的法律。當羅馬進入帝制時,解放奴隸中甚至有人能夠出任國家公職。